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势讲解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手势”。
教师手势讲解
教师手势交流技巧 广义地讲,手势是身势姿态的一个部分。但由于手势在教师体态交流中具有特殊作用并得到广泛运用,故本书将此单列一章,系统地介绍手势语言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
一、手势交流概述(一)什么是手势交流 手势是指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动作和造型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体态语言。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直到现在,手势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及教学活动中仍被广泛地使用。不同的手势造型能表达人们潜在内心的各种微妙的情感,同时也可描摹出事物复杂的状貌。在戏剧、音乐、影视、舞蹈界都将手称做人的“第二张脸”。在生活中手势交流也极为广泛。事实上,手势语也同其他语言一样,包括单词、句子和标点符号等。每一种手势就像一个独立的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只有当我们将这个“单词”放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时,才能完全理解或表达某一种意思。在教育教学中,手势语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构成教师主体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文明大方、得体自如的手势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说,手势语是教师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状貌,表达潜在情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应当指出的是,教师使用的手势语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手势,而是一种严格地与讲授内容相一致、与有声表达相协调的艺术化的手势。否则,手势语会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师的手势语应当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与学生情感上的融洽,努力避免任何一种威胁性、侮辱性的手势出现。
二、手势交流的种类及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手势可谓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为了便于掌握运用,揭示其规律和特点,我们从以下方面对教师手势进行分类: 1.按手势在教育教学中表情达意的功能特点分类(1)情意手势 这种手势是帮助教师表达情感的,使教师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和动情,对学生能更有力地产生感染和感召作用。如教师表达坚定不移的情感时,右手紧握拳头,稍微抬起过肩;表达展望未来、畅谈美好理想的情感时,头部仰望前方,右手展开伸向右前方,可使教育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情意手势具有情感性,即通过手势的方向、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达出教学内容及教师本人的特定情绪和情感。如1946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所作的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说到这里,闻先生愤怒地用力拍了一下讲台。这“砰”的一声顿时震憾了全体观众的心,把混在台下的几个特务吓得紧缩脑袋,不敢吱声。这个拍桌子的手势就深深表现了闻先生悲愤交加的心情已经急剧上升到了顶点。情意手势具有的感召力,即通过特定的情意手势对听众或学生起到一定的感染、号召、发动作用。如西方政治家在盛大的群众集会上演讲之前,面对热烈鼓掌欢呼的听众,往往用双手高举起来,手心向外,向听众摇摆挥动,既表示对听众欢迎并致以谢意,又能对支持他们的群众起到鼓舞、感召和鼓动的作用。(2)指示手势 这种手势具体指明教师在教学中论述的人、事、物的数量及运动方向等。其特点是动作简明,表达专一,基本不带有感情色彩。如伸2个手指表示两个小组,伸3个手指表示“栽了30棵树”;掰手指列数现象,说明种类或几个方面,说明教学内容的顺序或语句的成份,等等。与其他手势相比,指示手势还具有示意性,它基本不带感情色彩,用以描述、示意和说明,对有声语言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3)象形手势 这种手势主要是用来模拟人或事物的状貌,从而给学生一种较为具体、直观的感觉。这种手势往往带有较大的夸张性,而不求其模形状物的形神兼备。如讲到“彩色电视机的电路块只有3公厘厚”时,教师伸出手比划一下,学生就会从手势中形成既具体又形象的印象。有一位教师讲《荷花淀》中的细节描写时,当讲到水生把自己明天要上部队的事告诉给妻子,教材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一下,想是叫苇蔑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教师做了一个“震”和“吮”的动作,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进而分析出水生嫂心情的震动和手指震动的关系。(4)象征手势 这
