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比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日贸易特点”。
对中日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
中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在经济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经济实力强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并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日渐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密切关系的历史都已久远两者是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经贸发展迅速,但是其他方面的关系并不是很理想,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趋利避害,在经济问题上先保持中日关系良好,再从整体促进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例如,对于互补性产品,我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等等。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化解中日贸易中的矛盾,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并不断开拓双方合作的新领域,使双方从不断扩大的贸易中受益。并且两国间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也是会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东北亚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近年来随着中日的经贸发展,两国经济有由互补关系转向相互依存关系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贸易摩擦和纠纷。在日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研究中日双方贸易结构的互补的态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外贸政策,避免和化解贸易摩擦和纠纷,促进中日经贸合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商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是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表明一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程度。一国的贸易结构常常依赖于它的资源察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因此,寻找分析商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分析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寻找导致自由贸易发生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该研究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1国内外研究
1.1关于中日贸易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每个国家的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daBalaa,1965)提出了度量一国比较优势的方法,即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随后该方法被许多的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分工的研究中。同时,他们又对该指数进行了改造,提出了旨在度量一个国家在其所处的经济区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此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它度量指标,如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这些指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而这些指标都是依据西方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所引伸出的统计评价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上述度量指标对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测算的文献很多,并试图用相关的贸易理论进行解释。其中国外学者Song(1996)以及Das(1998)就对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间东亚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了东亚各国的比较优势由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而国内学者于津平(2003)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对 1980一1997年东亚国家机械电子等7个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测。蒋冬梅(2009)也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日韩三国对东盟的出口竞争性进行测算。孙东玥(2009)通过比较分析中日的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进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探究东亚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得出从中日竞争优势和出口的比较优势看,日本与中国呈现较强的互补性,中日对外贸易的合作性要大于其竞争性影响。
由上述对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对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指标很多,如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些指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国内外多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产品的比较优势,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产品比较优势进行间接测算。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算中日贸易HS两位数编码下各产品细类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1.2关于中日贸易互补性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贸易互补性的理论,最早应追溯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把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归结为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其思想,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核心论点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赫克谢尔与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学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和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差,这种差异成为国际交换的动因和依据,即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是从成本亦即供给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供给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约翰·穆勒从相互需求因素角度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其中心内容是本国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成本,而外国商品的价值则决定于为得到这种商品而支付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也就是说外国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国际贸易条件(两国之间的交换比率),而这个比率是根据两国的消费者的爱好和境况进行调整的,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相等时确定下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并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劳埃德、格雷戴伟斯、克鲁格曼和兰卡等人。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产业间贸易,即某国出口和进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即某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由于成功实行了以政府为主导性、出口扩张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重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并且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发展模式”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
国外对互补性最早的研究方法是1965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Balaa首创的显性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简单地说,国家i的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RCA指数不仅考虑了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同时也考虑了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也就是考虑了一国出口的总体规模。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后期很多学者研究贸易互补性的基础,但也有其局限性——只考虑了出口因素的影响。小岛清(Kojima,1968)和巴兰斯
(Balance,1988)等人对RCA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整理。
经济学家Peter Drysdale(1967)在小岛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果两国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存在的原因是贸易互补还是贸易偏向”的问题进而最终提出了贸易互补性的测度工具,即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Index)。这一指数在进行贸易互补性的研究时经常被用到。
KWna(1999)在对中日贸易的互补性分析中明确表明,中日贸易的互补性可以为两国带来双赢,两国并不存在所谓的汇率竞争问题。
Satour Kumgaal(2002)通过对日本与中国、东盟(ASEAN)国家的贸易和产业结构的比较,认为日本与ASEAN国家之间属于竞争性的贸易关系,而与中国则是互补性的贸易关系。
穆智蕊,杨翠红(2009)认为中日经贸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化,两国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关系日益增强,而且这种互补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中日经贸互补双赢是两国的共同选择。
许多学者认为中日贸易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贸易,贸易的主体是产业间贸易,如,孙雅娜(2002)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水平分工指数分析衡量了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指出了中日两国贸易结构的不同。
关志雄(2003)指出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具有鲜明的产业间贸易的特点,两国贸易主要是基于双方的比较优势而进行的。这既是由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也是日本所推行的“雁行模式”的表现。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日贸易的关系不可忽视。
张为付(2006)则通过使用伯格斯特朗德公式考察了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指出虽然中日贸易在水平性产业内贸易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两国之间主要还是以垂直性的分工为主。他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这种互补性的关系是各自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发展,还会进一步扩大两国的贸易规模,并为各自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高敬峰(2004)认为中日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但分析表明,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这主要是由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造成的我们应对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国际分工中,既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要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李昌南,陈墨(2007)利用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指出了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一个多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间的经贸政策,对发展中日经贸关系做了战略思考。
胡昭玲(2007)认为随着韩国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当前三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仍留有“雁行模式”的痕迹,制造业在三国均占有主导地位,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三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产业互补性仍然较强。而另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日本形成了竞争,三国产业在原先以互补性为主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竞争趋势。
关雪凌,肖平(2008)为了具体考察中日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利用RCA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TI),分析了过去十多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性。
周立人(2008)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础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
由上述对贸易互补性的研究现状可知,对贸易互补性的研究己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就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表述、测度公式、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等方面所阐述的内容并不相一致。具体能得出以下结论:(l)贸易互补性各类指数测度的计算方法存在差异,有些指数强调出口优势,如TCI指数;有些主要用于整体产业互补性测算和贸易互补性间接度量,如产业内贸易指数。而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双边贸易互补性能很好的兼具这些优点;(2)已有的研究对于中日贸易互补性论述较多,本文在时间上更新到最新的年份。
参考文献
[1] 穆智蕊,杨翠红.中日贸易对双方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经济与管理,2009,(5):97~102
[2] 马健美.比较优势理论在中日贸易中体现-以工业制成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38~
142
[3] 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1):57~60
[4] 关雪凌,肖平.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5):34~39
[5] 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1):88~92
[6] 李昌南,陈墨.中日贸易依存度和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建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40(2):5~9
[7] 张为付.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 , 2006,(03):18~
[8] 高敬峰.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1):50~53
[9] 蒋冬梅.中日韩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10]孙东玥.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09
[11]Sarah chan & Chun-chien kuo.Trilateral Traade Relations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Challenges And Pros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m [J].East Asia,2005.22:33~49
[12]Loweell dittmer.The Sino-japanese-ruian Triangle [J].Jour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5.3:1~10
要旨中国のお茶の歴史は三国時代から遡る。長い間中国の茶が世界に影響を与え続けている名作は唐時代の陸羽が書いた「茶経」である。その時からお茶を飲む活動は次第に王候......
中日旅游贸易对比中日同属于亚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仅次于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欧盟形成三......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大部分父母认为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也不应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以下内容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日广告的比较我思故我在第一,中国广告强调的是一种“主张”,即围绕着要销售的产品来进行广告宣传,整个广告使人一看就能明白广告创意者所要说的是什么,并且广告本身的逻辑性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