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民风民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风民俗大观园”。
宜都市民风民俗
宜都民俗:讲古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宜都市,是块兵家必争人杰地灵的宝地。红花套原始村落,荆门山江关会战,陆逊火烧连营,杨守敬名播东瀛,白莲教首义,贺炳炎投军„„灿烂的古老文明,雄壮的历史话剧,睿智的先辈前贤,让宜都人为之自豪,使宜都人酷爱“讲古”。宜都方言讲古,类似北方的侃大山和西南的摆龙门阵,就是现今的讲故事。
讲古听古是宜都人的癖好,从毛头小子到耄耄老者无不痴迷。记得孩童时期,发育中的大脑犹如天坑犹如海绵始终装不尽填不满,听讲古和读课本同样如饥似渴。
五、六十年代的乡村,没有广播电视,难见报章杂志,借一本书就像“谋宝贝”,看一场戏就象“打牙祭”。供不应求的文化境况,高抬了粗通文墨的“讲古”人。张大叔旧社会读过私塾做过道师,险些划进“地富”行列。老上中农成份虽高,却是村里一位活宝,特别受人敬重。无论劳作还是休闲,总有一伙人缠着他讲古,就象蜜蜂围着花儿。张大叔精瘦干瘪的身架,装着一脑子一肚子的“古”,低头百句信手拈来,三天三夜不炒剩饭。张大叔轻易不开口,开口乐死人,讲起来慢条斯理一本正经,听古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不时笑得前仰后合。诸如放牛娃子智斗财主曾克保(真刻薄)、半边铜钱整倒恶棍梅良信(没良心)、种田汉巧难大学士、穷书生痛斥糊涂官、赵公明接郎中、巧媳妇对对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描绘世间百态,寓意人生哲理,给人一份轻松快乐的享受。有时带点“荤”,成年人掺和着逗笑,伢子们只听不吱声。听古的常常贪得无厌,有时听了一个再求一个,有时打破沙罐问到底。张大叔约法三章,坚持事不过三,总是留一点“欠欠味”。张大叔常年讲古,带出一批小徒弟,徒弟们偶尔卖弄,推磨转圈一人一个,讲古的阵势越来越大。那时乡村劳作有一条规矩,“口里讲古手里摇橹”,不允许耽误农活。一边讲古一边干活,往往不觉得累,格外出活儿。村里还有个施大爷,喝过的墨水多,会下棋,会吹箫,尤其会拍楠管。蒙着蛇皮的楠竹管,外加云板和铃子,是施大爷讲古时伴奏的三样“家业”(道具)。田头稻场,农舍厅堂,摆一张桌子就成。施大爷拍楠管讲古,以长篇书目为主,《岳飞传》、《薛仁贵》、《三侠五义》、《桃园结义》、《乾隆皇帝下江南》是拿手好戏。施大爷谈笑风声,时而编套话,时而加水词,时而卖关子,让人心弦紧扣欲罢不能。最难忘施大爷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正视斜视,白眼瞪眼,皱眉展眉,表达喜怒哀乐,引导人们陶醉其间。农家红白喜事,不难请到施大爷。施大爷不计较酬劳,三元五元可以,一段布料也行,有了细茶毛烟好酒款待,一讲就是深更半夜。
伴随宜都解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白谈情讲古逐渐被新故事活动所替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其灵魂。七十年代初,武汉部队胜利文工团评书演员孙家喜复员还乡,同刘忠武等人一起引发宜都故事新潮。宜都新故事以民为本,以土为根,吮吸民族传统艺术的乳汁,应用宜都人熟悉的方言,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笞。刘忠武创作的《拔掉毒根》最早载入《文艺作品选》,靳洪本演讲的《黑虎岗》率先进入省城。近千个故事载入报刊,数百个故事员登上讲坛,百多人荣获创作表演奖,宜都成为全国民间故事之乡。工农兵干学商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故事活动,造就徐荣耀式的故事大王脱颖而出。与共和国同龄的徐荣耀,下乡糊过泥水洒过汗水流过泪水,生活雄厚、能写会讲,徐荣耀创作的《艺出一家》,活龙活现地地嘲讽爹妈儿媳四个赌博佬,“赌博佬打牌,不认爹和妈,奉劝世人人,莫学这一家”,在场场哄笑声中警醒世人。徐荣耀创作颇丰,受省文联推荐,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者会议,有幸在老舍茶馆同笑星姜昆神侃。徐荣耀的得意门生杨明,一副胖乎乎的笑面罗汉相,他把师傅的《武大郎卖烧饼》改成《武小郎卖烧饼》演讲的姿态活象其师,赢得满堂喝彩。故事之乡故事多,丰富了宜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乡村有了报刊有了电视,宜都人依然迷恋故事。人们愿意挤成一砣,一起牵肠挂肚,一起提心吊胆,一起怒发冲冠,一起捧腹大笑,一起随声附和,欣赏那份特别的滋味,哪里有个故事会,老伙计们一定会相互邀约:快点,听讲古去!
