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民风民俗_民风民俗大观园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5:40: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崇阳民风民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风民俗大观园”。

民风民俗

崇阳位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民俗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甘淡泊,尚礼仪,举善事。县民十之八九从事耕作,如遇灾凶年,与自然搏斗之坚毅性强。建国后,干部群众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团结互助,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蔚成新风。

一、习

(一)生活习俗

服饰 包括衣服、鞋帽和装饰三个方面。

衣服 清代,男女都穿蓝黑家机棉布大襟衣和大腰单裤。男穿长袍、马褂、大襟短褂、汗夹,女着大襟短装,外罩挑花抱裙。民国时期,男性青年改穿对襟短装,老年仍多穿大襟衣,妇女上衣仍为大襟短装,挑花抱裙,下衣有大腰打折套裤、棉裤、便裤等。少数富家妇女穿旗袍,儿童穿对襟短装、大襟长褂、绣花背心、印花抹兜、啖夹等。公务人员和学生则穿中山装和学生装。其时,衣料以白官布、青市布、各色竹布、蓝丹士林及各种花色的哗叽、直贡较为常见。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服式变化不大,农村男性中、老年仍以短便衣大腰裤为主,青年与城镇居民多穿蓝、灰色中山装、军干服,中、老妇女仍着大襟短装。青年逐渐穿灰、蓝、绿等色列宁服及各种色花衣裤。“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时兴穿黄色军干服。1978年后,衣服式样、质地变化较大,男装有对襟短装、中山装、军干服、西服、滑雪衫、羽绒服、风衣、太空服,棉或呢大衣、衬衣、港衫等,下衣有便裤、西服裤、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等。女装有大襟短装、西服、短大衣、罩衣、风衣、乔衫、弹力紧身衫、春秋衫、西服裙、连衣裙、筒裙、直筒裤、丁字裤、紧身裤等。童装更是各型各色。衣服质地由粗土布到细布、哗叽、涤良、涤咔、涤丝、呢子、毛线等。

鞋帽 建国前,男女穿自制布鞋、尖口鞋、双头鞋、油布钉底湿鞋、木屐、浅头胶雨鞋。少数青年学生穿力士鞋、球鞋等。帽,儿童有狗头帽、绣花耳朵帽、扎花凉帽等;成年人戴瓜皮帽、猴头帽、便帽、礼帽、毡帽等;老年妇女戴回绒帽或裹皱纱头巾。建国后,鞋的品种多,式样新。中老年爱穿平底鞋。男青年爱穿力士鞋、皮鞋、旅游鞋。女青年喜穿半高跟或高跟尖头鞋。男帽,有干部帽、工人帽、鸭舌帽、军帽、风雪帽、遮阳帽等。妇女有纱凉帽、绒帽、毛线帽等。儿童有双球帽、螺纹帽、拉毛帽、西藏帽等。

装饰 清代,男人和少女梳长辫,妇女挽圆髻,插银镯、足箍等。1950年以后,农村老年男人仍剃光头或理平顶,中老年妇女剪短发,别发夹,男青年理西装,女青年扎双辫者多。1980年后,中老年人发型变化不大,男青年多理大包头,女青年喜烫发。男女兴戴手表、墨镜、太阳镜,女青年也有戴耳环、戒指、项链和涂口红、画眉毛、擦胭脂的。

饮食 包括饭食、菜蔬、烟酒、茶水等四方面。

饭食 建国前,境内饭食一般以米和薯或薯丝混煮,有时薯米分煮。主食因地而异,白霓、大桥、华陂、石城、大沙坪等平畈地区以大米为主,薯、荞、麦、芋等为辅。苏塘、大源、高枧、金沙、雨山等山区以红薯、包谷为主,大米为辅。机关、团体、学校,日进三餐;农村为一日三餐或两餐。建国后,普遍主食大米,米质由糙米、碓舂米至机械加工熟米;公职人员供应由标准四米,渐次升为标准二米。红薯不再是山区人民的主粮,而是大部分用作

