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大坝最高蓄水位选择为175米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蓄水方案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勘察、规划、设计和论证,最后用了40多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三峡大坝蓄水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①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右侧漫画《“点子”从哪儿来?》 所犯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知识只能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
5.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为地震困扰。这说明()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0.最近,我国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量法的技术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0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的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习近平同志在广州视察时指出:作为时代伟大思想结晶的科学发展观,也有其适应的范围,在贯彻和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A.真理是普遍的B.真理是主观的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是绝对的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1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1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实施“撞月”计划显示月球上有相当数量的水,这一成果为人类了解月球翻开了新篇章。实施“撞月”把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月球还蕴藏着众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示。这表明()A.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C.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17、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8、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9、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0、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据此有专家指出,全球已进入地震多发期。当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世人还在被地震困扰。这说明()①有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目前还不能预知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④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27.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 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8、.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 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9、.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在30年前,由于该发现被认为违背科学常识,谢赫特曼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及权威人物的质疑,被斥为“胡言乱语”“伪科学家”。材料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②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 ③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可贵品质
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31、.、曹操的墓究竟在何方,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专家学者也对此说法不一。对此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是
A.根据权威专家的定论最终确定曹操墓
B.必须回到三国时期才可以最终确定 C.用历史书籍判断一切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需要历史考古等证据不断证明
3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①主观能动性 ②直接现实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这段话说明()
A.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B.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C.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D.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34、.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没有看到长城。这体现了()
①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④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的正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的直观现实性
36、.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那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B.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D.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538、.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 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3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0、.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物质是运动的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1、.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④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下列有关实践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④实践高于认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3、.“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是客观的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4、.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5、.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
二、非选择题
46、近期,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疫情在墨西哥、美国 等多国连接爆发,并逐渐演变为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截止目前,我国内地也有四例确诊患者,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此次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这种病毒是因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一种人畜共患或人传染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对此,我国科学界已对这一新型流感病毒开展了紧张有序的研究工作,进行病毒检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加拿大科学院已完成对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并找到通过达菲和部分中药防治的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做到了对甲型流行病毒传染的可防可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
47、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制定正确的措施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的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748、.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16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学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0分)1.“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检测题(二)2012-12-28 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①蜜蜂酿蜜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求索真理的历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