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氓详解”。
第一篇:氓优秀教案
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 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第二,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 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
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三,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 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
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 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 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三。
第四,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 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人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负心汉的课文《氓》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又称 15 国风,共 160 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 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例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诵读课文、古人读诗谓之“吟” “咏”,首先我们通过朗读的
(四)整体感知课文、1、讲述整个故事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 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根据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并说理由。
2、划分层次。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讲解时按照下面分法讲)[明确]1-2 段为第一层:恋爱,3-5 段为第二层:婚变,6 段为第三层:决绝
3、分层讲解:
(1)第一层:恋爱 A、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并用四个词概括这段的四层内容。
[明确] 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 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
“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
(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C、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 D、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姑娘一会儿 “泣 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E、最后终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 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F.提问: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
(板书)G、齐背第一部分(2)第二层:婚变 A、第三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B、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 叶 鲜 嫩,不 要 贪 吃 桑 葚。
这 与 后 面 六 句 劝 说 “于 嗟 女 兮,无 与 士 耽 ”形 成 对 照,诗 意 是 相 连 的。
前 四 句 “桑 之 落 矣,其 黄 而 陨 ”,叶 由 嫩 绿 变 为 枯 黄,这 与 士 “信 誓 旦 旦 ”变 为 “士 贰 其 行 ”相 对 照,含 有 隐 喻。
B、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明确: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 “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C、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 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4)提问:
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
“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 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
(3)第三层:决绝 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A、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 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没有)从哪里看出,反映出她 性格哪方面?((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 结)[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板书)B、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五)总结及引导背诵
1、总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 “比” “兴”及对比 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 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2、以下面的线索为提示,指导学生背诵。
相见—定情—相送—约期—相思—结婚 桑叶起兴—呼吁 桑叶起兴—回忆婚后生活—回家被耻笑 回忆:昔日—现在—做出决定
七、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 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 悲剧是难以避免。观点二:
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 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 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 2.熟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3.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夯实文言基础。(二)情感目标:1.品析......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掌握重要词句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能对主人公爱情失败的原因做点......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