养猪饲料、酿酒、加工淀粉或晒干薯丝换取稻谷。城乡人民普遍日食三餐。农村,三餐多为米饭,部分地区晚餐为面食、薯线粉等杂粮。机关、学校、厂矿,早餐面点、稀饭,中、晚两餐米饭。

菜蔬 春季以各种干、腌、酱菜、菜苔为主,辅以菠菜、莴苣。夏秋以豆类、瓜类为首。冬则萝卜、白菜占多。民间待客,视客人多寡、亲疏与身份,确定菜肴。一般以豆腐、千张、薯线粉、蛋、肉、鱼办四碗、六碗或四盘;个别客人则以腊肉、荷包蛋相待。腊肉是本县乡间习用肉食,每年进入冬至后,多数农户开始宰牛猪,盐腌火熏,以备长年食用。尤以腊猪腿色红味美。喜庆节日,菜肴一般为“四盘四碗”。殷实之家,以海参、蛏干、银鱼铺面作十碗,分别称之为“海参席”、“蛏干席”、“银鱼席”。主菜则为鲜鱼、蒸肉、耳子、瘦肉丸子、鸡肉、肚片等。1979年以来,人民生活大有改善,婚庆宴饮,相互攀比,菜数渐次由四盘、六盘发展到八盘、十盘、十二盘甚至十四盘不等。菜谱有红烧肉、粉蒸肉、红烧排骨、红烧蹄花、瘦肉丸子、蓑衣丸子、烧肚片、炒猪肝、卤猪耳朵、蒸鸡、鹌鹑蛋、红烧鱼、千张、木耳等。丧葬酬宾较简,一般四至六盘。

烟酒 建国前,吸烟者吸丝烟,农民自种自制者居多。水烟烟具,富有用广州十八铺出产的铜质烟筒,一般人家多用蒲圻车埠生产的竹质烟筒。吸旱烟者,则以长杆或短杆的细竹蔸为斗嘴,系以绣花烟袋,乡邻亲友聚会,吸烟时互相传递,香烟仅有少数富家、官吏、缙绅吸食。酒,有谷酒、米酒、糯米酒、高粱酒等。建国后,吸丝烟者逐渐减少,吸香烟由低价烟渐升为中价烟。1978年后,城镇青年吸高中档烟者多,农村则一般为抵挡。饮酒,除习用自酿的糯米酒、米酒外,逐渐兴用大曲、啤酒或红酒。

茶水 饮茶是崇阳人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客来先敬茶。大沙坪、石城、大桥、白霓、路口等地多用花椒和茶叶沏茶自饮或待客。大源、苏塘、高枧等地习饮菊花茶。其茶以茶叶、菊花、黄豆、芝麻、食盐、花生仁等拌和冲泡。1978年后,除饮用花椒细茶、菊花茶外,城镇干部职工饮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有各种花茶及龙井、毛尖等。盛夏酷暑,城镇以汽水、果汁露作饮料,农民除饮用少量冰棒、汽水外、习以冷水、泉水解渴。

居住 建国前,县民多同性聚族而居,由地名与姓氏结合取屋名。砖木、土石结构,有一进两重,一进三重,假三重、假二重,每重并排一连五、一连七间正房。贫家,山区多以块石奠脚,黄土筑墙,茅草、杉皮盖顶;平畈多以土砖砌墙,稻草盖顶;矮小而阴暗。建国后,居住日益改善,农村多砖墙瓦屋,各立门户,中间正房住人,两傍偏屋作厨房、猪圈之用。房屋结构,用块石或混凝土落脚,外墙砌烧砖到顶,中间隔墙砌齐楼脚,楼上一般接砌土砖,青瓦或机瓦盖顶。1981年以来,农村不少致富户和城镇干部职工建筑钢筋混凝土砖,青瓦或机瓦盖顶。1981年以来,农村不少致富户和城镇干部职工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楼房,一般是明三暗六,明五暗十式。城镇所建职工住宅,多为楼房,少则两层,多则五层,一家一套,一般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

