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九年级知识卡片_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55: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初中语文八、九年级知识卡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 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爱在人间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为了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我们常常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语义程度加深或传达喜爱的感情色彩。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式,如:高——高高,红——红红,慢——慢慢,ABB式,如:红——红彤彤,滑——滑溜溜,亮——亮晶晶等。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BB式,如:老实——老老实实,清楚——清清楚楚,漂亮——漂漂亮亮;ABAB式,如:冰凉——冰凉冰凉,滚烫——滚烫滚烫等。

少数双音节贬义词重叠还有“A里AB式,如:慌张——慌里慌张,糊涂——糊里糊涂,小气——小里小气等。

形容词还有一些生动的组合形式,如:黑——黑不溜秋,傻——傻不愣登等。

冰心非常善于运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情意深长。你注意到了吗?请用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动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动态的一种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A式(后一个音节念轻声),如: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A——A式,如听——听一听,问——问一问,唱——唱一唱;A了A式,如算——算了算,摸——摸了摸,跳——跳了跳。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BAB式(后两个音节念轻声),如: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此外,两个意义有关联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使用重叠形式AABB,表示这两个动作重复进行,如:拆洗——拆拆洗戏,缝补——缝缝补补。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第二单元:面对逆境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愈立马良久,谓岛日:“用‘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注:【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孟子语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到正义,帮助的人就会多;失掉正义,帮助的人就少。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典故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一句用的是班超的典故。《后汉书》记载,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在家孝顺勤谨,辛苦操劳。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扔下手中的笔,感叹道:“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一辈子在笔砚之间忙碌呢?”“投笔从戎”的典故即出于此。陆游借用班固希图封侯的理想来表达自己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壮志。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作”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 古籍中的词句,就叫作“典故”。

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第四单元:地球,我们的家园 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它以文学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篇幅短小精炼,语言通俗生动,把科学的道理融于艺术表现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科学小品常撷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揭示其生存、发展的规律,以小见大,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科学小品能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及时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第五单元:心灵诗语 哲理诗

哲理诗是诗人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感悟与理解的一类诗歌。它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如王之涣《登 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莫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含有哲理的有名诗句。第六单元:为学有道 孔子和孟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曾游说诸侯,企图推行仁政的政治 主张。当时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孟子的学说没有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20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 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风格,对后世 的影响颇为深远。

第七单元:戏剧天地 台词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 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陈毅市长》的故事情节就是在台词中展开的,陈毅和齐仰之的性格 特点也是通过台词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些台词,演员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得到它的含义,这就是“潜台词”。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 真正的话语 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陈毅市长》中齐仰之身上的“酸性”说法与陈毅口中的“碱性”说法就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酸性”、“碱性”除了化学学科术语的含义外,还表达了某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弱点和共产党人能团结一切力量的气概。后一层意思就潜含在“酸”、“碱”的言谈中。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首先,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称外 部冲突。《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与义律的冲突就属于此种类型。其次,表现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或称内部冲突。第三,表现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要求尖锐、激烈;高度集中;曲折多变。戏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让矛盾的双方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激烈的斗争,使观众一直处于期待之中。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统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 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粹 小评论

读完一篇作品,你会为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活的形象所感动,有时你也会向同学或朋友推荐这些作品,这就自然要谈到对作品的评论。对初中学生来说,能从感想出发,自选一个角度、一个细部发表看法,就已经符合要求,姑且称之为“小评论”。

要完成对一篇作品的小评论,首先应认真阅读作品,力求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是评论的前提。其次,评论一篇作品要学会选取角度,评论的点不妨 小一些,但要集中、鲜明,不必面面俱到。评论的角度可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进行议论。如《变色龙》一文,人物、动作、对话、情节 发展都可以选作评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化,如“评奥楚蔑洛夫的脱衣与穿衣”、“评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变化”等。第三,小评论要紧密结合作品,以作 品为例阐述观点,不要泛泛而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激化矛盾,最后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却又符合生活实际,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因为打破了固有的思维轨迹和条条框框,给读者一种拓展、想象、认同的愉悦感觉。欧·亨利是擅长于创作这类故事结局的能手,如《二十年后》等。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得此殊荣,得益于他的构思奇巧而又顺乎自然的结尾艺术。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小说的细节

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及事情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具体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或细微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就是“细节描写”。

小说的细节,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有人把小说的主题比喻成小说的“灵魂”;把结构比喻成小说的“骨骼”;把细节比喻成小说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成功的细节描写造就了小说“丰满的躯体”。《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就是一个细节:“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郑重其事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坚贞爱国的生动形象。第四单元:散曲小唱 散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第八单元:动物的启示 比喻说理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说理方法。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达委婉而又较强的说服力。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片平淡的议论。繁杂玄奥的道理,已经比喻便能易解好懂。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如我们常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告诫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柳宗元用“黔之驴”来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等等。

九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绍兴农民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地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放寒假归来,还曾带闰水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他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人称

人称,指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人称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人称,叙述者以“我”自称,“我”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其特点是叙述者“我”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还可以脱离事件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第一人称叙述,受“我”的经历、感受局限,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二人称,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具有使接受者明显参与叙述行为的特点。也有学者认为,称谓“你”是以“我”的视角出发的,只是“我”没有出面。所谓的“第二人称”,只不过是第一人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人称,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其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自由,可以包含更多内容,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或表现众多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第四单元