秭归峡江船工舞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峡江船工舞”,是根据秭归裴声中外的“船工号子”改编而成,是传承优秀的秭归民间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使之发扬光大而创作的又一力作,也是继“秭归花鼓舞”之后群文舞台又一新的艺术奇葩。“峡江船工舞”由“扬帆启航”、“激流勇进”、“美在屈乡”三部分组成,以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弦律和优美动听的悠闲号子为音乐素材,以船工的劳作为基本舞蹈语汇,充分展示今日峡江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展示了高峡平湖的美景,歌哉峡江,舞哉峡江,乐哉峡江,美哉峡江。
屈原故里“八怪”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秭归县乐平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既有绝妙的人文景观,又有奇特的遗风趣俗。乐平里的风土人情、屈原遗址、景物遗俗均与屈原相关联,而且妙趣横生,脍炙人口。流传有“八怪”。
一、端午户户挂香艾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汉语大字典》注:“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子分裂成羽状,有香气。叶入药,温经脉。制成艾绒,用来灸病”。每年的五月初五凌晨,乐平里人家家户户采割“露水艾”在门头、窗榻上悬挂一束束用红纸条扎成的艾苔,甚至在卧席底下塞几棵艾苔,使室内弥漫一股药香味。端午节,时值初夏,正是毒虫开始活动繁殖的疾病多发季节,熏艾叶,不仅令人醒脑提神,而且能驱虫治病。
二、牛不用绳听人摆
耕牛犁田不用鼻绳是乐平里的一大怪事。《归州志》载:“此乡牛不需绳引,如售至别乡,亦仅三日,自后非用绳不利,如他乡牛入三闾(乐平里旧称三闾)之境,过三日后亦不必引绳,而自然贴服。噫?∏?公忠可格天下,诚能动物,至今二千余载矣?毕啻?屈原离家赴邹都,刚启程,挑书的绳子便压断了,屈原令书童找一正在犁田的农夫借牛鼻绳作捆书箱用,说今后乐平里的牛耕田不必用鼻绳了。乐平里的牛被称为“灵牛”,为此流传有“乐平里的牛———聪明畜牲”的歇后语。
三、丧葬均用红棺材
乐平里人辞世后都用红漆棺材的安葬习俗与三闾大夫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汨罗而死,神鱼负尸至秭归,乐平里父老乡亲怜惜屈原一生赤胆忠心,遂用红棺材将屈原盛殓礼葬。秦王得知,派人至乐平里查问,乡民抬出百余口红棺,秦使无法辨认哪口是屈原红棺而无功而返。此后,乐平里人去世后遂用红棺,即通常所说“红棺葬”。
四、古井当作梳妆台
乐平里的伏虎山腰有一古井,名为照面井,为山间八景之一。井台上有清咸丰十年“照面井”石碑。“预白遐迩人等,此乃屈公遗井„„”此井冬暖夏凉,四季常流,井水粼然如镜,清甜可口。传说为屈原洗梳照面之地。从古至今,来乐平里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在此小憩的同时,以井照面,以水洗面,梳妆打扮。井周围的父老乡亲在饮用井水的同时,也在此井梳妆打扮。相传,此井照面可辨忠奸,以此井洗面可美容,饮用可长寿。
五、石洞书声千古在《归州志·山水》载:“州城东北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读书洞又名“洞辟书堂”,为归州八景和三闾八景之一。洞顶有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倒悬钟乳石,洞中有石凳石几,传说为屈原幼时读书吟诗和著述《离骚》之处。千百年来,在洞中可闻抑扬顿挫、如吟如诵的朗朗之声,已成为乐平里千古之谜。洞旁立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题写的“书洞”石碑。
六、男女老少赶诗赛
端午节在乐平里又称“诗人节”。每至端午,山上山下的男女老少纷纷汇聚乐平里,搭设诗台,赛诗作词,咏诗作对,热闹非凡。熟背《离骚》等楚辞是乐平里小学生的必修课。以农民为主体的“骚坛诗社”则更胜一筹,《归州志》记载?骸扒?原诞生地乐平里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结社骚坛”。诗社社员们将每年端午诗赛的诗稿收集整理编辑,现已出版诗集十多册。