行旅 建国前,县民出行多徒步,地主、豪绅、官吏则骑马坐轿。矫有二人抬线矫,四人抬蓬矫。去省城多坐帆船,自武长公路通车,才改乘汽车。建国后,骑自行车者渐多。1978年来,逐渐以骑摩托车为时尚,除边缘山区及老年人外,自行车与摩托车已成为一般中青年的代步工具。机关领导干部因公外出多坐小汽车。

(二)生产习俗

农业习俗 境内农民一般于正月上旬择双日开工。开工之日,不少人家置酒备肴,谓之吃“发行酒”。凡春种秋收,饭食较丰,兴“过昼”、“夜宵”,一般日食四餐。在劳动时,男女老少喜爱唱歌。搬运、肩挑、捶打,兴哼“号子”。崇阳插秧,历来热闹。建国前,稍富裕之家,好打“栽禾鼓”,击鼓引唱,一唱众和,间放小串鞭炮,劳动气氛活跃。凡插秧打鼓,主家不须请工,全是亲友和邻里帮工。插秧酒菜,特别丰盛,有糯米老酒、腊鱼、腊肉等,习用腊猪耳朵、腊豆腐干、盐蛋下酒。晚间,主家馈赠给各插秧人数枚盐蛋带回接小孩,有的人家还接老师和已嫁女儿吃“栽禾饭”。此外,苏塘、雨山、金沙等山区,挖红薯、包谷地时也兴打鼓。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打鼓之习渐停。1981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兴起后,互助互帮之风大兴。每逢插秧、搭谷、甥婿必赴舅岳家帮助。凡邻里病、丧和缺劳力困难户,群邀襄助。

手工业习俗 崇阳民间建屋,在落脚、上梁、立柱、扶大门框、出水时,主家要给砖、木工“利实”(红包)。上梁、立柱,木匠要“喝彩”。竣工后,宴请砖、木匠,以示酬谢,谓之“吃圆屋酒”。凡做新婚家具,木匠进门时,要置酒设席,请亲友作陪,谓之吃“进门酒”,还给木工“利实”。篾工为人婴儿编摇篮,主家也要给“利实”。旧习新春岁首,木匠不为人做棺材、尿桶或装猪栏;砖匠不为人砌猪圈。匠人每年春节后首次开工,主家还须另给“开工利实”,以示吉利。

二、风

(一)道

气节 崇阳人民素来勇于反抗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宁为玉碎,不畏强暴。晚清,钟人杰抗粮起义,震惊朝廷。民国27年(1938)11月,乌龟石娄家岭农民何国栋,因七旬老母被日军惨杀,矢志复仇,持菜刀至日军夜宿营处,砍死哨兵,夺其步枪子弹,带十余农民投奔抗日游击队。28年3月,浪口万德湾吴田樵,见3名日军掳一妇女至吴宅奸淫,逐集合农民吴永清、程汉辉等11人,持锄耙杀死3名日军,救出此妇,吴田樵却中弹而亡。28年9月4日,日军在白羊滩上屋企图强奸青年妇女石翠莲,石逃避难逃,誓守民族自尊心,投塘自尽。桂口秀才刘元瑞,安贫乐道,刚直不阿。民国35年某月,当地联保主任王介魁,大肆请客收礼,元瑞紧扣“介魁”两字的形体,写了一幅“半截人身剩两条光杆;一生做鬼抽斗米厘金”的对联,贴在王介魁家的大门口,使王家大煞风景。1979年,崇阳籍解放军战士丁化国,目睹越军侵犯本国边境,奋起反击,不怕牺牲,冲进敌堑壕击毙越军5名,被中央军委授予“战士英雄”称号。

