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若干问题杨宁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杨宁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
——2011年11月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年会暨高考研讨会(武汉)讲座实录
一、历史学与历史教育
大体定位:历史学的特点是对历史的重构,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或解释,它本身不是历史。是经过研究人员筛选出来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观性。
中学历史教育反映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学。它选择哪些主干知识、主要内容?是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选择的?
决定选择的制约因素:
1.人文精神:世界上通行地称历史学为认为学科,而不是人文科学。其目的主要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探讨,历史学并不是要讲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
人文精神包括普世价值。在有些问题上,如:近代的人权问题,是人文精神方面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成为现阶段我们政府和党认可的,并加入到了世界人权公约。但是:对人权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更注意生存权和发展权。
2.历史观或历史观念:对历史的重构是在一定的历史观念下进行的。在五种社会形态之外,还有其他的。从而使我们对许多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中国共产党党史,与胡绳在“70年”一书的表述有了重大不一样。如恢复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中的重工业问题,过去大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看待;而现在则更多的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展开的。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般都认为其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但这里有一个考查角度的问题。这只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的。有些人则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否定了它。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身解放)
3.时代需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4.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本国史的意义在于它是该民族的集体记忆,能够起到民族认同的核心的作用,是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作为世界史也是从另一方面起民族认同的作用,它从民族差异的角度展开。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差异:
历史学更注重去探寻历史的规律,而历史教育更多具有选择性和主观性。
1.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具体到我国,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是素质教育。而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身的问题。3.带有普及型。
这些不一致的地方怎么办?如:日本的佳如?三郎,一直和文部省关于教科书问题打官司。如战争期间的普通人民。教育自由、学术自由成为其编教科书的核心。
1.学术自由要相对附从于国家意志。如:朝鲜战争,是朝鲜为统一而发动的战争,但教科书不能这样表述。2.在保证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历史学靠拢。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现在提倡尊重历史。
中学历史教育要尽可能多地体现历史学发展的总趋势,要把一些新的成果引进来。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进行一些历史学层面上的研究,而不仅是教材教法的研究。如:唐宋变革论。在经济上,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国有向地主土地所有发展„„在政治上,个人的„„在社会生活上,话本等,有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中国近代化的前夜。
(金瓶梅与十日谈)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应坚持学术性、人文性、科学性、政治性。
二、多种历史理念的并存
从中学课程改革启动到现在,改变很大。十年以前,中学对现代化史观等不提及,而现在则不一样。现在更应进入到对现代化史观等由认同到应用的新阶段。
原来讲五种社会形态说,主要讲革命、阶级斗争。但不同的史观是可以并存的。中国进入到现代后,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这种背景下现代化史观(80年代)、全球化史观(90年代)相继为史学界追捧。
1.现代化史观。
如: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问题。按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是生产力发展受阻的问题。但资本主义到现在仍由生命力,如何解释?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列宁的《四月提纲》等的设想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晚年的列宁也不提世界革命,而是现代化如何展开的问题。
现在对蒋介石的评价有所改变,但为什么会为共产党所打败?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蒋介石对现代化推进方面的缺失(经济、政治等领域)。蒋介石的日记问题,有学者认为他是三民主义的真诚的信仰者。而反观中国共产党,则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全球史观。不仅仅讲全球联系。如三角贸易问题。
又如,清末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究竟有多高?放在世界当中看中国的话,17、18世纪的水平仍相当高,有人还把中国看成世界贸易的中心。
3.文明史观:对整个人类文明演进进行观察。
如国联华盛顿会议中的五国海军协定,是二十世纪大国间的第一个裁军协定;又如当代的核裁军协定。
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或民族认同教育的时候,一般在学术领域里用民族主义这个词。有些学者不称中华民族而称国族。
认同,忠诚,有些提法不具有科学性:
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历史悠久。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其实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与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讲的基本上是前者。不能用古代的民族概念来讲述近代以来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自豪感,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近代的屈辱,现代的重新崛起。在这样教育的同时,有几个分寸:
(1)不能过分拔高本民族的历史,要实事求是;
(2)对其他民族要尊重、平等看待,避免产生民族优越论;(3)有两个领域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区域和全球。
区域化的认同如欧盟、东盟的发展。区域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的。全球化得认同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组织背后的精神要体现出来。