七、屈原当作神仙拜
相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投身汨罗的祭日。在端午节这天乐平里人采苇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同时在自家的神龛下烧香拜祭,叩首祈祷,呼唤“我哥田”,咏唱“招魂曲”。有的人登上乐平里屈原庙焚纸烧香,跪拜屈原,祈求太平。屈原庙的守庙人在端午节的早晨开始,为各家各户送“端阳符”,意为家家户户保平安。
八、无鼓鼓声响天外
乐平里有一条小溪名叫响鼓溪,溪边有一座峭壁悬岩名叫响鼓岩,岩上有一石台名叫擂鼓台。响鼓岩、擂鼓台分别为乐平里“八大景”之一。传说为屈原当年招兵抗秦的击鼓之处。至今此处一年四季鼓声不断,山岩之下鼓声回荡,相隔两三里外鼓声仍清晰可辨,此山岩无鼓自有击鼓声又为乐平里一大怪事。
跳丧舞
在清江流域、鄂西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土家人俗称之为“跳丧”,也叫“跳丧鼓”或“跳撒尔嗬”。
土家族人家中的长者去世后,一般装敛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邦忙”,每晚就有亲朋好友前来跳丧。跳丧时1人击牛皮鼓叫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跳者2至4人比较普遍,但女人不跳丧。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曲调,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跳丧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死者的生平事迹,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真挚的爱情故事,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句,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6/8拍较普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跳丧舞的种类很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杨柳”等20多个类型。按摹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狗春碓”、“滚身子”等。跳丧舞与土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跳丧舞的动作主要是摹拟虎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无疑土家先民们狩猎劳动形态的重复和再现,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当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氏族图腾后,狩猎舞就逐渐成为人死后的一种祭祀性的图腾舞蹈,亦即“白虎舞”,通过悼念死者这一祭奠活动,合族。
举庆,祝贺死者象巴务相一样,化为白虎升天。跳丧的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曲腿、臀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都可以在老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尤其是舞者的步伐,在跳丧中的“四大步”、“大四门”、“小四门”、“跑丧”、“摇丧”、“待尸”等核心舞段里,都是用618节拍表演,每行一步用三拍时间,全脚掌紧紧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两腱交替进行,活脱是仿虎的步子。
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多侧面地展示了巴民族的风情习俗,它不愧是民俗文艺的代表作。