义举 崇阳人民乐善好施,向有捐金集资修路、建桥、设义渡、建凉亭、办学校等良习美德。清同治年间,全县有上津、洪桥、白云谭、殷家埠等义渡57处;有余耕、余恩、状元等义桥169座;有龙团、韵雪、四圣、大源等义塾19所;有小梅岭、金家边、伏岭、吴城铺、方山胭脂坳、洪上等茶亭10余处。光绪三十一年(1905),河田木匠丁德太,积资在黄沙港北山丁家建福德三跨石桥。民国时期,蔡墩邓森林募资在当地修建福星和溪石两座拱桥;并募资10万余串,置买水田106亩和铺屋1所,以成立“蔡墩育婴会”。民国14年(1925),崇阳大旱,内洲乡耆王世民在新塘岭设施粥所,救济灾民。建国后,桂花东山共产党员张道全,从1970年以来,建桥梁,修道路,照顾孤寡,优扶烈军属,群众称他是“播福的人”。华陂村妇女赵龙保,收养本湾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并送他读书12年。县钒厂退休职工甘伯炼,急公好义,乐做好事。1982年以来,将本人按政策所得包干推销费、奖金和辛劳补助的46520元,献给地方公益事业。其中用于金沙、白霓等地修公路、建水泥桥11 120元,老鸭村修堰10 000元,支持天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维修校舍、添置课桌凳13 300元,县文化馆和县、村剧团活动经费11 100元,新修《崇阳县志》1000元。

勤俭 崇阳民众,素称勤劳节俭。民国时期,内洲畈王新安,一生鹑衣敝履,蔬食菲饮,农忙种田,冬闲砍柴拾粪,终以勤俭埠家,并供养其子王文才学成名立,为国立重庆大学理学士,后任教授。大桥乡下津村王红英,母女3人,一贯勤劳节俭。1981年耕种8亩责任田,白天田间劳作,夜晚加工豆制品,逐步发展成为家庭豆制品加工厂。1984年,添置柴油机、电动机、钢磨等设备,新增炸豆腐、盐干丝、素火腿、腐竹、干子等品种,养猪20头,收粮食9000余斤,全年纯收入1.1万余元,华陂乡棠棣村农民甘晃原早年丧妻,一人抚养儿女,日作男工,夜作女工,每年除大年初一外,不论晴雨寒暑,劳作不息,并节约储粮。1982年,他已73岁,仍为家庭主要劳力,全家耕种土地19.6亩,每年向国家售粮万余斤,周济亲友2000余斤。1985年产粮2.08万斤,养猪12头,全年纯收6564元。

尊老爱幼 县民素有尊老爱幼传统。清光绪年间,邑西方山泉冲陈阳谷,家贫,待亲至孝,冬天为父母温被,夏季为父母打扇驱蚊。民国时,新塘岭石塘下鲍发安,待母至孝,自食薯芋野菜,甘旨奉母,常为人佣工,得钱必买肉回家供母,寒天每夜必将被褥拷温。建国后,台桥乡长堑柳玉凤,婆婆病床数载,柳奉汤药,勤浆洗,昼夜侍侧,豪无怨言。大白乡新河村殷龙凤,1980年其弟刘锦华因公致残,失去双腿,1982年10月右手又作截肢手术。龙凤除服侍老母和照顾6个未成年人的子女外,还挑起护理幼弟的重担,喂茶饭,端屎尿,缝补洗涤,并把攒积多年的250元钱用于买补品,为锦华滋补身体,还买一台收音机放在床前,为其解闷。1984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五好家庭”。

