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企业何以缺乏工匠精神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缺乏工匠精神”。
中国企业何以缺乏工匠精神
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下滑,老百姓疯狂全球扫货时。我们终于从上至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制造缺乏竞争力,缺乏竞争力的根本是缺乏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才是制造业的魂。
中国制造业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大发展,不缺资金、人才、效率、科技,为什么单单缺失了工匠精神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把工匠精神做个概念上的统一。
工匠精神,是手工艺的极致,是对细节变态的追求,每件产品都是极客精神的最好体现。拿瓷器来讲,工匠精神并不是烧制的技术多好,而是瓷器上每一个构图、每一笔墨色的完美呈现,而这些只能手工完成,机器是无法替代的。
疯狂逐利时,谁会在意工匠精神
这样看来,我们为何缺乏工匠精神就显而易见了。企业每天的本能是逐利,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提升销量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企业里有那么几个或一群工人在那琢磨、捣鼓什么工匠精神,去反复追求产品某一功能或细节的完美,他即使是车间主任的亲戚,也会被清理出去的。
一线生产环节没有工匠精神的土壤,企业主群体呢?在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企业盈利后,将更多资金投入扩大产能上了,希望生产更多的产品挣更多的钱,创新只是顺带的一个动作,比如用新的生产线代替老的生产线,这其实还是扩产思维,与创新精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后来,当企业都去扩产,都去生产制造越来越趋同的产品,而消费需求却在不断升级,当产品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时,结果就悲剧了:海外购疯狂,国内产品深陷泥潭。
这是关于中国企业的一个版本,当然,还有另一个版本。即很多人选择了挣快钱:开矿、炒股、买楼、卖商铺,甚至直接做房地产。有些开启了自己新的财富传奇,大部分企业主在陌生领域遭遇失败,惨败而归,别说创新,连维系企业正常发展都很难了。
当然也有极个别企业主,傻笨呆的将创新思想、工匠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大家已经想到我说是是谁了,没错,就是华为。只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中国企业群体中属异类,太少了。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中国企业没有工匠精神,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无传承的工匠精神也就丢了灵魂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能单单归咎于企业,企业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待工匠精神又是怎样的呢?说真的,还不如企业呢。
首先,工匠精神在社会层面是不受待见的,社会地位偏低。手艺再精,说到底也就是个工人嘛。这样的社会地位与知识分子相比天生是带有劣势的,做一辈子工匠也磨不出个金元宝来。次,与社会地位相伴的是经济收入也不是太好,维持家庭小康有余,但再想更上层楼就很难了。
问题出在了这里,工匠精神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传承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当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被长期忽视时,工匠的传承成了大问题,老一辈靠手艺吃饭,到年轻一代很少有继续传承的,缺少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没了魂,没有了魂也就没有工匠精神,只能是工匠了。
同时,我们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创新专利的保护也远远不够的,导致抄袭泛滥、山寨成风,创新型产品偏少,始终没形成规模、气候。
工匠精神的内在是高贵的、孤独的有人说了,我们的工人也是每天加班到深夜,每个零部件也是精益求精,为什么还是没有竞争力,没有溢价力呢?这就涉及到工匠精神最核心的问题——灵魂。真正的工匠精神灵魂是高贵的,是孤独的,是不与众生为伍的,是超越大家已有认知的,是孤独领跑的。哪怕是长期被人忽略,不理解,也无所谓,依然在按自己高贵的标准独行,一旦被认可,其价值是非常高端的。比如LV,当大家都看他的设计款式如何如何牛逼时,其实LV真正牛逼的是他的手工(裁缝与金属件),款型可以很快被模仿,山寨品满街跑。但仔细看LV的手工是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带着与生俱来的高贵。
中国传统的明清款家具更是高端稀缺,是最具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作。单看做工,其精妙的卯榫结构就让人着迷。不用钉子不用胶,不受自然条件潮湿或干燥的影响,采用攒边工艺,自然使用千百年造型完好无损,太神奇了。
看到这里,则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制造业的困惑,以及其真正的发展方向了。中国制造业需要刻意培养与寻找工匠精神,将工匠技艺与自身先进的生产能力结合,才是正道。中国好的工匠技艺也要能够与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最大化的产出带有工匠精神的商品。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真正具备了竞争力,才有在消费升级时代重新赢回市场,赢得尊重。
当然,根据我们的观察。国内产品的工匠精神也在逐渐体现,并且已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洗化领域的“草本”产品系列,食品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家居行业的手工雕刻产品系列等,都是将来可以抗衡和挑战国际品牌的重要力量,亦是中国制造赢在消费升级时代的信心保障。
别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好了,说完了,这东西就这么简单。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而这么简单个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没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种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兔哥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有点问题,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后,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难道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难道还是按村东头村西头分的吗?
所以我觉得这事逻辑上不通,你要说是什么神奇的高新技术,咱们脑子笨,缺心眼,研发不出来也就算了。可是“工匠精神”,就这么一句话的事,咱们怎么就能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第一,中国跑的太快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一个同学家里因为是干部,从德国弄到了一台冰箱。他去做客,对着那个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此生无憾了。而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我们都要去精神病院看你了。
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我2010年时参观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说,他们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代工的,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于是他们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市场全线冲垮,而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而他们正在继续去海外攻城略地,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第二,中国的机会太多了
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
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第三,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
如果你一只脚在监狱里,一只脚在国外,那你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
另外,即便不被清算,关系也是有时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跟设备部长关系好,可是这个部长可能只干三年,所以你三年内必须赶紧赚钱,过期作废。这样谁还有心思去精益求精呢,等你三年后求精结束,部长换了,他只用他关系好的供应商,你再精,连供应商清单都进不去,有什么用呢。
因为这三个原因的叠加,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很可惜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该有什么工匠精神。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我完全不能苟同。
价格从来不是理由!
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
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产业链的位置而不是理由!
我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
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 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
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 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有,只有你能解决?
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
“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明白了吗,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
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中国现在的规模是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雕细刻,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老板的。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
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职位使然,管的人和事太多,他必须更关心方向。你只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必然会形成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使然,无关人品。
汉朝时,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叫“举孝廉”,可是“孝廉”这东西不好判断,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家总是当官的,谁就孝廉,所以有那个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变成了世袭。
“工匠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所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1、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几年前到巴西,一位华侨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许多商店都在卖中国货,很便宜,不过„„“不过什么?”在我连连追问下,朋友有点窘迫地回答:“就是质量,似乎差一点„......
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真的要向日本德国学习?自今年“两会”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之后,“工匠精神”一夜之间火了起来,成了挽救当前处于困境中国制造业的一根救命稻草。这......
工匠精神设备制造 张文哲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
中职学校心中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