补充: 东方“迪斯科”——长阳巴山舞
长阳巴山舞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了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它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土家风俗原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适应自娱性集体舞蹈的特点,要求男女成双成对,男女动作略有区别,这不仅使舞蹈气质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舞蹈音乐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象七彩的阳光融进了新婚的洞房,象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欢乐,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学教授预言的那样:“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土家人和苞谷
在山里的土家人口中,玉米不叫“玉米”,叫“苞谷”;土豆不叫“土豆”,叫“洋芋”;小麦不叫“小麦”,叫“麦子”。这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粮,苞谷排在首位,地位自是不同寻常的。“民以食为天”,苞谷是土家人的命根子。
土家人认为苞谷最“经饿”(土家方言,即“饱肚子”)。他们通过多年实践,仔细换算过一斤包谷抵得上四斤洋芋或两斤麦子。因此,在每年的收成中,即使洋芋、麦子产量高,只要包谷产量不高,土家也会发愁。相反,即使洋芋、麦子产量低,只要包谷产量不低,土家人也会高兴。土家人种植苞谷很累。头年冬天,冒着寒风把田地弄松。田地多是坡田,因此多半用不上耕牛,更不用说“铁牛”(即耕地的拖拉机),只能靠土家人的双手的挖锄,一锄一锄地挖松全部田块。翌年春天,土家人一粒一粒播种;夏天,则头顶烈日,在苗地里施肥,薅草。每次都弯着腰,一棵苗一棵地等待弄。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土家人收获苞谷也累。中秋时节,苞谷成熟了,为了不致在连阴天霉变,必须趁天睛赶着收完几千上万斤苞谷。总是每天早早下地,由老幼把苞谷棒子(带壳)从梗子“腰间”扳下来,由青壮劳力一筐子一筐子背回家去。晚上,一家人回到家。辛苦了一整天的家庭主妇还得上灶做饭,其他人也不得休息,都围在苞谷棒子堆旁,一个个地将壳撕开,扭下,往往干到深夜还不得完,困了、累了,总以山歌来打发疲劳和困倦,等到撕完、扭完,已是深夜,才得以休息。土家人保存苞谷也很累。几年上万斤苞谷收回家后,一家人又得把苞谷籽从棒子上(不带壳)扭下来。力气大的青壮劳力一手紧握一把压在屁股下的铁火钳,一手紧握棒子,不停地相互扭动,一个又一个„„老孺妇幼则一手捧着苞谷棒子,另一只手一粒一粒地往下扭苞谷粒,一个又一个„„几天扭下来,手上已是血泡累累。这还不算完,还得在睛天,把扭下的苞谷籽倒在篾席子上,铺开,晒上几天,直到晒干后装入粮仓。每天早晚都得一箕一箕端进端出。
土家人吃苞谷也很累。他们先把苞谷籽放在百十斤的大石磨里,一把一把,一转一转,由青壮年推成细面。往往一家一个月的食用,要这样推上一整天。吃得精细的人(嫌苞谷饭不够柔软),有时还要在苞谷里掺上水,在小石磨里一勺一勺,一转一转,推得很细很细,然后在铁锅里炕成很薄的一张张皮子(俗称“豆皮子”),再切成细条,象面条一样煮来吃。而这样辛苦一整天所得,大约仅够一家人吃一星期。
虽然土家人种植苞谷累,收获累,保存累,吃也累,但它毕竟是土家人的宝贝。在它们还未成熟时,嫩棒子煮来吃,清甜清甜;烧来吃,又香又甜;制成窝窝头烤来吃,又酥又香又甜;熬成糊糊吃,则又是一番风味。嫩壳叶、嫩梗子则是牛羊过冬的主饲料。由于苞谷籽富含蛋白质,又富含抗癌物质,因此以食用苞谷为主的土家人往往身体很棒,而且几乎不患癌症。枯壳、枯梗子铺在床上,是土家人的“席梦思”;垫在牲口栏里,则是牛羊的暖窝;牛羊吃下的剩料还能被“沤”制成上等农家肥,为来年洋芋、麦子丰收打好基础。