互助 崇阳人民一向患难相助,疾病相扶持。凡遇婚丧或见人急难,均能以财或力相助。1954年,境内人民对洪湖、监利等县转移来崇灾民,腾房退屋,运粮捐衣,使其度过难关。1980年2月,大白公社桥头大队长农民王庆明上山砍柴,不幸跌倒,被柴桩将肛门直肠戳成重伤,当地王良瑞、王尚桓分别带头捐款100元、50元,并为王庆明发出《救死扶伤》募捐小册子10本,共募得600余元,使王庆明得以进入咸宁地区医院治伤。1982年7月,华陂长工桥王子念家失火,无家可居,当地人民几天内就为他修复两间住房。1983年,全县有共产党员4470人对5300家农村困难户,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援助。同年,桂花泉公社有1100名劳力,用6000多个劳动日,帮助困难户种责任田。1985年冬,县直76个单位的干部职工5897人,向农村贫困户捐衣5631件,现金15187元,粮票415斤,大米300斤,猪肉600斤,絮被33床,鞋161双,帽12顶。

尊师 建国前,崇阳人称师为师父,师之妻为“师母”,还流传“三代不忘恩师”之说。凡逢年过节,向师长赠送礼物,表示慰问。工艺徒在三年学艺期内,凡蒲节、中秋和旧历年关均向师长送年节日礼,出师后,多数人每逢春节还要省师拜年。建国后,提倡尊师重教。1985

年9月10日教师节,崇阳各界人士向教师献花,致慰问信,赠礼物,表达对人民教师的崇敬。

(二)礼

嫁娶 建国前,县内兴早婚、童婚,男婚女嫁,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儿童,甚至在襁褓中就订了婚,美其名曰:“童子婚姻”,还有“抱媳等子”、“指腹为婚”的。订婚程序,一般由媒人初谈,互通生辰,双方父母请星士算命,叫“排八字”。要两造互不忌克,双方才允盟为婚,再择定日期,由媒人通知女家“发八字”(庚帖),并由女家亲长随媒人“送八字”。男家“接八字”时,男家用金银首饰、高档衣料送给女家,女家以鞋、袜、衣帽回赠。男女成人后,由父母主办婚事,筹办嫁装。中产之家,备四至六抬,豪绅巨富,八至十二抬,多为生活用具;此外,还有陪嫁田、陪嫁山。吉期当天,男家请媒人到家,偕新郎到女家“过客”(送礼)娶亲,送给女方服饰及酒肉、鸡鱼、糕点之类。此外,还给女家各种服务人员以“开面”、“参厨”、“筛壶”、“打盘”等小礼。新娘出嫁时,戴凤冠,着彩衣,辞拜家堂宗祖,坐二人或四人花轿,有“伴嫁娘”、“灯笼把(伴童)、“上亲”一行坐轿或步行陪送,花轿到男家门前时,宾相撒矫喝彩,鞭炮齐鸣。矫入内堂,由两个妇女搀扶新娘出矫,携新娘同新郎至神龛前“拜堂”。拜堂后,入洞房,饮交杯酒,闹新房。婚后三日“回门”,也有的地方三朝看女。不少贫困人家,无钱操办儿女婚事,只好抱小媳妇或把女儿给人家作“童养媳”。至成人,不请宾客,不择日期,一般于农历除夕令儿子和媳妇“合房”。前夫已死,子女尚幼,招夫养子,谓之“坐山招夫”。招夫不改姓氏,招夫以后所生子女,多与前夫同姓。兄长去世,或亲弟已故,叔收兄嫂,兄收弟妇为妻叫“连房”,一般兄长与弟妇连房者多,弟与兄嫂连房者少。妇女一般以再嫁为耻,丈夫死后宁愿守寡,而有钱有势的男人却可以连娶妻妾。夫妻不和离婚,甚为不易。建国后,摒弃陈规陋习,废除包办婚姻,相爱男女到政府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有女无男之家,兴招郎入赘,凡入赘,立承继付约,由女家举行婚礼,婚后生子随母姓。同时提倡男到女家,所生孩子可跟父姓,也可随母姓。1980年后,风行缝纫机、自行车、沙发、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陪嫁。婚宴多则几十席,少则十几席。机关农村虽有集体结婚典礼,但为数甚少。

