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民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生与社会建设”。
处理好建设城市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形成集聚力和辐射力最核心的要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民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民生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经济民生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否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关键就在于这座城市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如果是在片面的政绩观主导下搞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甚至决策失误,而惠及全城民众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改善,那就谈不上集聚力和辐射力。民生状况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需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
之间几个重要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善民生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加民生财富,从而为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和谐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协调。如果民生建设滞后,各方面民生矛盾必然增多,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城市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民生建设,使三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2、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合肥现时仍处于欠发达和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民生事业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民生建设,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民生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民生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到,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还需要继续奋斗相当长时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始终提倡和坚持艰苦创业,发扬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现象。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民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质,直接关系民生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民生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扩大民生就业、加强民生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必须认识到,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民生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是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存问题是:一方面,有些民生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有些该由市场和群众组织解决的问题,政府却包揽过多。必须按照政事分开、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组织参与民生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众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群众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要靠增加投入,也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民生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合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们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民生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民生建设的投入,为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民生力量增加对民生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群众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
5、正确认识和处理民生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民生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民生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针对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改善民生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改善民生的法制建设,把改善民生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幸福感和尊严感得到持续提升。
中国特色民生 智慧城市建设方向预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快速转变近年来,智慧城市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如荼如火地进行着,智慧城市已成为人类科技和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智慧城市归......
土木与城市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报告园林工程技术 B0971肖利华10号201.11.26为期一周的实习终于结束了,在一这一周,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很多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地方,如小区绿化、......
县城建设评述与前瞻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
城市建设民生为先 城市品质华彩跃升——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作纪实 “高楼大厦平地起,道路宽敞通四方。绿树成荫翠欲滴,天蓝草青河水碧。”冬日的**,阳光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