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真的要向日本德国学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缺乏工匠精神”。
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真的要向日本德国学习?
自今年“两会”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之后,“工匠精神”一夜之间火了起来,成了挽救当前处于困境中国制造业的一根救命稻草。这个带着古早味的词之所以会引发强烈关注,原因很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一直是全球企业的标杆。他们生产的产品以优秀的工业设计和经久耐用的品质,享誉全世界。就连“苹果教父”乔布斯,也曾是索尼的忠实拥护者。据韩国中央银行报告,世界上迄今持续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一共有5586家,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他们长寿的秘诀就在于秉承着更严谨的“工匠精神”治理企业。德国作为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企业中大量技能娴熟的工匠,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隐性功臣”。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在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等诸多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工匠学徒一步步实干出来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瓷器工匠的学徒。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在纪录片《寿司之神》里,小野二郎捏了八十年寿司,从食材到制作,一直到入口的瞬间,精雕细琢,说到原因,絮絮叨叨就四个字:“职人精神”。▲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和他的团队与之相比,我们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有5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但至今中国却仍没有一个被世界认可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冒出头来。近年来,中国游客蜂拥赴日爆买马桶盖和电饭锅,对“海淘”趋之若鹜,更是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与世界一流制造之间的差距。中国为何缺乏工匠精神?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历史上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说的就是中国最受人敬仰的匠师鼻祖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也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再往近了说,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技术工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文物修复师,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匠人情结和工艺魅力。中国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曾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国人对工匠心存偏见,甚至看不起,认为工匠只是靠手艺吃饭的人,往往将他们与文化程度不高,从事苦、累、差等职业联为一体。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匠,工匠群体的人数锐减。此外,在制造业领域,工匠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这无疑挫伤了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被长期忽视时,工匠的传承成了大问题,老一辈靠手艺吃饭,到年轻一代很少有继续传承的。很多我们引以为傲的流传下来的老字号正在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传统工艺正在消失,后继无人,更遑论发扬壮大,品牌的声誉和美誉度在变质、消失。在当代世界著名品牌榜中,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投机取巧摧毁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中国人并非先天不足,而是后天发育不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不少企业都热衷于赚快钱,喜欢做“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而获利的事情,以低成本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人们普遍陷入浮躁和投机取巧心态。长期以来,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满足要求,追求质量有心无力。李克强总理曾沉痛地说,中国是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却因为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连圆珠笔的“钢珠”都要进口。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段子:针对生产线上出现的空包装现象,中国工厂拿电扇把空包装吹走了事,而美国企业却斥巨资研究解决。段子可能是虚构的,但背后反映的却是“中国制造”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正是由于缺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缺乏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的精神,“中国制造”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有粗制滥造。大量价廉质低的仿冒品、山寨货一度将中国钉在“最大的特色就是山寨文化”的耻辱柱上。没有“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早已赢得“世界工厂”的称号,这里不缺产品,更不缺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但至今仍然无法与国际制造业强国相比,缺乏“工匠精神”是表面化的解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工匠制度”的缺失。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当前,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意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工匠精神就是专注,用一生的时间钻研,成功就是一生做好一件事。” 万科领军人物王石说,“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把一个产品当成艺术,当成生命去做。” 华帝少帅潘叶江号召“华帝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华帝的工匠,代表华帝的品质和尊严”。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1、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几年前到巴西,一位华侨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许多商店都在卖中国货,很便宜,不过„„“不过什么?”在我连连追问下,朋友有点窘迫地回答:“就是质量,似乎差一点„......
工匠精神、德国制造(2016年4月22日《企业文化》)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的精......
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德国工匠精神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
中国企业何以缺乏工匠精神在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下滑,老百姓疯狂全球扫货时。我们终于从上至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制造缺乏竞争力,缺乏竞争力的根本是缺乏工匠精神。因为工......
践行工匠精神,成就价值人生董事长学习《工匠精神》纪实编者按:一家伟大的企业必须由一种精神在指引,一家长寿的企业必须由一种精神传承,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必须由一种精神在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