丧葬 旧习老人弥留之际,亲人皆围坐守侍。断气后,到神龛击罄辞神,房内撒一石灰圈,内焚钱纸,亲人围尸痛哭。接着,用柏枝、女贞叶泡水沐浴,更换寿衣、寿鞋、头戴寿巾,将尸体放床前或堂房门板上,俗称“小殓”。随后将死者生前床草携至野外烧化,谓之“烧垫铺草”。接着就近择时“大殓”。棺木停放厅堂,子孙日夜守灵举哀,并请僧道给死者做道场。穷家小户一般简单,富家往往要做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斋醮,个别大户甚至做四十九天的“伴馆斋”。安葬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安葬前,讣告亲朋,死者子、女、婿、侄、孙等晚辈亲人,头戴白纸糊的箬叶“笼冠罩”,穿白褂,系草绳,着白鞋,拄“哭竹棍”;女的披麻,戴白头巾,穿孝服。灵柩前供“灵牌”,亲友携悼轴、祭礼、烛帛到灵前鸣炮跪拜。殷实之家还请来众多读书人为礼宾,大搞家堂致祭,扎孝门,配鼓乐,通宵达旦,俗称“做白喜事”。贫民无力为祭,只能请人唱孝歌,以悼念死者。出殡启柩,女婿或儿子抱“灵牌”,众人敲锣打鼓,鸣鞭炮,扬悼轴,歌《薤露》。柩行时,一路丢纸钱。登穴封土入葬后第三

天圆坟。孝子在“七天”之内,不理发,谓之“蓄七”,不可议婚和结婚。从“一七”到“七七”,每七天要“烧楮钱”一次,叫“烧七”。乳哺期儿童夭折,其新冢三日内,每晚送烟包与乳液。建国后,批判封建迷信,丧葬礼仪渐改,一段时期,请阴阳“看风水”和请僧道做超度之事基本绝迹。但近年来丧葬陋习开始抬头,又兴起供“灵位”,开堂祭悼,烧“灵屋”,“烧七”之风。至于开追悼会,多数是有公职的死者,民间行此丧礼者甚少。

县民棺殓土葬习深,兴早备棺木。1976年11月,县人民政府在城西白泉村尧家岭修建火葬场,1979-1985年,共火化尸体243具,以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居多。

添丁 县民历来视添丁为头等快事,尤以初生为最。婴儿脱腹,鞭炮连天,三朝前,带鸡、肉、鞭炮到岳家报喜。临盆三朝,给小孩沐浴、穿衣,抱至神龛前鸣鞭拜宗祖,俗称为“做三朝”。三朝后下请柬宴客,叫“接粥米”。产妇娘家用鸡、肉、蛋、红糖、黄花、红枣、稻米、童衣、童被、孩帽等打“抬盒”。其他亲友用食物、布料打“单盒”或送钱礼。邻里契友,在主家宾客庆贺之际,唱贺戏。小孩满月,请理发师为婴儿“剃满月头”,剃完后还须用红蛋滚头,并给理发师以红包,同时向左邻右舍馈送红蛋,娘家要接产妇“吃满月饭”。

寿诞 建国前盛行庆寿,男女五十即启寿宴。有的亲族好用木作匾,髹漆描金,套语褒扬,称为“挂匾”。寿礼有寿饼、寿耙、面条、寿鞭、寿幛、寿酒、寿烛、布料及钱币。富户或权贵还举行拜寿仪式和造寿藏。儿童周岁,亲友送鞋、帽、童衣、面条表示庆贺。凡寿席,习食面条,以取兆“长寿”。建国后,小孩周岁,盛行庆贺。六十以上老人庆寿的占多。