土家人种植苞谷很累,收获累,保存累,吃也累,如今却好多了。由于近几年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实用性的增强,省去土家人不少麻烦。如,一瓶除草剂就可“薅”去大量杂草;一台吹风机几小时就可以吹干大量苞谷籽;一台电动干湿磨几十分钟就可把苞谷籽磨成面粉。再说,时代进步了,土家人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也得到不少回报,二十几年来,农村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责任制,粮食十年有九年丰收,土家人有了大量余粮,于是趁国家搞改革开放之机,在苞谷还嫩时,就扭下棒子卖给城里的市民,或者干脆煮成甜的、烧成香的、烤成酥的“成品”后,高价卖给城里公民,既省去收获和保存的麻烦,双赚大钱,很划算。吃着吃着嫩棒子,苞谷可就成熟了;土家人把余粮运出山外,换来柔软可口的大米,或者制成“玉米粉条”等商品,推向中国大市场,甚至出口挣外汇。
土家人拥有苞谷,是苍天赐下的福。
剪纸、彩扎
剪纸、彩扎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峡区民间都十分流行。彩扎工艺是一种篾骨纸裱的艺术,一般以篾扎纸裱(或绸、缎布)而成。彩扎品常用作春节、元旦节、端午节等节日喜庆的游艺道具及观赏品,如各种彩灯(鱼灯、蚌壳灯、走马灯等)、彩门、彩船、彩马等,扎成各种鱼形、鸟形、物形等形态。如彩莲船(又称采龙船),船上设亭,亭四角挂彩帘、绣球、扎松柏枝,缀花卉;船身为龙形或鲤鱼形,底部绘纹。蚌壳精是以软篾编织、纸糊成蚌壳及篾扎纸糊成仙鹤(白色),由二男一女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典故。龙灯的龙头、龙节、龙尾均以篾扎纸糊,彩绘装饰,加上锦料绣制的龙衣为身(分别以白、黄、红、绿等色布或绸缎制成,再装饰鳞片)。这些传统彩扎制品技艺精湛,既是道具,也是美术品,在各地广为流传。
剪纸以窗花最富特色,仅结婚喜庆的双喜窗花图案(以“喜”为中心),花样就有“喜鹊闹梅”、“金鱼戏水”、“鸳鸯戏水”、“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此外,服饰、头饰、门帘、手帕、荷包、鞋袜底等物上,先剪纸后托绣的图案也花样繁多,小巧玲珑,美不胜收。剪纸材料虽简单,但其工艺精巧,古色古 香,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
刺绣、挑花
三峡刺绣有堆绣、绒绣、挑花等手法,是峡区民间妇女的重要传统工艺,其制品手工精湛,缝缀严谨,能自由、大胆、创造性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诸如对称、均衡、反复、对比、呼应、协调等,使形式美的种种规律在作品中得到和谐统一,其图案均由点或线制成,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明清以来,挑花刺绣便成为峡区农村妇女日常习作之事,历来是评价妇女才干的主要条件之一。“谁家女子巧,要看针线好。”针线活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姑娘们贤良与才德的重要标准。从前女孩子10来岁就开始在家闭门织、绣,称为“做针线”,被视作黄花闺女演习的基本功。《一字排》民歌中就唱到:“一只孤雁往南北,郎打单身姐做媒,你要娶妻就娶我,挑花绣朵般般会,刀山火海我也陪。”那“般般会”,是能干,是她们的勤劳与技能,“挑花绣朵”是她们引以自豪的手工活。由于耳濡目染,家传身教,从小就拿针走线,十六、七岁时技巧臻于熟练,便能绣出惹人喜爱的成套嫁妆,个人穿戴全部自己制作。
在所有的挑花刺绣品中,绝大部分是生活用品,如帐帘、床单、围腰、荷包等等,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有的则是充满情意的定情之物,并被人们当作传递感情之珍品。或作恋爱信物:如手帕、彩球、鞋、袜底;或作结婚赠物:如枕套、帐帘、门帘;或为祝福新生婴儿之礼物:袢带帽、抱裙、围兜;或为老人赠品:老人鞋、老人帽等。刺绣图案设计新美,形象逼真,通常裤子上一般绣狗儿花、树树花、金瓜花等,洗脸帕、巴裾、背带一般绣八角莲、万字格等。帕子、帽子上常绣寿字花,螟蛾花等。围腰上常绣大飞蛾、倒挂金钩等,鞋帮常绣莲花、四叶菜等。