如:朝鲜和韩国。我们认为其建国是商末的箕子。但韩国人则不认为,而是在公元前2333年的谈军建国(14世纪开始出现的一个传说)。
如: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到现在都还没有很严谨的学术性探讨。文明和古国是两个概念。汤因比等关于文明的表述可以参考。
近代的屈辱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外关系不应仅仅只有这些。我们当时的政府的一些做法也是有问题的。
清史工程(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八国决定出兵与清政府的政策之间的关系,后者的做法明显地不符合国际惯例,如公使馆与公使的问题,以及向西方11国宣战。对西方不能仅仅是战争,还可以通过和谈来展开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那样。
中国现在如何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
三、知识与能力
知识问题:历史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没有知识,所谓的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对知识的理解:历史的知识主要是历史史实而不是历史结论。前者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的变化则相当大。
如对袁世凯:以前记忆的是历史结论如窃国大盗,但现在则有些调整。袁世凯是一个老式的人物但有新式的思想。相当于洋务派并还超过。新军、检察、立宪民主、近代经济。中国的清王朝比较平稳的完成权力的转移,而不是法国大革命那样,袁世凯有一定的功劳。
对史实掌握的方法最好在应运中去识别,而不是单纯地记忆。
能力问题:课标的制定和课标的解读,对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没有一个相对完整、规范的要求。
(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五项能力要求,下有5小项,且对不同学年段有不同的要求)1.关于史料的问题。
历史学科的一切出发都是从史实出发的,不能虚构,不能理论模式先行。
首先,要让学生高度重视史料,不要盲目相信历史结论,甚至可以质疑某些历史结论。如: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作为。从现在来看,没有看到任何一封不抵抗的当时的电报。结论是从史料出发的,而不是推论或演绎。
这样的习惯养成后,不仅仅是历史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国民素养的问题。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质疑的习惯。这是新课改下的创新的前提。
其次,是对史料的基本认识,要会解读史料。除了文字之外,如何理解史料的含义,特别是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如田中奏折。(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讨论该奏折是否真实?它不是原始史料,是抄录的;有许多漏洞,参与制定的人居然有已经死了的。同时把它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看,则又有可能,特别是和大陆政策结合后。
有人甚至认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2.历史理论、观念问题。
应把握相应的历史理论、观念、甚至是政治政策上的。我们在应用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从而把历史研究过于简单化了。如某些历史现象的根源不能都归纳到生产力上,可能是思想文化。
如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主权的变更有些条件下可以理解,某个国家为了国家的更高的利益可以让出部分主权(如李鸿章的问题,现在的中俄勘定边界),在区域化或全球化中,某些主权让渡是必须的(如联合国对南非种族歧视的制裁,欧盟有统一的货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从概念出发来解释历史。
3.时序问题。
时序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历史就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没有时空就没有历史。相比较而言,历史时序更重要,因为能在它之下把握出历史的因果关系、可能与必然关系。
四、对相关学科的借鉴
对相关学科的借鉴,是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他学科有其特定的领域与特定方法和理论,后者对前者有很大的借鉴。从课改角度看,讲三本必修,一定程度上是三个专史,更应适当借鉴其他学科。
1.社会学。
以往就是在阶级关系下展开历史研究的,但社会学则不一样: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进行分层来研究。
如法西斯理论,就可以用分层理论。法西斯主要代表旧的中间阶层,正如走向近代时期的小生产者,在向垄断发展的过程中,这部分旧的中间阶层则在反资本主义中不断壮大起来。
如工人阶级。现在的中间阶层、白领阶层等。2.经济学。
讲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一般是批判。但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农业社会必须选择的一个根本性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积极意义是占主要地位的(如商鞅变法)。
讲垄断和资本主义发展,基本上是从列宁的角度来看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垄断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至19世纪末,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但不一定都是垄断企业;当时的西方国家都制定政策或立法来制止垄断,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
对资本主义发展史,齐世荣主编的现代世界史没有提垄断了。罗斯福新政不讲国家垄断,而讲国家干预。
3.政治学。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欧洲从战争到相对和平,而其他地区如东欧则还是动荡不安。从政治学上看,博弈论下,零和博弈的思想曾长期占据国际关系领域,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只有改变这种思想,从零和到互惠,则是整体化趋势下的必须。
五、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学生要形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在基础教学之后,要对学科知识重新梳理,并有些提高。如:
1.农业社会时期的中国与希腊、罗马 2.工业社会。
近代西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的反抗与改革。
现代全球所有国家都在走向现代化,且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种类的现代化模式与中国为代表的现代化模式。
3.全球化下世界?
课改到今天,在变化:是专题式的还是整体式,是一标一本还是一标多本?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宜昌高新区白洋小学杨宁教材简析:《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
驾驶员个人工作总结在2017年的驾驶工作中,我严格遵守道路安全相关法规和有关章程,并在工作中不段学习新的车辆维护、维修技术和驾驶技能,多年来从未出现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为单......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第1、2期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主编:朱世光朱可戴加平专题一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篆角初级中学:张 琼[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的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