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影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的音乐情缘
2011年似乎注定是一个少不了纪念的年份: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还有我们都不会忘记的,钱学森,钱老诞辰100周年。似乎大家印象里的钱学森一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和科学家。在他归国后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事实上,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家,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也都颇有造诣,尤其喜欢弹钢琴。钱学森家的客厅约有20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1/4的面积。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的:“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钱老较浪漫和诗情画意的一面。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钱老挚友的后人——我国资深外交官厉声教的追忆散文。
清明将近,春寒依旧,钱老仙逝,追思万千„„
一代科学伟人、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楷模的钱学森老先生辞世虽于今已逾一载,然清明时节,最易伤怀,钱家与厉家可谓世交,值此清明之际,特为此文,以略表我对前辈的哀思。自钱学森老先生2009年10月31日驾鹤西去后,悼念钱老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称钱老“多才多艺”之文所在多有,然谈之泛泛者多,辅以实例者鲜矣。在这里,我以一段不为众人所知的故事对其略作补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钱老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修养。
故事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一幢二层的小洋房里。是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赴北京(据考,钱学森此京城之行或是赴京考取赴美留学资格,或是已先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生,后去北京办手续)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此小洋房。据此间女主人讲,那时的“钱学森身着长衫,左臂还带着黑纱,因其母去世不久”。这位女主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专钢琴科,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弹奏钢琴是她每日必受的精神洗礼,这天也不例外,况且这时的她已身怀六甲,美妙的古典小品不仅可以怡情悦性,同时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无论是混元之初的胎儿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抑或是严谨审慎的科学家。熟悉的琴音将被淡淡的哀愁笼罩着的钱学森吸引了过来,他静静地走来,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生怕打扰了钢琴前专注于音乐的女主人,女主人也未察觉到钱学森已站在了她的身后,一曲弹完,钱学森才开口,说:“你弹的是Pour Elise吧,”之后他就绕
有兴致地与女主人聊起了音乐,从《致爱丽丝》乐句的处理、和声的色彩到他个人对不同严肃音乐的偏好和见解,再到西洋音乐家们的轶事掌故。钱学森谈性甚浓,看得出他对音乐有着纯粹的热爱。那位女主人越聊越觉得吃惊,钱学森在论及音乐时不经意间引出的许多音乐家的掌故连钢琴专业出身的她都还不知道,她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钱学森的谈话很有深度,很有见地,他对音乐也很有领悟力。
读者诸公或许会问,以上这些细节作者何以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
实际上,当年钱学森暂住的那幢小洋房即是我家南京故居,那位女主人即是先慈,而那尚在腹中即有幸与少年钱学森“妙音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胎儿便是本人。1934年农历12月,我出生于南京,此后不久,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临行前又特地到南京市颐和路20号这幢小洋房中来与故人辞别,据母亲说:“那时,他换成了一身西装,非常帅气。”
至此,看官们或会好奇,钱学森与这幢小洋房的主人有何渊源,两家的情谊从何而来?这就要从我们共同的故乡杭州说起,同时亦会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将涉及到鲁迅、蒋百里和徐志摩等一批浙杭名家。
钱学森之父钱家治与我大伯父厉家福乃同窗契友,两人后又共赴日本求学,这更增进了两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同乡学子间的感情。
钱均夫据称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是杭州一位丝商的次子,早年同他后来的亲家公,即钱学森之妻蒋英的父亲、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以及我大伯父厉绥之均就读于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且均为莫逆之交。三人中,钱均夫与厉绥之又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费留学,而蒋百里因得他人资助于1901年先赴日留学。
当时与钱均夫和厉绥之同船进京,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的还有来自南京矿路学堂的浙江同乡鲁迅,他们三人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我大伯父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其毕业后又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而钱均夫考取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并于1908年毕业。这段时期,三人虽身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
我堂兄厉声树之父,即厉绥之三弟亦曾与钱均夫交厚,而先父厉家祥,即厉绥之四弟则曾师从钱均夫。后来,钱均夫之子钱学森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的结合,促成了钱家与蒋家的姻亲关系,而这又进一步联结了钱家与厉家、蒋家与厉家,可谓缘外有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学校被迫停课。钱均夫随即迁往上海,并于次年在上海创办“劝学堂”,培养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钱学森因此也就于1911年1
2月出生在上海。1913年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重新开课,钱均夫返杭继续担任该校校长。1914年,他到北平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时年三岁的钱学森也被带往了北平。1929年,钱学森从师大附中毕业,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据堂兄厉声树相告,钱均夫老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钱学森少年时若要看某部电影,先要和父亲提出,由钱老伯先到城站电影院去看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去看。由此可以看出钱老伯在子女培养上的慎重和细心。钱均夫一贯主张要儿子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在钱学森赴美留学前为他准备了不少此类典籍,同时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不忘阅读这些典籍。
2005年3月,钱老在北京301医院曾深情地谈到:“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读罢至此,相信诸位对于发生在1934年南京市颐和路20号小洋房内的那一幕难以忘怀的情景,那些曾经名噪一时却又随着岁月渐渐远去的人,那些曾经彪炳于世却又被历史缓缓尘封的事,已经了然于胸,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钱学森早年在音乐艺术方面过人修养的获得与其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和身为教育家的父亲的悉心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这份修养对这位科学巨匠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重温钱学森老先生的这段话,以缅怀故人,相信亦可启迪后世:“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结尾了。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关于钱学森和他的音乐情缘。事实上,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正是一名艺术家。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正是两人在音乐上共同的热爱和欣赏,促成了两人结为伉俪的佳话。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钱学森是因为夫人,他才爱上音乐的。其实不然,他一直是音乐发烧友:他会多种乐器,在交大念书时在交响乐队吹小号;在学校拿到第一笔奖学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去南京路买唱片;后来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正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声名大噪的时候,只要是他们的音乐会钱学森一定要去听,还用他的二手车拉好几个同学一道去听„„
同学们,今天的特别节目到这里,就临近尾声了。作为交大的学子,也许我们可以更走
近一点这位伟大的学者。我们听着他的故事,在以他命名的图书馆里学习,还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他的师弟师妹。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对他的了解能更多一些,就像走近一位学长那样,亲切而又自然。
好了,听众朋友们,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节目吧,也让我们从匆忙中分出自己的一点点时间,怀念他,我们的骄傲——钱学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观《钱学森》有感在我的记忆里,钱老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一位令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一个可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人物,而远远超过五个师。他是我们祖国......
我看《钱学森》“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这是钱学森回国前对杜布里奇校长的回答。“你回去能做什么呢?”杜布里奇校长的疑问不无道理,当时我们中......
电影《钱学森》影评不久前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部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放弃优越生活毅然决定回国,而归国受阻,在新中国领导人营救下,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
今天学院大队组织我们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不应该用陈坤来演···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作为中国人脊梁的支撑者,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
今天学院大队组织我们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不应该用陈坤来演···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作为中国人脊梁的支撑者,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