步入书林 序和跋

序言,也称序、叙、前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一般是介绍、评述这一作品,说明它的内容、写作原有、经过、旨趣和特点等,有时也交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也有一些序言不是评述作品,而是借序发挥,或有感而发,或针对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作者本人写的序称自序;别人写的称他序;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代替序言的,叫代序。跋是写在书后、文后的说明文字或议论文字,也成题跋、后序、后记等。跋文和序文体例略同,因此往往合称“序跋”或“序跋文”。

序跋是阅读的向导,读书先看序跋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先读序跋,可以使你获取相关信息,对书的内容和价值产生初步的印象,并往往因此做出判断,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而度过作品以后再看,可以判断这篇序跋的价值,它与你的阅读体会有什么不同。工具书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读者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图书。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的特点。它信息量大且可信度高,广采博收,表达精确,引文可靠,出处详明,并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是查找资料、解难释疑不可或缺的工具。工具书按编辑体例与功用分为字典、词典、年鉴、手册、百科全书、表谱、图录、名录等。期中,字典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等;词典是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遇到问题查阅工具书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是可以随时咨询的“高级顾问”,是解疑释难的超级助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以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期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第六单元

世间百杰 讽刺

是么叫讽刺?一般而言,讽刺就是用讥讽的口吻、嘲笑的笔法,或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描写事物,勾勒形象,已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对于讽刺,文学大师鲁迅曾发表过不少精辟之见。他认为,真正的讽刺,就是“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什么是“讽刺”?》但又绝不是“说笑话”和“讨便宜”,不是油滑、轻薄、猥亵的“幽默”,不是“造谣”和“诬蔑”。

第七单元

忧乐天下

年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22年10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该年为元狩元年。过了六年,又获得一只三脚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该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方法称作“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每次新皇帝登基,总要改变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年号使用汉字数码,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后面可括住公历。如: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对联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相传古代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以压邪驱鬼。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逐步变为祛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

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除春联外,还有婚联、寿联、挽联等。张贴的对联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构成。一般要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联以凝练著称,被誉为“浓缩的诗”。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把大部头作品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叫一回,每一部分叫一回,每一回用两句对仗的句子做题目,叫“标目”。最初的章回小说是由说书人当众说讲的,当时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是一回的内容。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和“看官”字样,每回结束时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说法。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课文《煮酒论英雄》选自《三国演义》第21回,其回目为“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悬念

悬念是文学作品总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段,也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将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先按下不说,让读者在心里留下一个挥之不去悬而未决的念头,形成一种“引颈相望”的期待。在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常用悬念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如《武松打虎》一开头就交代了景阳冈有“大虫”伤人,而武松又喝了十八碗“出门倒”的酒,这便使人急于想知道这故事会有怎样的发展:武松会遇到老虎么?遇到了他怎么办?他会醉得不省人事而被老虎吃掉吗?由此读下去,造成许多“使人下你给不到,猜不着”的情势,形成曲折多变的情节。

九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 诗海拾贝 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指写进诗歌中的那些烙上了人的感情烙印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具体景物)与“意”(思想情感)的具有诗意的组合,“象”

是意象的外表,“意”是意象的内核。在意象中,“意”必须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是诗歌的一个意象,诗人借助“大海”的广阔、深沉、富于变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叹、赞美和向往。

象征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借相应的联想和暗示,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也要去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语言方面的修饰,而象征则属于写作构思方面的技巧。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时经常运用,大多借物寓意,既使是个具备丰满的形象,又能贴切地道出作者特有的心绪。如里尔克《豹》中所描绘的被关在动物园铁栅栏内的豹,就象征了现代人处在压抑环境中的形象。而莱蒙托夫《帆》中那漂浮大海祈求风暴的孤帆,则是诗人渴望经受暴风雨洗礼、倔强孤傲、奋勇进取的精神的象征。第三单元 感悟生活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又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顽强、坚韧的生命的赞美。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第六单元

现当代小说选读 三部曲

三部曲原来是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戏剧,现在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作品。外国作家创作的三部曲比较多,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里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等。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三部曲,如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以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课文《瑞珏之死》即选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还写过《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既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有人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读者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认识社会,并能受到思想感情方面的教育。如课文《在烈日与暴雨下》中的车夫祥子,就是解放前无数受压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典型,我们可以通过祥子这个典型人物了解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惨状。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1)六年级第一学期1、朗读中的语调 p5朗读文章时,句子前后的音高会出现某些升降变化,这就是朗读中的语调。汉语语调一般有以下几种:降抑调,句子的语势先高后......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3)

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3)八年级第一学期1、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p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为了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我们常常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语......

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名人读书方法“尝试想书”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幕静思。他设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该......

知识卡片

一个高效的团队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而不是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很好的保证就是适当的激发冲突,实际上,当团队成员针对有关当前问题引发的冲突是建设性的,甚至是......

党建知识卡片

党建知识卡片一、三个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抓工作直接奔着问题去;坚持创新导向,用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坚持惠民导向,让群众得到实惠。二、四个硬杠:活动场所、班子建设、经费保障、维护......

下载初中语文八、九年级知识卡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八、九年级知识卡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