种手势可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理解这种手势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后所产生出来的那种意境,并使学生从中发出某些联想,产生一定的感悟与启迪。如阐述两个事物的相互制约关系时,教师用两个食指钩在胸前拉来拽去。这对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祈使手势 这种手势相当于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得力工具。它有时与有声语言配合使用,有时能替代有声语言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提示、指挥。如当学生讨论或争论十分激烈时,如果要学生静下来停止争论,语言指令难以奏效,教师可采用可视的手势来调控:双手平抬起,手心向下做下压动作,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安静下来。提问时,教师可以目光点视被提问的学生,同时用单手手心向上做上托动作;若需再找一名同学回答,手心向下摆即可表示前一名同学“可以坐下”,这样可以减少语言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活跃课堂气氛,维护教学常规。(6)习惯手势 上述几种手势一般是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与运用的。而习惯性手势往往是教师在无意识情况下产生和运用的,其意义不甚明确,甚至连使用者自身也难以说清其为什么使用及表示什么。如一个教师上课遇到一时忘时的问题总是伸出右手,朝自己脑袋上使劲地“啪、啪、啪”拍几下。他这一拍打脑袋,问题还果真给他想起来的。习惯性手势不一定都是不雅观的。确实有些人的习惯手势如搓手、玩弄粉笔、掏耳朵、挖鼻孔、捂嘴巴等既不雅观,又不代表任何意义,对教学效果难免起干扰破坏作用。不过,有时习惯性手势却能显示独有的魅力。如斯大林演讲时的习惯手势是拿烟斗,边讲边摇动,这种手势成了斯大林独特的演讲风格的一部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形成自己的一些习惯性手势、动作,只要运用得当、动作美观、文明,往往也会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一部分,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2.按手势活动的区域分类(1)上区手势 这种手势动作在肩部以上的区域展开,一般表达积极、振奋、肯定、张扬等带有褒义的内容和情感。(2)中区手势 这种手势动作在肩部至腰部之间进行,一般表达坦诚、平静、流畅、平等、说理等中性的内容和情感。(3)下区手势 这种手势运作最后完成时在腰部以下的区域内。一般表达否定、压抑、憎恨、鄙夷、批评等带有贬义的内容和感情色彩。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手势还可作以下分类:如单式手势和复式手势。和声细语、冷静柔情地叙述时,一般多采用单式手势,而着意强调、感情激越时,则较多地运用复式手势。此外,按手的方向还有向上与向下、向前与向后、向内与内外、定型与不定型之别,它们同样表达着不同的含义。
二、教师手势交流的一般技巧 手势姿态繁多,意义也变化万千。但无论何种手势,其基本动作和造型都是由手指、手掌和手臂3个部分及其相互不同配置运动所构成的。本节从手指势语、手掌势语和手臂势语3个基本方面分别介绍手势交流的一般技巧。(一)手指势语 这种手势动作主要靠手指来完成,除前面例举中的“O”型手势、“ V”型手势和跷大拇指外,教师列数事实现象、指示学生及表达一些精细复杂的内容时主要是靠手指势语进行的。如伸一个手指表示“1”,伸拇指和食指表示“8”等。过去马贩子买卖双方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要价还价情况,就是用“捏七叉
八、勾
九、挠六”这一套手指势语在袖筒中完成的。今天的股市交易市场也多用特定手势来传达各种经济信息。手指势语在指示手势、象征手势和祈使手使中运用广泛。下面是一些基本手指势语练习:(1)跷起大拇指——表示称赞、钦佩;(2)伸出小拇指——表示卑下、低劣、轻视;(3)五个手指由外向里收扰——表示力量集中,事物相聚;(4)五个手指向下用力收扰——表示控制、抓握;(5)伸出食指或中指——特指某人、某事物,亦指命令、斥责;(6)手指逐一屈或伸——表示计算数目、列数次第;(7)大拇指与食指相捏——表示细小物体:(8)右手紧握,食指在空中画圆、直线、曲线或上下、左右、内外、快慢运动——表示事物的运动轨迹、过程或方向;(9)左手掌心水平朝下,右手紧握食指垂直顶着左手掌心——表示停止、暂停;(10)两只手平握胸前,两个食指在同一水平高度由外向内合拢——表示两个事物运动、贴合、碰撞。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避免以下一些消极的手指动作、姿势: 1.大拇指显示 即手握拳状,大拇指指向自己,借以渲染自己的“超人”
本领或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特殊身份;在课上或课下双手插入兜儿内,两个拇指从兜儿口伸出,并跷起脚尖,给学生造成一种居高自傲、唯我独尊的印象;学生提出质疑或异议时,教师伸出右手大拇指朝肩后甩动,还边甩边说:“我不对,你对,那你来啊~”这时大拇指成为一种侮辱、压制学生的消极信号;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将拇指指向学生,并说:“哎,你能有什么出息~”那他的大拇指就好像一根批评的棍棒打在学生脸上;当全班学生没有完成某一项任务而让老师失望难堪时,教师用这种手势指向学生,会给学生传达一种嘲弄和蔑视的信号。2.其他消极的手指势语种种 这包括捂着嘴讲话、触摸鼻子、揉眼睛、搔耳朵、搔脖梗等。这些动作不仅不美观、优雅,还会产生干扰、消极信息。如捂嘴讲话一般是因人撒谎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指使人体去竭力控制谎言出口,不由自主地用手捂住嘴,并用拇指按住面颊,或用指尖轻轻地触摸一下嘴唇,或将手握成拳状将嘴遮住。因此当教师讲述内容或表达情感时习惯地使用这些手势时,会使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引起学生的议论和骚乱。用手指头触摸鼻子实际是捂嘴手势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因为当消极的思维进入大脑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支配手去捂嘴,但为了使这种手势不易被人觉察,人们便迅速将想捂嘴的手移开,改成了摸鼻子的手势。