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语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说明文语段阅读”。
说明文阅读语段精选
2011-11-4
1.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步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高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印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
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
(2)
(3)。
6.第③段中“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 为什么?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
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2.人工造林有学问
①森林是有利于环境的,它可以吸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净化空气,并降低温度,减轻温室效应。比如,每公顷森林可以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
②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但是,如果植树造林不讲究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人工造林呢?
③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大的金钱也是浪费。
④第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⑤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所以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如在浑善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⑥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⑦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
⑧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⑨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方法,就能增进我们的绿色意识。去精心地爱护和培育我们的森林母亲吧!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25.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26.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7.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除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8.请你会合选文,联系家乡的实际,为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3分)
3.沙尘暴,并非只是施暴恶徒
①目前,沙尘暴已成为人类难以剿灭的主要天灾之一.截止目前,撒哈拉荒漠每年发..生扬沙天气25次,阿拉伯半岛鲁卜哈利沙漠是30次,伊朗卡维尔等沙漠是80次,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60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是17次,澳大利亚的普森等沙漠是5次以上.全球年尘埃搬运量变幅为1.3~8亿吨,最高可达到50亿吨.②直至目前,我们对沙尘暴的认识还停留在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上,其实这已是半个世纪前的旧观念了.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先锋了.最严重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谁能料到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随沙尘暴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死数百万头牛被宰,焚烧掩埋.③客观地说,沙尘暴虽作恶多端,但它终究还只是帮凶,元凶还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有毒物质。在空气的尘埃中现在已经培养出了100多种细菌、病菌和真菌。大约有1|3的细菌是能感染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原菌。其中有能感染耳朵和皮肤的假单细胞,有能导致甘蔗腐烂、土豆干腐和香蕉叶生斑的微生物,还有一种对海洋中珊瑚有致命威胁的真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勒比海珊瑚的骤减可能与非洲沙尘带来的另一种无名病原菌有关。科学家致意到,非洲沙尘在加勒比海地区沉积多的年份,也正是该地区珊瑚礁大量死亡的年份。在1|4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的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④但是与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沙尘暴也有它合理有益的一面沙尘暴形成的气溶胶在高空有全球循环的演变特点,使沙尘能够进行数千甚至上万里的大迁移.谁能想到,科罗拉多高原的肥沃土壤有一半来自莫哈维沙漠;有谁想到加勒比和夏威夷群岛上的表层土壤来自中亚,其中主要来自中国的沙漠;又有谁想到,是撒哈拉的富含养分的尘土滋润了亚马孙
流域,使它由草场变成了富饶的热带雨林.因为尘埃中含有大量的铁,有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促进大量鱼类的繁殖.夏威夷与阿拉斯加之间及其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是沙尘暴施善他乡的功绩之一.⑤除此之外,大气中大量含量有沙尘的微粒能缓解下游地区酸雨的危害程度,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因大气凝结的增多使下游地区降水量增加,同时铁`钙等沙尘对海洋的生物链也有着良好的服务作用.日本科学家观测研究认为,黄沙作为日本过冷却云的冻结核,对形成降水起到重要作用.黄沙冰晶核带有碱性,对防止韩国`日本酸雨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中和作用.⑥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沙尘暴已刮了数百万年,真可谓刮黄了天,刮黄了地,刮黄了水,甚至连我们的皮肤都变黄了,想从根本上消灭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珍惜水源、保护植被绿化造林,就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达到遏制沙尘暴的目的.(选自《科学24小时》有改动)20、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2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2、选文第③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23、结合选文第④⑤段,概括说明沙尘暴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益处?(4分)
24、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4.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
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6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答: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答:
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答:
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答:
5.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1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1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5.“能吞能吐”的森林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
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19.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3分)
20.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2分)
21.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2分)
22.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2分)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2分)
23.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员,阅读后你对攀枝花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4分)
6.神秘的海啸
科科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力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的海浪一般只是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抵帐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积聚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海啸能裹挾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害,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海啸的监测、预报及救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造福于人类。
27.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8.从内容上看,本文对说明对象海啸是从哪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的?(4分)29.引发海啸的原因是什么?(2分)
30.分析第五段首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4分)
31.如果将选文第三段中的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3分)
32.假如你是海岸的游客,读了本文后,你可以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判断海啸可能即将发生,做出迅速逃离海岸的决定?(2分)
7.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这项技术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它主要研究怎么样能使计算机能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智能就是指人在脑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探索途径来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一是通过仿生学手段,从结构上进行模拟,以达到功能模拟。目前,科学家正在想方设法“确定人类的思维模式”,即弄清大脑中的140多亿个神经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另一种途径是直接通过启发式程序模拟人脑能力。目前在制造某些专业化机器时,这一研究已经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如能识别邮政编码的机器,能读取支票信息的机器。不久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深蓝”击败科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在这一领域科学家已经取得来实质性的进展。也有科学家在设想把机器人与一部百科全书相连,这样它就“懂得”了许多事情,一个机器人就可以完成多项任务。
人工智能人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在学习方面,对一个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要让机器人也这样做就相当困难了。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再能够解释周围世界的时候,他就回去学习,改变它,他也因此成熟起来。这一神秘变化对于没有创造力的计算机来说,实在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感觉和观察方面,人可以感觉到空气不新鲜而主动打开窗户换进新鲜空气;而机器人能否用其储存的物理知识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还是一个难题。不过,有关的程序人在不断取得进展,在向机器说明人类是如何理解事物这方面,人们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一些革命性的软件不断问世。例如,美国人道格拉斯·莱纳特设计的“EURISKO”软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软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淘汰的法则,自己修改贮存的内容和规则。
19.本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20.选文运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2分)
21.文中第三段加点字“这一研究”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22.请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4分)
23.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选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中国石拱桥阅读说明文语段,完成5~11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
九寨沟(段落)百合果园初二夏雨飞第九次九寨沟风景秀丽,其两大特点,便在于山美、水美。无论是哪个季节,九寨沟的山都是明艳的,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里的山,树木遍布,巍巍的将整......
一、《春天的声音》1.下面的笔墨让你联想到中外诗词中的哪几句?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在冰雪的寒天,我仍能听到春天的脚步由远而近”2.在行文中作者援引了一段关于“写作”的议......
精彩语段 1.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春天,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
特征客观描述画面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