“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物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格物”一词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后从中有所得,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王阳明格物,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在竹林中与竹对话,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后来龙场悟道,把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现实的实践中,从而得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对外境事物的判断,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如何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解读出内在的本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钥匙,否则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牛顿“格”苹果而知“万有引力定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全息性,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外形,内在的规律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为“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出来。
《黄帝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是再说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说到根本是心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一群人的集约性意识,会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体的意识是合于天道的善良,那么此地也会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乾隆曾经训诫官吏:有的人到哪儿上任哪有灾害,可见是人出了问题。佛家的空性智慧谈到,五蕴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现,一念一世界。格物便是当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见,或许在启发,或许再告知,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什么样的遇见。理解格物,就必须理解致知,还必须做到诚意正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心无旁骛,我们就可能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会进入无知无欲的境界,就会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来无一物。
格,有推究,纠正的意思。李清照她父亲就叫李格非。物,泛指对物欲的追求。东方文化注重心灵的探究,不提倡往外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不太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物欲追求的多了,必然心灵空虚。就像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达,可人的心灵却越来越无所依托。中国人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心就是宇宙,和外部的宇宙并无分别。只有不断的反思,纠正内心的错误,减少内心的私欲,减少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追求。才能接近真理,就是所谓格物致知的道理。比如还有印度,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加极致。印度自古以来就有苦修的传统,在苦修这一方面,他们甚至做的很极端。不惜以摧残自己的肉体来追求内心的解脱。佛陀悟道之后,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走极端。他在雪山苦修了六年之后,确定开始走中道,开始正常吃饭饮食,最终悟到了终极的大道。
格物即是格心。心有杂质,心不能显,心不能格,那就以物显心,那就以物格心,格物即是格心!那我们需要“格物”到何等地步?止于至善即可。何谓止于至善?《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这里的格思,可以理解为“神”的自然内外统一的一种“超级思考”。我们普通人,最好不要随便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妄自揣测“神”的“超级思考”的那种无上的境界。不得妄自揣测?那这不是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学习圣贤以求上进的可能吗?非也......脚踏实地,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审查自己,真实改正自己,内心时刻高悬圣人教化之理,内心时刻不忘为善去恶,内心时刻谨慎对待自己的一丁点恶,内心时刻善待自己的一丁点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格心了,这也就是格物了!所谓《大学》:格物、正心、诚意、致知,一以贯之,全在为善去恶四字当中。此即阳明先生指示我们普通学人的下手之处。我们一般学人,老老实实为善去恶,就是最正的入门心法,就是最简单易学的入门心法。我们普通人,最终能不能入得此门,学得此心法,全在自己肯不肯下苦功夫......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愿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要明确理解格物,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如果这个话有点不懂的话,那么应该体会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察今》“”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样,这个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深刻的研究。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为格物致知。胡适借助现代科学的兴起,将之比喻为科学方法,即作为种研究知识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他也提到了王阳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格字本意是什么呢?宋儒解释为“至”,这是对的。先秦的至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极”,就是极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及庄子所说的至人;第二个意思是至某处,到某处,如庄子说的——今日适越而昔至,《管子》里的物至则应。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为先秦的格字可训为至,《尚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章太炎说格训为“来”,也可以。因为至在先秦也可训为来字,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庄子的“今日适越而昔至”,其实庄子是引用惠施的话并做了调整,惠施说的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又如物至则应,这个至也可以翻译为来。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别只在于现代人可以凭借诸多科学仪器研究事物更细致入微。宋人说的格物穷理,即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科学,又有哲学的意思,同时还有古代西方所说的实践(伦理实践)。哲学在被科学打败后,就放弃了知识领域的东西。
格物, 格的本义是“去掉”,英语说就是“delete”,你理解成格式化也行.现在课本上解释的研究、分析之类的都是错误的.格物的意思,就是去掉物,也就是去掉物相.其实就是说的心中如果没有分别.这和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个道理.关于“格物”,历代只有2个人解得好,一个是印光大师,一个是王阳明.不过,王阳明解释的也不够完美,比印光大师差些.格物致知:只有心中无物,才能得到真智慧.知,智慧的意思.格物是每个人通过对每一事与物或万物在自然中的规律与性状进行分柝了解后再自己学着一物的某一种精神到致知。那么怎么样才能格外物到致知,如梅花是在冬天开花的,有智之人通过在冬天大雪中的坚苦环境中梅花开,通过格苦寒中的梅花总结一种梅花香至苦寒来精神对用到人自身身上以致知,人在社会中的拼搏的成功也像梅花一样能在逆境中越艰辛就能越美。
赋原创闲诗一首:(打个比方如果什么什么,来说一下)格外生可畏,物事难阅读;萧条心意路,春风惹人急。注:此诗暗喻的是春秋大梦时期:什么人生是格外的“可畏”?儒生需要阅历什么“物事”?“萧氏条件”有些什么意识?“春天风行”什么急于求成?当弄明白诗中是“有画”的文字了,这些原始“格物”意识之流,就会有点春秋大梦时期~“格物”致知的感悟人生了。格物致知"是真正目的,只能在有限的隔离阻碍框框内,论其差别与品质,物色,生活中内在外露的物质看其复杂实则太独立单一了吧?应该还于本来面目,〈格物致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推究事物道理,取得丰富知识才是目的才能致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格物现代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格物正心古人的智慧蕴含着现代含义,从一些经典著作中,总能找到闪光的点滴。比如《礼记‧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格物现代诗歌无需从文它的出处以及意思鄙人只是想记录一下此刻的处境无不让我想起一句话人挪活 树挪死结果就需要格半月的物虽然面对着电脑可是我格的并非电脑这物件格的'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长恨歌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长恨歌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