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茶道之比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茶道中日对比”。
中日两国茶道之比较
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国自古就把茶列为生活必需品之一了。当然茶的分类也是众所皆知,茶主要可以分为这六种: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青茶)还有黄茶。在我国较著名的享有“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的太湖碧螺春,“茶中之美数龙井”之美誉的西湖龙井,安徽的黄山毛峰,洞庭湖的君山银针等。中国不但有着悠久的种茶的历史,同时饮茶的历史最早也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时期,当然,当时的人自然是不懂得品茶,饮茶的,当时的茶也只是体现了其不一般的药用价值。渐渐地,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具体。从对茶最早记载的汉代的《尔雅》到后来陆羽的《茶经》,形成了自古对茶记载的完整的体系。《茶经》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了唐以前中国人在茶叶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较系统的传播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对茶叶的生产,茶事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在文献记载中有着悠久的茶历史,在饮茶方面同样有着独特的风俗:中国是最早懂得饮茶真趣,而且自古就对茶很有讲究,其所认为好差就必须用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誉,许多国外的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各种茶叶有其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泡茶、点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这样看来,中国的确拥有这样悠久的茶历史,可为何如今的茶却不及酒来的更受重视呢?再上等的茶也不及贵州茅台来的更有价值。这样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遗产为何竟变得这样悄无声息了呢?更让我们感到羞耻的是,曾经对茶的研究远远不及我们的日本如今具有其本国特色的茶道却发展的如火如荼,这的确很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茶道最早产生于中国,只是当时的人并没发明“茶道”一词,用的最多的只是称之为“茶艺”或是“茶文化”。“道”一词在我认为过于严肃,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都很受重视,当时的古人并不会擅自将茶与道家相联系,茶道一词或许还得归功于日本。关于中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我是这样理解的:古人在享受世外桃源的生活时更多的是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艺术性,他们的那种安逸恬然的性格使得其更加追求细腻精致的生活,通过郊游,吟诗,品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茶的研究自然有自己的那一套,因此久而久之,茶艺也就这样形成了,茶文化也随着得以流传。相比之下,日本的茶道其基础是来源于中国,在唐朝时日本使节来到中国看到中国这样细致的品茶过程顿时大感兴趣,于是将这一技术学会回国,其可能认为品茶是件多么优雅的事情,和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亲近自然相类似,于是称之为茶道。然而真正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道家思想很合拍。由此产生的茶道精神更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从炎帝时期茶只具有药用价值到如今茶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从原先人们只知道吃茶到后来的喝茶,饮茶最终上升为品茶,以及在茶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茶道精神,人们对茶的研究可谓是越来越具体,茶中所蕴含的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
品茶的开始要追溯到唐朝,在唐以前茶都是作为药物来被人们所认知的。唐代人陆羽更是将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陆羽在《茶经》中其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可见唐代的饮茶已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这样优雅的饮茶方式自然是受到了诗人们的喜爱,他们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就可以得到证明。钱起的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就可以作为代表。唐代茶艺的发展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日本人,日本人学了点中国的“皮毛”回去自己研究,从唐以后中国的茶艺和日本的茶道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了。宋代中国茶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小高潮,一种新的茶艺出现了——斗茶。顾名思义,斗茶就是将各种茶放在一起比较,从中选出最高等的茶。苏东坡就就在诗中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其实斗茶始于唐朝,始创于广东惠州,当时成为“茗战”,只是到了宋朝斗茶之风最为盛行。具体是:在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选择一家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而进行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斗茶的开展使人们对茶的喜爱程度更为加深了。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茶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本茶道也在不断的发展。