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小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弯弯的小路的答案”。
弯弯的小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能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近大远小、视平线、消失点等透视知识,提高描绘物象的能力,使绘画作品更具真实感。
2、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近大远小、视平线、消失点等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接近真实。
三、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 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8开铅画纸(贴黑板学生画)马克笔、铅笔
(学生)对折16开绘画用纸 画笔(铅笔、水彩笔、蜡笔任备一种)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体验入课(5分钟)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走路。可是,你们大家都会画路吗?会画一条通往远方的“弯弯的小路”吗?(板书一“弯弯的小路”,揭示课题)(生:会)好,下面大家来试试看,凭自己的记忆画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好不好? 要求:(1)可任选一种绘画用笔(铅笔、水彩笔、蜡笔)表现。(2)画在16开对折纸上,另一半留用;请3位同学上黑板画(黑板上贴三张8开纸)。
(3)用简练的线条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弯弯的小路”。
2、小结导入:(简要讲评黑板上的学生作业)大家画得真不错!弯弯的小路形态各异,各有特色!在老师还没上新课之前,就能画得这么好,可见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是,要是用写生的方法画一条真实准确的路,光靠想象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一些新知识。
(二)、比较观察 学习新课(15分钟)
1、下面请同学们看图思考:
(播放幻灯图片,从“远方的风景”到“身边的事物”)连续发问:图中物像远近的大小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表达看法)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探究,寻找答案。
2、请看图比较,图中几组物象的变化:
(1)师问生答:路面(近宽远窄)树高(近高远低)树距(近疏远密)人(近大远小)
得出结论: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近大远小(板书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把手指放在眼前,远处的楼房都没有手指高,等等。
(2)师问:那么,现在大家知道前面的图片里的有趣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吗?
生答: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我们用简单的图解,进一步分析近大远小这个有趣的透视现象。(看图解析)
总结:(先让学生说,再由老师总结)我们要画出物象(路面)向远处延伸的空间感,就必须要画出物象(路面)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老师指出同学在黑板画的“路”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线,用粉笔简要板演说明)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透视现象中视平线、消失点(板书三“视平线、消失点”)等知识。
4、看图解析:视点、视平线、消失点
视平线: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消失点: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5、(1)请三位同学们找出(用鼠标画)画中的视平线、消失点(师做点评)。(2)老师点评:先前学生在黑板上画的三幅“通往远方的路”,分析“视平线”、“消失点”、“近大远小”等存在什么问题。
(3)老师用不同颜色笔,在一张学生作业中,修正并画出较为合理的“视平线”、“消失点”、“近大远小”等“通往远方的路”的必要透视条件。并在路的两边添加树木等物像,增强透视关系。(为学生交代作业要点做铺垫)
5、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幻灯播放)。
6、小结:(师问)通过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知识,让我们明白了用写生的方法画一幅真实准确、具有空间延伸感的、通往远方的路,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近大远小、视平线、消失点
(三)温馨提示 学生实践(15分钟)
1、学生作业要求:
(1)可选择任何一种用笔(铅笔、水彩笔、蜡笔),在对折16开的另一半纸上作画。
(2)参考图片,先找到消失点、视平线,按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画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3)可在路的两边添加树木等物像,增强透视关系。
2、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3、作业讲评,投影3幅学生作业,对比前后作业的差别(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变化)。
(四)习作展评 板演提升(4分钟)
(1)肯定学生画面所找的消失点、视平线和主要透视线(如马路)。(2)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规律,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画面,适当添加能体现空间延伸的物象(如马路两侧的树木,电线杆,房子等),增强透视效果。
(3)用素描写生的方法,注意画面层次、空间、黑白灰的关系(如用色彩材料表现,要铺出大色块,注意远近的色彩空间关系)。
(五)点题总结 课后拓展(1分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视平线、消失点等透视现象的知识,画一条通往远方的“弯弯的小路”,学会了运用写生的方法画现实中的景物,希望同学们多多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用学过的知识,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反思:
近大远小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规律,在美术中称为“透视现象”。这个规律在绘画中广泛运用,使作品产生了视觉的真实感,在以前的学生作品中,有时也能隐约看到它的踪迹,但不系统,不全面,所以这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对近大远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到自己的美术表现中去。
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我“破例”带他们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近大远小”,然后回教室交流自己的发现,带着问题和目标去观察,效率往往会更高。结果验证了我的想法。
在作品欣赏分析中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发现了除“近大远小”以外的东西。(如:近处颜色深且鲜艳,远处淡且较灰;同样距离的事物,近处的疏,远处的密„„)
实验小道具的运用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教研员评课:
整节课的目标明确,重点有效的解决了,一些基础知识也都涉及,建议范画还需要加强。
课题:弯弯的小路 上课!同学们好!(一) 导入老师在上网的时候啊,看到了一段神奇的视频,同学们想看么?老师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眼睛所带给我们的神奇吧......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小路弯弯的现代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弯弯的小路》教学反思透视一般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现象一般是近大远小,它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
《弯弯的小路》教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时】第一时【教材分析】本属于“造型表现”,重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2透视一般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现象一......
小路弯弯的现代诗歌一条小路,把这边和那边连接起来,这一路上便有了故事。故事每天都有,就像路边正在生长的葱绿韭菜。是草长莺飞的季节,走在那小路上,我想同水一样流淌,却弄不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