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分类: 语文 | 标签: 189, 日记
高一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师说》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谏太宗十思疏》
3.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二、古今异义词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阿房宫赋》
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10.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11.齐楚之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1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谏太宗十思疏》
1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1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1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自己的情思;今:尽情。
三、常见实词归类 《谏太宗十思疏》
l.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2.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追求,要求)3.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师说》
4、.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
6、从
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阿房宫赋》
7、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8、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9、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10、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五、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六、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七、文学常识
1、关于“赋”的文体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2、关于杜牧
杜牧(803—852),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砭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3、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缘由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时23岁。
4、关于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所建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造亡,始皇广其宫”。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再次修建阿房宫。《史记&S226;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公元前209年二世胡亥嗣位,骊山陵复土完毕,集中劳动继续修建,项羽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5、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6、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八、高一下文言文翻译整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 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的盟约,相互援助结成一体。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百万。
秦有富余的力量乘他们疲惫的时候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起来了。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砍伐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向回声一样响应,担负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他。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 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
侯来朝拜自己。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耻 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啊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项伯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实情,全都告诉项王。
10、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与意外的变故。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 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用剑起舞,乘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1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就连夜骑马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1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17、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为它而感慨不已。
18、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1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2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2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2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2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
2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2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26、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2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8、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3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3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3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3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转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3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通道跨跃天空,没雨过初晴,哪里来的虹?
3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
3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3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黄金看作石子,丢弃满地,亲人看到这些,也不很爱惜。
39、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0、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4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4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4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44、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
45、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
4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47、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喜好多法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而最终(却)给他们造成灾祸。
48、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
49、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植的时候像对待孩子,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50、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尔幼孩,遂而鸡豚。
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第六单元知识点《沙漠中的绿洲》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知识点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结构图如下:两位数加整十数加法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100进位(个位满十)两位......
第七册第六单元复习一、生字词姓名 故障 厘米 联系 检查 责任 地址 脑海 驱车 歉意 毕竟 蓬松 蹦跳 茶杯 拨开 扭动 信赖 愈发 方案 淘气 陪伴 悬赏 泄露 发誓 灵魂 发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辅导资料(六)第六单元21课《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