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_走进分子世界精华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35: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走进分子世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走进分子世界精华版”。

一、走进分子世界

主备人:朱佩佩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第1、2两个基本观点,能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两个基本观点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难点:

分子概念的理解;扩散现象中物质分子运动行为的想象。

教学资源: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3页,请一位同学将导语朗读一遍。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与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有关的一些现象、理论和方法。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学习“

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学习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

1.介绍模型法。

师:从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但是物体内部的微小结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观察现象——建立模型、假说(相当于猜想)——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检验——确认或建立新的模型(假说)。

2.下面我们也借用科学家的方法一起来认识物质的结构。(1)观察现象。

观察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直接展示,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连续的)

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摄像头投影,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说明了什么?(断开的,甚至可以观察到细小的颗粒。说明细线是有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2:展示一杯染成红色的水,问:水时连续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一滴滴的挤出,问:水滴是连续还是断开的?(断开的,水能够被细分,说明水

1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3:打开酒精桶的盖子,扇一扇,待学生闻到气味后问:每位同学都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酒精气体是否可以被细分?(能够被细分)再问:进入你鼻腔的酒精气体的微粒是很大还是很小?

(闻见酒精的味道,说明酒精气体已经进入了人的鼻腔,每一位同学都闻到了,并且肉眼看不见,说明酒精气体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2)建立模型。

师:刚才我们分别观察了固态的素描笔留下的细线、液态的水和气态的酒精气体,发现它们可以被无限细分,由此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假说(模型):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师:在把物质无限细分的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在科学中,像这种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有了分子的概念后,刚才的猜想、假说(模型)可以修改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关于对“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再打一个比方:我们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十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

(3)检验和验证。

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一观点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必须借助于工具。科学家不断改进观察物质的手段和设施,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胞;但最多可以观察到0.2μm的尺度,后来发明了电子显微镜,能够使人观察到10nm的物质结构,可以拍到一些较大分子的照片,例如图7-3;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将观察精度提高到0.1nm,使人们观察到较小的分子和更小的原子,发现较大分子的内部结构,甚至能操纵较小的原子组成新的图案。

(4)确认假说(模型、猜想)。

师:①通过观察手段的不断改进,现在大家都确信: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采用“观察——提出假说——验证——确认或否定”这种模型法,对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说是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3.讨论分子的大小。

(1)请同学们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课本图7-3中一个碳化硅分子的直径(即相邻两个黑点之间的距离)。(约4mm)

图下的说明告诉我们,这个显微镜可以放大1500万倍。那么,同学们估算一下,一个碳化硅分子大约有多大?(2.7×10-7mm=2.7×10-10m)

(2)课文中还告诉我们水分子的直径、氢气分子的直径,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多少?(水分子直径4×10-10m,氢气分子直径2.3×10-10m)

科学研究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

(3)由于分子很小,所以宏观物体中包含的分子的数量非常庞大。例如,1标准大气压下,1cm3(比划一下,一个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气体中约含有2.7×1019个气体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钟跑出1亿个,你们猜需要多长时间?(约需9000年才能跑完)

三、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

1.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确信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然后组成宏观的连续的物体呢?还是每两个分子之间都有间隙,然后再组成一个空心的物体呢?

2.猜想、提出模型、建立假说: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隙(或没有间隙)。3.验证、确认或否定假说。

A.实验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①实验器材:一包高锰酸钾颗粒和一个盛水的烧杯。

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分工观察,一部分同学从烧杯的上方向下观察,另一部分同学从侧面开始观察。

③动手操作,观察现象。④交流讨论:

一问: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水慢慢变成紫色。)

再问: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高锰酸钾颗粒沉入杯底,把一部分水染成紫红色,然后这紫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开来。)

三问: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整杯水都变成紫色。)

四问: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五问:现在大家认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你能结合现象解释一下吗?(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构成高锰酸钾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色。)

六问:这个现象还说明什么问题?(高锰酸钾是由微粒即分子组成的;高锰酸钾的分子可以运动;水是由微粒即水分子组成的。)

B.实验2: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了。

教师演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最高处做一记号。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位置。

实验现象: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4.分析讨论:这个现象能够说明哪些问题?

(①水是有分子组成的;②酒精是由分子组成的;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隙;④酒精分子之间有间隙;⑤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都能够运动。)

四、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

1.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高锰酸钾的分子可以运动,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也可运动。那么分子的运动是普遍现象吗?是部分物体的分子在运动,还是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运动?分子是自发的主动的要运动,还是被动的从动的在运动?分子是做有规律的运动,还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永不停息的?

2.观察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5图7-

4、7-

5、7-6所示的三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红墨水的分子是运动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醋和酒精的分子是运动的。)

3.提出假说。

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自发的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4.收集证据,验证假说的真伪。

(1)课件展示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强调: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受重力作用应下沉,但事实上二氧化氮分子会向上运动;空气密度小,受重力作用应上浮,但事实上空气分子会向下运动。说明气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

(2)课件展示水和硫酸铜液体的扩散现象。

强调:硫酸铜液体密度大,受重力作用应下沉,但事实上会向上运动。水密度小,受重力作用应上浮,但事实上会向下运动。说明液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

(3)课件展示煤炭和墙角的扩散现象。

强调:时间越长。互相渗入越多,说明固体分子在自发的、无规则的运动,且永不停息。

(4)课件展示布朗运动。

强调:从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我们可以间接推知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6.应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的能够证明分子不停运动的事例。

水蒸发——潮湿的底面、衣服变干了,冰升华、樟脑丸升华,花香袭人等等。

五、小结:

(1)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什么方法探究的?(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验证。)(2)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3)分子如何运动?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

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演示实验:把二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我继续用劲往里压,能不能把铅块压

短? 这说明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进行验证。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

六、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知识梳理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到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让学在脑海中能形成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分子的相关知识;懂得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懂得固液气......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到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让学在脑海中能形成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分子的相关知识;懂得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懂得固液气不同......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七章第1课《走进分子世界》。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

下载走进分子世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分子世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