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读书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反思苏联解体答案”。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列宁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在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获得胜利得新理论。斯大林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但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曲折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斯大林强调的是对立、斗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不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是重要原因。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也是完全不相容的。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更不是最佳模式,这个模式的弊端是严
重的,消极作用是明显的,本来它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地调整,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教条主义地对待社会主义,更由于个别领导人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以致这个模式被固定化、长期化,成为了一个僵化的模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使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了不少的弯路,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实践证明,不改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在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而且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
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
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他通过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1、勃列日涅夫在工业和农业上进行了改革,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70年代下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眠。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进行新一步的改革,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3、结果:
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启示:
①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②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③改革要协调配套,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④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与政治稳定的关系;⑤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⑥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⑦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一、外部因素
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争霸拖垮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地否认民族矛盾和问题;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建立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国家体制,是一场失败的试验;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方式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淡化民族意识,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利的观念;予民族自决权新含义,以淡化民族自我意识和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少 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关系;持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策是党的生命,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戈尔巴乔夫的主要事业是使国家实现深刻的民主化,正是他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引入了竞争性的选举制,使从前只停留在纸上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成为现实。
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时,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歪曲了社会主义,他要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于是,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原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搞了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选举,这也成为苏联混乱和灾难的开始。问题不在于给民众选择的权利,而在于这种“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方案极不科学。一切权力归党有弊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同样不行。事实证明,立法与行政合一的苏维埃体制行不通,哪怕它建立在普选制的基础上。到 1990年不得不转向总统制、多党
制和三权分立。在设立苏联总统职位的同时,各加盟共和国也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总统和最高苏维埃,既然他们的权力来源于本国公民,他们必然向本民族负责,政治精英与地方分离势力结合起来了,联盟的命运则取决于地方领导人的态度。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力量,民众的激进要求不允许进行渐进式改革,戈尔巴乔夫被历史的大潮裹挟着前行,最后走上了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建设市场经济之路。这条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戈尔巴乔夫犹如在惊涛骇浪中驾驶着一条小船的船长,他缺少高超的技术,在没有到达目的地前就翻船了。
斯大林所建立的、后来一直延续下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其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让老百姓无法了解外部世界;对内加强控制,让民众只能服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时改变了这两个重要条件。戈尔巴乔夫放宽了对苏联居民出国的限制,同时引进了许多西方的电影,特别是美国的大片,让老百姓看到了西方富足的生活,对苏联的体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辛勤工作的苏联人却要忍受日常生活用品的短缺,财富都到哪里去了,人们的劳动意义何在?政治体制改革,使苏共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给了人们释放几十年积怨的机会,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一下子都从地下冒了出来,苏共长期宣传的价值观崩溃了。
对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责任,他没有及时革新联盟,化解地方的不满,但更主要的责任还要由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来承担。如果俄罗斯联邦不独立,革新后的联盟还是可以保留的,这个联盟可能没有波罗的海三国,没有格鲁吉亚、乌克兰,但是不能没有俄罗斯。正如俄国著名学者齐普科所说:“许多普通人也把罪责推到戈尔巴乔夫身上,原因是他们对自己迷恋叶利钦感到羞愧、对他们作为最后的傻瓜没有经得住民主派的规劝和许诺感到羞愧。苏联解体实际上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而首先是俄罗斯联邦人民的过错,首先是积极支持俄罗斯联邦享有主权的思想、俄罗斯联邦从苏联分离出去的思想的俄罗斯人的过错。要知道
确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代价太大了。他留下的许多遗产值得研究,在此,不能简单地用“社会主义的叛徒”或是西方的代理人为其定性,这是不客观的,戈尔巴乔夫也是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不能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苏联的改革,中苏面临的条件完全不同,苏联已经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到了极致,经过 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没有人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知识分子、改革的领导人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正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斗争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当然,掌握大权的戈尔巴乔夫要为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他不是英明的领袖,没有建立起一个领导改革的团队,他也揽权和自私,不能任人唯贤,他坚持任命的亚纳耶夫、西拉耶夫、亚佐夫等人都威信不高,最后正是他们发动的“8?19”事变加速了苏联的灭亡。但是,戈尔巴乔夫又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别无其他的选择,这又能怪谁呢
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加盟共和国丧失应有的自主权:大林实行党和国家干部一体化原则,即“党的干部是党的指挥员”,同时也是“国 家领导机关的指挥人员”,以便于把党内高度集中制原则推行到国家体制上。这样一来,形成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加盟共和国失去经济自主权使各共和国无权领导和管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工作。俄罗斯人占据中央权力机关的主导地位,违反民族平等原则,俄联邦共和国处于特殊地位,违反各共和国平等的原则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
俄国是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大俄罗斯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享有比其他众多民族高人一等的特权地位,变成了压迫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而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并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斯大林人为地制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镇压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反对强制农业集体化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借口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迫害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强迫迁移十几个小民族,迫使他们过集中营式的生活;以武力胁迫波罗的海三共和国加入苏联,埋下了民族分离的火种;制造“犹太人复国罪”和“医生案件”,掀起反犹太人运动;赫鲁晓夫借口批判“民族分离主义”,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勃列日涅夫压制民族自主的要求,镇压少数民族的不满活动
联邦制的变形与民族矛盾的加深,俄罗斯民族享有特权地位,长期以来,实际上是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强制推广俄语,旨在实现俄罗斯化。长期以来,由于苏联领导人继承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因而引起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
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不少俄共人士认为,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
苏联解体观后感苏联解体>观后感(一)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
《居安思危-苏联解体》观后感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2014年3月12日,我校全体党员教师在三(5)班教室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近日,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亡党亡......
苏联解体二十年祭潘维2013-2-25 16:06:31 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11期一个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解体前几年还被美、中、欧、日视为共同的头号强敌,却在1991年骤然崩溃。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