修造 建国前,民间建房,须先请阴阳先生选宅基,破土落脚、上梁、立柱、扶大门框,均要选“吉日”。一般亲友和邻里要帮工。至亲、契友还要馈赠菜肴,俗称“靠席”。造船、做棺材,亲朋也兴帮工、靠席或送钱礼。建国后,农村建房,一般是择吉日下脚,亲友循俗帮工、靠席。屋主迁入新宅,多举行庆贺,邻居鸣鞭炮送行,抬火盆入新屋,预兆兴旺。

礼貌 县民习尚礼貌。同路作客,尊长者在前。主人奉茶,尊长者先接,入席尊长者上坐。行人让路,空手让挑担。遇人丧事或忧事,不嬉笑。里有殡,不歌唱。逢人喜庆,不哭泣,不说不吉利的话。对残废者不讥笑。向人问事问路,看对象先道称谓。借人器物归还,说“多谢”。宾客到,主人出门迎接,请坐奉茶。客人在堂,主人不驱鸡逐狗、打骂小孩。宴席间,主人热情斟酒劝菜。

忌讳 境内封建迷信的忌讳甚多,这里仅记交往礼貌的忌讳。他人亲长逝世,忌说“死了”,要说“老了”或“过背”了。遇别人儿女夭折,要说“丢了”或“冇养得”。贺人生女,不直说“得女”,要说“恭喜你家生了个绣花的”。对人的女儿,忌说“姑娘”,要呼“倒伢崽”。不能称别人之妻为“堂客”。逢人宰年猪,忌说“杀猪”,要道“解猪”、“剑猪”。

二、节

崇阳民间传统节日,有春节、上元等12个。民国时期有“三.二九”青年节、“四四”儿童节、十月十日“双十节”。建国后,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这些法定节日仅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按国家规定统一庆贺和放假。以下仅记述境内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一)春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凌晨,以一家或数户在大门前集中放鞭炮,叫“出天方”,先拜天地,再互道“恭喜”。然后各自归家闭门鸣鞭吃年饭。年饭菜肴特别丰盛,要吃不完,以兆有吃有余。当家人要吃鸡爪,称“拿钱手”,象征这一年能挣钱发财,还要吃上几块“年杠肉”(大块肉)。这一天最讲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肉骨不能直呼骨头要叫“元宝”。饭后,幼辈向左邻右舍的长者拜年,各家分给拜年儿童以糖果、糕饼或花生、蚕豆、米泡。从初二起,青年男女携幼抱小到亲戚家向长辈拜年,有“初一崽(子拜父母),初二郎(婿拜岳父母),初三初四拜姑娘(姑母)之说。但有的地方初二须拜舅父母,以示母族后妻族。拜年携带糕点、糖果、猪肉等多样礼物,亲戚家的亲房邻居均须办“拜年酒”招待。建国后,机关、团体举行“春节团拜”,党政领导干部向烈军属、知名人士和离退休干部“拜年”。春节期间,城乡人民大搞文娱活动,唱戏,划彩莲船,玩龙灯,舞狮子,戏蚌壳,锣鼓唢呐,鞭炮连天。但抹牌赌搏之风,近年有所蔓延。

(二)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月半”,当夜称为元宵。家家户户兴吃腊猪头和糯米糍粑。当天早餐,一般都吃有肉、豆腐、红豆等作馅的芦(玉米)粑或荞粑。元宵之夜,各家每个房间要点上灯,稻场、园圃、秧田、祖坟都要插上蜡烛,俗称“照亮”。城镇家家户户插蜡烛,点檐灯,满街通“红”。迷信者还请僧道到家念灶王经,叫“谢灶”、上元是已嫁女子回娘家省亲团聚的日子,无论老少均不例外,十五、十六两日,父接女,兄弟接姐妹,侄儿接姑母的络绎不绝。建国后,基本沿袭上述活动,唯僧道谢灶等迷信活动逐渐消除。