鞋垫刺绣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双双对称(即纹样、规格、色彩等一切造型均成双对称),构图简洁、活泼,造型夸张而富于变化,色彩鲜艳夺目、着意喜庆吉祥。如,远安某村一双“喜鹊登梅”鞋垫,作者采用了螺纹状的曲线条作为梅枝,给人以体态悠然之动感;喜鹊则作展翅飞翔状,使整个体形和身上的羽毛均给人以圆润、流动之感;而梅花和喜鹊大小近似,相宜的形体,充分显示出梅花艳丽的天姿及其所采用的夸张手法。枕套刺绣则别有情趣,在题材内容上,有寄托对神灵崇拜的象征,如向往凭自己的双手劳作而丰衣足食、连年有余的《金鱼捞莲》,祝愿亲人永安长寿的《凤凰蝙蝠》等;也有表达对历史上女英豪敬仰之情的作品,如《杨门女将》、《二女习武》等,采用平面铺排的散点透视的手法,并用极为概括的装饰线条、点、面彩绣而成。秭归屈原乡刺绣更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卓有盛名。该乡农民徐正翠的绣花荷包《仙桃石榴》(保存至今已有78年之久)等,参加了1985年湖北民间美术展览。
土家族民间妇女也有挑花刺绣的传统,容美土司时期以“峒锦”向朝廷进贡名闻遐迩。其穿戴的头饰、衣服的边袖、罗裙、鞋袜及被面、蚊帐、枕头、门帘、手帕、汗巾等均以五彩绒线刺绣为美。线细质薄,取色精巧。或白底黑线,或黑底白线,色彩鲜明,十分雅致。土家族人对其先民具有潜在的民族感情,通过赤黑二色的爱好得到升华和表露。尚白则源于土家族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实际是崇拜祖先。绣花种类有堆绣、绒绣等,图案好福、禄、寿、禧及桃花、牡丹、莲荷、喜鹊、鸳鸯等。
土家妇女的肚兜、绣花鞋最为美观,其肚兜如“琴剑俳优图”,绘画美观、高雅,刺绣工艺精巧,融土家和汉民族文化为一体。绣花鞋的鞋面多以青、蓝、粉红色布料为底,用彩色丝(棉)线于鞋尖,鞋掌处绣蝴蝶、梅花、仙桃、菊花、牡丹、芍药等图案,生机盎然。土家少女尤喜在自穿的精美绣裙上显示其审美情趣和刺绣手艺,使土家小伙子珍惜和神往:“七爱姐的裙,团转芝麻绫,爱我小妹妹。穿起爱死人。”土家绣花裙是土家族男男女女心中美的象征,别致的形式,绚丽的色彩,喜庆的图案,精致的绣工,集中展示了土家民族古老的风土习俗和传统文化。
挑花是明清以来三峡地区农村妇女日常习作的又一传统工艺。一般制作于枕头、枕巾、被面、围裙、荷包、门帘、鞋帮、袜底、童衣、肚兜等物品上,构图形式大多为“米”字圆形,呈放射状,图案的上下左右对称,纹样环环紧扣,每一环纹样都是同一个纹样置于四方或八角。中心则是一个单独纹样,采用多种形式排列、交织的技法挑制而成。鞋底袜底上扎花用麻绳扎成,袜底扎花间以各色彩线,在白布袜底上扎花。鞋、袜底常扎水波浪、满天星、万字格等。挑花一般是用白棉线挑在青布上,白布则以青棉线挑,或以彩色丝线在绸缎上挑花,色彩对比强烈,多用大红色彩为基调,配置以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鲜明耀眼,充满喜庆气氛。
民间挑花图案题材广泛,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山水、动植物加以变化,大致有几何图纹、花草瓜果、鸟兽虫鱼及人物等,经过夸张和概括的手法,形成了特殊的装饰格调,多寓意吉祥喜庆、幸福美满、福寿平安和生活情趣。如吉祥龙凤、富贵牡丹、莲莲(年年)有鱼(余)、喜鹊闹梅、松竹兰梅、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八仙过海„„等。民间挑花一般不用底稿,按照自己的意愿即兴创作,自由发挥,凭巧手“数丝而绣”。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经过姑娘们飞针走线,便构成了一幅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民间挑花刺绣的手法多种多样,有素色挑、彩色挑、单面挑、双面挑等。各式绣品,有的采用“全挑”手法,有的采用“补花”、“滚边”和“半挑半绣”等各种手法,做工精巧,表现力丰富,且有立体感。这些出自山区姑娘之手的刺绣品,散发山区乡土的芬芳,具有淳朴、清新的艺术特色,它既是民间生活实用品,又是优美的艺术品。
挑花具有古朴、清秀、典雅的风格。屈原故里——秭归县屈原乡农民李盛菊的挑花抱裙《双狮舞绣球》、农民金顺风的挑花手帕《三十六人迎亲》等作品参加了1985年湖北民间美术展览。水田坝乡农民万能英的挑花手帕《八狮舞绣球》的图案设计,制作工艺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宜昌县(现夷陵区)有部分挑花作品曾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送往国外交流。