它比捂嘴讲话更加隐蔽和微妙。揉眼睛是当人们看到讨厌的东西时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与之相伴的动作还有低下头、移开视线等。它会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老师在撒谎、迟疑或讨厌看到某人某物。搔耳朵是人们企图阻止声音入耳的信号,它一般表明当事者对他人的讲话不感兴趣或不愿再听下去。当教师在听学生朗读和发音时常搔耳朵、揪耳垂、掏耳孔,这会使学生怎么想呢,骚脖梗儿是一种表示怀疑、犹豫的体态信号,老师讲话时老是搔脖梗儿,说明他对所讲或要讲的话、要做的决定没有十分的把握,学生自然也会因此而对教师的讲述或决定产生怀疑。(二)手掌势语 如果说眼睛是传递心灵信息的窗口,那么手掌可算做显示人的态度和性格的屏幕。不同的掌势同样能传递丰富多样的信息,也显示了人的性格、态度。如敞开的手掌象征坦率、真挚和诚恳;而在诉说自己的冤屈时,人们常常伸出双手在胸前急促地抖动几下,以证实自己讲的都是真话。教师提问或召唤学生时,掌心向上还是向下同样传达不同的信息。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掌势运用技巧: 1.掌心方向不同的3种掌势 一般说来,掌心方向的不同,形成3种不同的掌势: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和手掌紧握,食指伸出。掌心向上是一种表示诚实、谦逊和屈从的手势,不带任何威胁性。掌心向下代表一种命令、强制和要求。第三种掌势是最令人不愉快的手势之一,它犹如敲打人的一根棍棒,给人一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感觉。如交通警察最喜欢使用这一手势命令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将车开到路边,等候处理。课堂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如果你要让学生把一件教具从教室搬到教师办公室,假定你发出指令时使用同一音调、同一语句、同一面部表情,所不同的是你采用3种不同的掌势,我们会发现由此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你指示该同学搬教具时,如果使用掌心向上的掌势,他决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强制和压力,会轻松愉快地担负起老师给予的“美差”;当你的掌心向下发出指示时,学生会感到你的手势是一种命令,带有一种强制性。尽管你的身份与地位赋予了你对这一手势的使用权,他也会无条件地服从,但内心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有可能外化为对指令的拒绝,如果你使用第三种掌指指令学生,学生迫于你的权威和压力虽然乖乖服从,但心里是极不乐意的,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甚至会顶牛、抵制。由此可见,教师讲课、提问和指使学生时,应尽量使用掌心向上的手势或摊开双手,表示真诚与公开,而尽量少用掌心向下和握着拳头用食指指向学生的手势,除非在特殊场合或特殊情况下。2.握拳 查尔斯?达尔文曾经指出:握拳的姿势代表一种决心、愤怒,也有可能是一种含有敌意的行为。他还注意到,当一个人紧握拳头时,会在他周围引起连锁反应——使对方也紧握拳头。这种情形若在一场激烈的争吵中,自然会引来一场拳脚相向的“战争”。艾伯特?贝康在《姿势的双向影响》一书中也指出,握拳表示的是特别强调、严重警告、坚定决心和坚定不移。我们常常见到人们以握拳来强调、加重自己的立场,有时这种姿势会转为敲击桌子或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如拍胸膛)。
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或为适应特定教学内容的需要,才可以使用握拳这一手势。如: ?高举拳头——表示坚决拥护、强烈反对、严重警告;?拳头向前冲去——表示打击、反对、对抗;?向下用力挥动或捶击——表示决断、恼怒;?拳头向左下方斜击——表示驱赶、惩罚。但在一般内容的教学中和一般教学情境下,教师应尽量少用握拳手势,它会使学生产生威胁、压力、紧张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教师更不应用拳头捶桌子,或敲击粉笔擦子、用教鞭击黑板等。3.搓手掌 中国有句成语叫“摩拳擦掌”,形容劳动或战斗前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事实上搓手掌还有另外一些重要意义,即人们用来表示对某一事情结局的一种期待心情。即人们对某件事的未来结果有一定成功的把握,或是期待着成功的结果,或者是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流露。如跳高运动员在起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先搓搓手掌以期待成功;人们有时遇到难题,心急如火,不知所措地时常搓搓手掌。而且人们研究发现,一个人搓手掌的速度快慢会暴露出不同的思想态度,并对他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快速搓手时,要么表示自己成功的信心大、希望大,期待强烈,要么表示自己很窘迫、很焦急;而搓得慢则表示自己把握不大,成功的希望不大,要么就反应自己疑虑重、困难多。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搓手掌势会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如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了自测题后走下讲台,边走近学生边有节奏地搓手,会反应出教师对学生顺利完成试题充满信心和期待,从而对学生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公开教学,上课之前走过教室,在充满自信的同时搓两下手掌,表明对自己成功的把握很大,已是胜券在握,自然能赢得学生的配合。