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备选设计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的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上述的观点都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进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板书: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们”——实践的主体
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
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则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活动”——实践的性质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
(1)不能缩小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2)不能扩大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
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 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的特征: 板书:(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所谓“客观性”:指实践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必须从事的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专心
爱心
用心移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吃、穿、住、用等的生活资料都是生产得来的。如果生产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也将灭亡。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实践的“物质性”?
例如种植一棵树,其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所谓实践,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对象”的过程,实践的这三个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都具有“物质性”。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但是,实践的主体运用“什么手段”改造“何种对象”,则反映出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却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这一特征是实践最能体现本质的特征。
尽管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实践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就使实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青年学生应尽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相反,我们把那些在错误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称为“愚蠢的实践”,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或犯罪活动等。
实践的这个特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有第三个特征: 板书:(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知识拓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专心
爱心
用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如果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是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问题探究: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是人类品尝之后才揭开的,尝后才知道西红柿等食物能吃不能吃。教师进一步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实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这句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材的第44页“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有《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探究材料“是非莫辩”)
问题探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庄子说法的理解。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专心
爱心
用心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问题情境
教材第46页博士学成归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获得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投身实践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教师总结: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立足实践,学习科学理论。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律,改造世界,造福于......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7·四川省泸州市诊断]2016年10月17日,国窖1573窖泥和泸州老窖酒曲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接受太......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