土家葬丧
土家葬丧丧葬习俗在武陵源一带,人死了叫做“百年归寿”。这是被当做一件喜事来做的,故民间有“白喜事”之称。但因亲人悲痛,便举行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如:人死后,要请道士“开路”,人殓后后要给死人盖红色“寿被”,亲族好友送香纸、送祭帐,前来灵前与遗体告别。家底好些的,还要做三天至五天“道场”,家里比较贫穷,做不起道场的则请人唱“丧歌”(又名“寿歌”),内容主要是唱死者的生平事迹和“二十四孝”等等。安葬时,儿女要抱灵牌,披麻戴孝,亲族好友还要送丧上山,直到掩埋完毕才归。满七天以后,还要请道士为死者“印七”,要七天一次,要做三至五次才完毕。报丧。
当老人亡故后,孝子要派人去亲友家“报丧”。苗族报丧习俗是要在屋外报,不能进屋报,等主人知道是前来报讣,并同意进屋后,报丧者方可进屋,其报讣的话一般是:“(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找龙(或回官)去了。”听者自然就明白了。土家族报丧形式与苗族相似,只是报讣之话略不相同:“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老了。”听者自明。旧时,土家人还要跪在亲哭丧
老人去世,孝子全家及亲戚朋友为之痛哭。老人去世,除了向亲友报丧,烧落气钱等俗外,民间还有“哭丧”之俗。其族间主要是孝女儿们、媳妇门、侄儿媳们、侄孙媳们等哭丧。哭诉的内容大都是诉说死者对自己的恩德教诲及死者一生的言行功德,盛赞死者以及对死者离去的深情痛惜和难舍之情。整个丧期不时地有哭丧之声,尤以夜晚最盛。土家族人认为哭得越凶,表示哭者越知礼,越得到村人的赞扬,且其孝子家亦复兴旺发达。
抬丧
即扛棺材上山。土家族人抬丧,无论墓地多远,其棺材不能停留,因为抬丧的队伍多至三四十人,可中途换人,轮流休息。抬丧时,遇山路难行之处,棺材两头各系一条长长的粗绳,由大人小孩组成上百人的拖丧队,将其棺材拖上去,抬丧者只需以肩负棺材随行即可。凡棺材所过之处,无论稻田庄稼,均可直线前行,踏坏庄稼,均无需赔偿。苗族抬丧则别有特色,抬丧者经常向孝子或孝婿索要酒食,且经常停留于中途,如不应允,则置棺材于路上,众人散去,为求亡者安慰,孝子孝婿常先备酒食若干,当需要酒食时,便供抬丧人吃饱,以免误了下棺埋葬的良辰。苗家这种风俗,主要是认为老人去世是喜事,不必过于悲伤,故而添点插曲,使气氛活跃一些。
送亮即送灯。土家族地区老人亡故后,于当年腊月三十日,孝子带祭品与香纸蜡烛前往坟前祭之,祭时要点烟把烧香纸。回家时,还要呼唤亡者与自己一同回家过年团聚。旧时土家族地区,孝子三个月不剃头,戴孝帕三年为孝服期,旧俗今已废。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白虎宗教--图腾崇拜
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类似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二字的地名,这是土家族宗教的反映。这种宗教称白虎宗教。永顺、龙山、来凤等地传说白虎有两种,一种叫行堂白虎,一种叫坐堂白虎。坐堂白虎,坐镇厅堂,威风凛凛,是要“敬”的;行堂白虎,破门而入,凶恶无比,是要“赶”的。“敬”白虎和“赶”白虎,是根据古代巴人遗留的传说形成的。
(一) 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
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
民风民俗民风民俗1我的故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故乡最大的'节日,新年的风俗。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新年。新年还没......
民风民俗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蒙古包”是满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