(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旧时,仅学校师生、文人墨客、富家士女结伴郊游,称为“踏青”。一般携带酒肴,举行野餐,或赋诗作画,极尽雅兴。建国后,学校机关也组织春游,但不限此日。

(四)清明节

清明日,家家户户以鱼肉、米酒、香烛、纸钱扫墓祭祖,覆土培坟。建国前,各姓房族有清明会,置有“挂山田”。每届清明,办扫墓酒宴,只男丁入席和参加祭扫。有的大族张旗打伞,抬着三牲酒礼,大队人丁向开基祖宗祭奠。建国后,清明扫墓一般仍沿用旧习。机关、团体、学校有组织地向烈士陵墓祭扫,以缅怀先烈。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或菖节。节前,青年男女和儿童要缝菖节衣、买遮阳帽。届时户户挂菖蒲,悬艾条,门贴菖节符。用雄黄水洒地,饮雄黄酒,小孩用雄黄酒点额面。包粽子,煮盐蛋,做包子,亲友相互赠送。也要接姑母、姐妹或女儿回娘家省亲。境内主要河流沿岸村镇,皆有龙船竞渡,观众如云。以前,境内龙舟竞渡常引起宗族械斗。建国后,一般由体育部门组织龙舟竞赛。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家家备肴馔欢度,有时也搞龙舟竞渡。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日。旧时,民间酒食穰甜,吃新米、新菜,谓之“吃新”。同时祭祀土地,祈福穰灾。建国后,再无祭祀之举,而“六月六,晒红绿”(指翻晒衣服)之习仍存。

(六)天贶日

(七)巧

农历七月七日为巧节。过去,民间常在这天暴晒书籍衣裳。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庭院,占天河隐现,卜谷价贵贱,妇女乞巧于月下穿针。现此节已不被人们重视。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会”或“鬼节”,俗称“七月半”。节前二日(即十二日)中午,各家各户多以肉鱼、茶酒米饭,供奉祖先,名曰“接太爹太婆”。从十二日至十四日,餐餐鱼肉茶酒呈桌案,盛饭若干碗,置箸碗上,念祖先名号请吃饭。用羊山纸折成袱,于十四日焚化敬祖。十三日为新亡未满一年者烧袱,叫“烧新七月半”。建国后,这一活动已大为减少

(九)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食品除鱼肉等荤菜外,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粑,亲友还互相馈送月饼等节日礼品。当天晚上,全家团坐庭院,吃月饼赏月。建国后,赏月之习渐少,但纪庆之隆重胜于往昔,放映电影,演出戏曲等娱乐活动,各地均有。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下巳重阳节。“九”,又有长久之意。建国前,有的地方在重阳敬老祝寿。民间习于此日酿酒,有“九月重阳好做酒”之说。此节群众一般不重视,唯读书人三五结伴,载酒登高,赋诗咏菊为乐。建国后,有的学校组织师生登高览胜。

(十一)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前一日,户户须进行一年一度的清洁大扫除,俗称“扫扬尘”,有的人家延僧道送灶神。小年日,各家各户挂灯笼,备盛馔吃晚饭。过去商家、富户雇请的店员、长工皆于此日下工,自行安排家事,停止劳动,有“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日下工”的规矩,如今,外地干部职工多在此节前后回家与亲人团聚。

(十二)大年

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大年,境内不少地方有提前一日或二日的。大年日,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门神、悬挂檐灯。除夕之夜,各家围炉向火,火要烧得旺盛,象征家道兴隆。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之说,男女彻夜不睡,叫“守岁”。习惯吃猪腿“团年”。团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成年的小孩)发“压岁钱”。儿童串户,甥婿辞贺,叫“辞年”。

民风民俗

(一) 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民风民俗1我的故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故乡最大的'节日,新年的风俗。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新年。新年还没......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

民风民俗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蒙古包”是满族对......

下载崇阳民风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崇阳民风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