经过了奈良,平安时期的“弘仁茶风”,镰仓室町的“书院茶”向安土桃山时代的“草庵茶”(其被视为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过渡时期,江户时代的“百家争鸣”时期到现代茶文化交流时期。自唐朝日本将中国茶引进自己国家后,日本一直将其奉为贵族专用品。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其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其所在的江户时代自然是日本茶道最为辉煌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道流派,而被吸收,消化后的中国茶文化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最终又扩大深化了中国茶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载体而立于世界之林。日本有其自己特色的茶道文化:首先日本茶道的茶具为茶筅、水勺和茶勺,茶道的一般程序是先将茶叶碾得精细,用一块手帕大小的绸缎把茶具擦得干净,主人在招待客人的同时在炉旁开始煮茶、生火、加火,待水沸腾后将研磨好的茶粉倒入水中,用茶筅击拂茶汤起泡,而后主人就以双手捧起茶碗向客人敬献,同时客人在品茶时,双手捧住茶碗从左到右转一周,以示观赏茶碗的花纹和质地,饮茶时要分三口喝完,最后一口还应发出轻叹声表示对茶的赞赏,完成一套最简单的点茶仪式,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如规格较高者则需三个多小时。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茶室之外都会栽种些清雅的植物,竹、松最为适宜。“松无古今之色”松是纯洁的象征,青竹则具有清寂的特质,清雅的植物间,需点缀些脚踏石,石灯笼,其上缀满苔藓,通过这样的氛围先让客人浮躁的心获得了沉潜。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这里说道茶会,我们可以将其与现今中国的茶会进行比较,中国现在的茶会仿照欧美实行座餐式,是各类社团组织,单位或部门在节假日或需要之时举行的一种以饮茶,吃点心为住的欢聚或答谢的宴请方式。虽说在办茶会的时候摆放着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茶,但是这种茶会已经失去了中国原有茶会的特点反而更加类似于西方的酒会,只是客人们喝的不是酒而是茶罢了!中国的茶会融入了西方的特点,这种中西结合而成的所谓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会在我觉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更多的是四不像的形象。
虽然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是在其发展轨迹来看存在真极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日本的茶道是属于贵族阶层的,自从从中国传入后,茶便作为贡品进献给日本天皇了,虽说后来天皇也命人在国内种植茶树,但是茶道规程的纷繁复杂流传至今。主要有“四规七则”之说,四规是指:和敬清寂,而七则是指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画的艺术。其品茶都必须遵循这一套规程,由于太过于正式,发展的太过于极致,一般平民很少甚至不会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享受,倒是日本贵族阶层将此作为一种身份一种地位的象征。相比之下,中国的茶源远流长,从炎帝时期,经历唐代的高潮一直到现在,茶都是被人们所熟知的,人们对于如何植茶,制茶以及品茶都有一套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因此中国的茶属于庶民文化,产生于民间,而日本的茶属于贵族文化,产生于贵族阶层,故能发展的如此极致。
其次,日本的茶道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茶道精神,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事实上日本的茶道以佛教为思想背景,以禅宗为思想核心。日本茶道讲求的是禅茶一味,这与中国的茶文化是和儒佛道相结合不同的。这种茶道精神围绕这“和”“敬”“清”“寂”而展开的,“和”表示着茶道最终要实现的是和平和谐,“敬”表示了品茶之人该有的态度,恭敬谦让,“清”表明了茶水的光泽一定要清莹清澈,同时也象征着品茶之人一定要有平淡的心,如果只是一个精于勾心斗角的小人长着一颗污浊的心,那么只会玷污了茶的本质,最后的“寂”更带有些佛家的意味,不仅是要求周遭的环境安静同时更看重品茶之人内心的平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与禅宗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最后,让我们感到汗颜的是,茶在中国的发展中渐渐的没落了,到现在看来还没有烟酒来的更受重视呢!我们已经不再追求这种安逸宁静的品茶生活了,在这种快节奏生活中似乎这种品茶生活与我们有点格格不入了,在宴会期间更多的人会选择举办酒会之类的活动而对于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茶会就这样被渐渐的淡忘了。中国人一向喜欢搞派头,茶会更多的是在于培养品茶者的心境,营造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相比之下的酒会则更容易与人进行社交,提高自身的品味以及凸显自己的地位。日本似乎并不是这样,如果有人问你你所知道的日本最有名的是什么时,除了说富士山,樱花之外就要说到日本的茶道了!可见日本的茶道影响力之深远,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曾经也有一丝的光辉,但观望现在,中国茶艺的影响力已经不及日本的茶道了!
10级历史师范01班
王艳丽 15100115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较摘要: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
中日两国射箭礼仪射箭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礼仪,这些你知道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中国射箭礼仪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2.8万多......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
外国国名中日汉化之比较作者:孔庆东 今天咱们讲一档比较文化专题。开门见山的不要,咱们先插播一段闲谈。据《知音报》转载纽约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如厕后不洗手。美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