但运用不当也会对教学起干扰作用,如教师面对学生突然的质疑或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而不停地搓手掌,便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手足无措,心中没底儿。而在一般教学情境下,过多的搓掌动作往往反应教师缺乏耐心、焦急难忍。下面列举一些基本手掌势语练习:(1)手掌向上前伸,臂微屈——表示恭敬、请求、赞美、欢迎;(2)臂微屈,手掌向下压——表示反对、否定、制止;(3)手掌挺直、用力劈下——强调果断的力量和气势;(4)两手掌从胸前向外推出——表示拒绝或不赞成某种观点;(5)两手掌由外向胸前回收——表示聚集、接受;(6)两手掌由合而分,向上摊开——表示消极、失望、分散;(7)两手掌由外向内,由分而合——表示团结、联合、亲密;(8)单手掌向上前方冲击——表示勇往直前或猛烈进攻;(9)两手掌向正上方推举——表示强大的力量和宏伟的气魄。(三)手臂势语 手臂势语不仅是手指势语和手掌势语的延伸、扩展,同时其自身也能传达各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尤其是在情感手势、象征手势中应用较多。手臂势语主要是通过胳臂的不同朝向、动作姿态来传达人们的不同心态和意向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1.开放性手臂势语 这种手臂势语包括:摊开双手,向前上方展开双臂,它往往表示一种颂扬、称赞和讴歌光明与充满希望的积极情感,动作幅度和力度都较大;两只大臂自然下垂,小臂在胸前作左右、前后、上下运动,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指示、象征和强调说明,动作要求轻松自如、简洁明快、沉稳坚定、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另外,握手、挥手、抚摸学生头顶或肩部等也属于这一类手臂势语。显然,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开放性手臂势语,以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2.防御性手臂势语 这类手臂势语包括:一是手臂交叉姿势,即双臂紧紧地交叉在胸前,犹如盾牌和防弹钢板形成一种防御屏障,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当一个人将手臂紧紧交叉在胸前,而且双手紧握,伴随着咬紧牙关,这暗示出一种更强烈的防御信号和敌对态度。在众人面前,有时人们不使用完全的双臂交叉姿势,出于下意识的掩饰,会用局部的胳膊交叉姿态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就是将一只胳膊横跨过胸前并用这只手握另一只胳膊,或是左右手相握。这些局部伪装的双臂交叉姿态往往反应这个人因缺乏信心而紧张或窘迫,因紧张不安而企图寻求自制和安全感。这种手臂势语在教学中无论如何也要尽量避而不用,如果是习惯也要努力克服。二是背手,将手背在身后,双手相握,一般是一种权威显示,表示至高无上、自信的心态。很多教师喜欢用这种臂势在学生面前巡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和不可冒犯,如果再加上昂首挺胸、高视阔步等体态信号,很自然对学生产生压抑感和震慑力,难以建立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这时学生会处于一种被监管的劣势状态。当人们处于极度紧张和焦躁不安时,往往将手背在后面,会得到一种缓和情绪,如等待老师检查背诵课文的小学生、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新老师。因此,适当使用背手势语可以使人感到坦然自若,赋予使用者一种权威和胆量,关键要看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教学情境。另一种背手是将手背在身后,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这往往是一种表示沮丧不安并竭力自控的体态信号,而且一个人握手腕或握手臂的不同部位与当事者的沮丧程度密切相关,即握的位置越高,其沮丧程度越高。因此,无论什么场合,教师要力戒这种臂势,以免给学生一种沮丧感,影响教师形象。
文章导读:四是习惯手势。任何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别人没有的习惯性手势,且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演讲中,自然而安稳的......
浅谈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余姚市朗霞中学 郑晨内容摘要: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恩曾提出:“人们之间的交谈就是信息的交换,其中说话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却......
陈安之演讲手势集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3459 更新时间:2007-11-28 李阳演讲手势集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3893 更新时间:2007-12-6 俞敏洪演讲手势集......
反思三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黎族歌舞音乐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站在前面讲解或运用表情、手势进行提示,而是静静地坐在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聆听。此时,课堂和舞台上的画面......
比赛计时钟手势得分手势替换和暂停 信息手势(裁判与记录台的交流手势)违例手势队员的号码手势(手背向外和手心向外是不同的数字,在观看比赛时一定要注意看裁判的手)犯规手势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