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敬畏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一:名言:
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永远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甘地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大自然治病,医生只是助手。
--希波克拉底
你们赞美大自然在人心目中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马克思
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1、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3、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4、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5、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6、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7、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8、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9、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10、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11、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12、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马克·吐温
四、精彩段落
1、绿色生活,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倒退,并不标志着人类的返祖。也许蒸汽机的轰鸣象征进步,也许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林立的烟囱象征进步,也许第一列火车象征进步,也许第一艘载人飞船象征进步,但这种种“进步”,都以机器轮轴的刺耳磨擦声使我们与人类的本性渐行渐远!人是生命,生命需要绿色;草地,赐予我们疲惫时栖息的柔床;绿树,赐予我们焦躁时定神的荫凉„„人类即使穿上最先进的科技铠甲,其心灵依然在渴望畅快的呼吸和绿意的抚慰。当我们的双脚离那湿润的土地越来越远时,绿色的生活之梦,是我们揖别压抑与烦扰的唯一良方。
5、曾几何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诗人乔治·铂金·斯莫里斯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樵夫,别砍那棵树。”指引着几代人参与环保,美化环境。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人为万物灵长。从荀子的“人定胜天”论开始,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先人们对天地圣灵崇拜的圣洁情感渐渐为征服自然和占有资源的贪婪所取代。于是,边地茂密的草原飘起了漫漫黄沙,曾经清澈的河流泛起了污浊。人类文明的步履跨得越大,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远。“迟日江山丽,微风燕子斜”,“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清丽诗句中所绘美景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频率越来越高的沙尘暴、登陆越来越强的台风,还有我们越来越不想见到的各种地质灾害。面对曾经秀丽的家园所遭受的苦难,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伤害。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自然对我们的态度。只有以谦卑诚恳的心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本身的规律和秩序,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悟出生存发展的哲理,让我们美好的家园里遍绽幸福之花。
素材举例:
1.提起自然,便想起了《诗经》。《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有80%以上。中国古代真正的大雅之人往往对草木情意殷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有人爱菊,爱莲,爱牡丹。柳宗元被贬柳州心情很不好,还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这位四百八十年前的江苏才子写到第八十六回,写了个野菜宴,一口气写了六十余种野菜,而且是真实无欺。
适用话题:自然与乐趣、自然与人生
2.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了无际涯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适用话题:自然之苦与人生之味、人生的味道
3.据说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植物的“精神感应”:在一株绿色生命旁边砍伐它的同类或近邻,从精密仪器的显示中可以发现它的颤抖和低微声音,像在求饶、求救。《聊斋志异》中有一故事《桔树》,写一个小女孩与一株冬青树的情感呼应,小女孩对这株冬青爱得如痴若迷,此树也年年枝繁叶茂。后来,小女孩随父外迁,行前抱树大哭。分别之后,此树便一年枯似一年,近乎枯死。十几年后,女孩子做了夫人,随夫赴任,途径故居时直扑冬青树,此树竟奇迹般地再度枝青叶茂起来。
适用话题:自然的呼唤、自然与爱
4.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要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二战失败后,德国人宁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一棵树。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却对每一个居民家中的树都要立法保护,甚至“全面体检”。
适用话题:家园的毁灭与重建
6.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话题延伸: 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已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日益凸显。人类文明的触角延伸出的却是钢筋水泥固封的楼群,浓烟废气造成的污染,灯红酒绿培植的浮躁,物欲横流带来的贫乏。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像现代人这样渴望新鲜清明的空气,繁茂葱翠的森林,蔚蓝夐远的天空。所以,我们要从现代文明中汲取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为人类的生存树一面恒久持续的丰碑。
结语: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唯我中心”只能让人类走上“不知归”的自我毁灭之途。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各种治理污染、减少破坏措施的出台,我们终究会再看到古人曾经看到过的蓝天,感受到古人曾有过的热爱自然与美好生活的情怀。
作文素材:历史,在脚下延伸
导语:
人类创造了历史。在漫长而曲折的征程里,浩荡奔涌的历史长河又淘洗尽虚无的尘滓和泛起的泥沙,将瑰丽壮美的人生画卷存储进后人的记忆。于是,无数挥洒诗意、指点江山的英雄人物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向后世的崇敬者供给精神成长的营养;无数豪情满怀、壮怀激烈的迁客骚人走进历史的后院,把自己心灵的苦痛与欢愉、寂寞与惆怅默默抒写。
今天的回顾与仰视,将使每个崇敬历史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遍绽鲜花与荆棘的途路上迈步更高,跨步更远。
话题延伸: 翻开历史典籍,一个个鲜活而富含生命气息的人物袅袅地向我们走来。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宛若亲聆前人不倦的教诲。这不是一座座道德的丰碑,不是假以说教的政治宣言,而是曾经在我们这片伟大国土上演绎了无数历史真实的往事。
有关历史人物的材料可谓恒河沙数、车载斗量。写这类文章,要侧重从文化层面立意,显现历史题材的生动和深厚的文化气息。在语言表述上,尽量动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避免板着面孔说理的生硬。从论据的使用角度讲,古人的事例多与人生、理想、意志等内容相关,应把材料挖深、挖透,写出新意。
结语:
历史是大写的“人”字的繁衍,人承载着促进历史进程的光荣使命。所以,对古人价值观念的评判和对历史人物的品藻是扩展我们人生视野的重要方式。历史给了我们太多遐思的空间,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踏着古人的肩膀向上攀登,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文明人应具备的思想高度,更是我们走向辉煌征程的更新起点。
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一是理解......
11、《敬畏自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品味其深层含意,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林素君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
《敬畏自然》导学案学案设计:审核人:复核人:学习目标: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