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_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0:40: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彭旭红

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

英雄词

豪放

沉郁

悲愤

壮志难酬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从四十三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七岁。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发展,直到辛词出现。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 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辛词与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感情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感情的浓烈、主观观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还有人说:“坡词极名仕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位有英雄志向的伟大词人。从小立有报国之志,及冠在家乡揭竿而起,聚二千余壮士。在耿京被杀后,亲率五十骑夜袭万人之金营。其英雄气概可谓冠绝古今。“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①“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③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④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本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等等。写这些英雄,即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他有的词,则直接表现了作者渴望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强烈愿望,显示了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如“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曹介庵》)、“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句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即使年华已老去,却也壮心不死,如“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辛弃疾的词里,不仅有壮志豪情的直接抒发,而且还有壮烈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解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比弦翻塞外里,沙场秋兰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以抗金复国为毕生之追求,一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比辛弃疾小三岁的陈亮也是一位“百折不回,饶有铜肝铁胆的英雄。”二人同“以气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们同仇敌忾的《贺新郎》便是一曲惺惺相惜的英雄赞歌“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把陈亮比做诸葛亮,比做闻鸡起舞之北伐英雄祖逖,希望共同负起收复中原之重任,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读辛弃疾的词感受的是风云气多,豪放气足,英雄气长。“须信此翁未死,到而今凛然生气”(《水龙呤》)“少年横塑,气凭陵,酒圣诗意余事”(《念奴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飒飒英雄气,一种动人心魄的壮志豪情,黄干说:“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⑤陆游道:“君看幼安气如虎。”⑥谢枋得言:“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四库全书提要》云:“辛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周济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⑧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正是这英雄之气决定了辛词之豪放风格,辛弃疾以气为词,其英雄壮举本身就充溢了豪情壮志,贯注于词则形成大包大举之豪气,这英雄之豪气,横贯古今,纵通四海,历八百余年,今人读之仍然惊心动魄,心旌摇曳,热血澎湃,不能自已。

辛词中充溢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对古来英雄的人物的追念赞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必然令读者热血沸腾,心旌摇曳,但更令人感受深刻,为之黯然而心生无限感慨,甚至于同情的则是辛弃疾词作中流露出来的浓郁的苦闷和悲愤,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痛苦。南宋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朝廷积弱,外族横行,半壁江山沦落敌手,百姓颠沛流离,大厦将倾,时代和民族都渴望有英雄能力挽狂澜,兴国安邦,救百姓于水火,但这又是一个扼杀英雄的时代,朝廷政治黑暗,只求偏安江左,投降妥协之帜高张,多少忠臣良将不得其用,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投散闲置,仰天长叹,徒呼奈何,辛弃疾之前有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同辈有陈亮,陆游,辛弃疾之后还有文天祥,谢枋得,皆是如此,因此,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也是一位悲哀的英雄,他上马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下马能治国安民,造福百姓,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当辛弃疾带领着万余抗金义军,冲破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平生之志,以实现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中,几乎与他所向往的热血沙场隔离,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所以说辛弃疾是一位悲哀的英雄,这种悲哀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对年华老去的悲哀,是备受压抑,壮志难酬的悲哀,是对奸佞当道,屈辱投降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无尽悲愤,他也曾试图用旷达的心态去调和,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渲泄内心的悲愤,那些表面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纠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这种矛盾的心态呈现在他的词作中,就使辛词在感情上具有一种沉郁悲壮的美感,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⑨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未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⑩刘熙载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之人”“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阻,观其《踏莎行》和赵兴国有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其志与遇概可知矣。”《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⑪陈廷焯在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第》时说:“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又说《摸鱼儿》一词:“语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⑫确实,辛弃疾的不少词里,都回荡着这种沉郁悲壮之情,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冲击力,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独酌而醉,挑灯看剑,回忆自己的军中生活,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何等激昂慷慨,痛快淋漓,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羸得生前身后名”。何等的壮志豪情,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在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却反衬出这最后一句的分量,这也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延的有力批判壮和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这种爱国志士壮志难伸的抑郁感情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气秋天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的上片一开头就描绘了一派冷落凄凉的秋景:夕阳落了,鸿鸟悲鸣,山也献愁供恨,一个江南游子,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登楼远望,可以想见心绪的凄楚悲凉。然而,更令人伤心的是:没有人能领会词人的深意,看吴钩,拍栏干,点明了报国无路的苦闷和愤激,自他南归以来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商北伐大计,反遭权贵猜忌,始终壮志独酬,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了出来。词的下片直接言志,词人连用三个典故,先反用张翰之事,表达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再用刘备讥讽许汜之典,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苟且偷安,钻营私利的小人;后用桓温之典,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老去,表现了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痛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一动作性极强的想象之句,直写英雄心境,“沉滞下僚,满腹经弦,迄无所用”这种际遇令词人情不自禁,热泪潸潸,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泪,词人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度孤独感,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之情相呼应,展现出有心报国无人识拔的英雄悲愤,全词借景物传恨,用典故达意,委婉曲折地道出了失意英雄的内心悲情,秋色无边,江山壮阔,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大志,耻于归田,可谓壮哉!落日残照,断鸿声声,壮志成空,年华虚掷,无人识拔,泪洒高楼,又何其悲也!这首词极尽词人沉郁悲壮之致,这种令人怵目惊心的伤情,这种令人黯然悲悯的情绪,这种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在辛词中处处可觅。如“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回想过去壮烈的战斗场景,更加唉叹今天的不幸处境,沉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事业未成,空余满头白发,英雄失路,如猛虎之落平阳,骏马之离沙场,大鹏之坠高空,何其令人叹息、悲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自比失宠美人,空有满腹杵,豪情壮志,却横遭猜忌,知音难觅,功业成空,难酬壮志,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体,便警告投降派的器张气焰“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更是壮志难酬,悲愤之情难以自抑的表现。

“英雄无泪,枭雄无情”这并非是说英语就不流泪,英雄落泪,血气为之“丈夫不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无情未必真豪杰”会流泪的男儿才是真男儿。“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辛弃疾的英雄词中,字字悲愤,字字血泪,然而正是这沉郁悲愤之情,正是这男儿铁血之泪,穿越了千年光阴,深深地叩问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对这位铁血战土,这失意之人抱以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衣襟” ⑬辛弃疾临终时高喊的“杀贼”之声永远地回想在历史上长河的最深处,回想在中华民族骨髓的最深处。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为还展现在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多样不拘一格上,或比兴,或象征,或对比,或抑扬,或借古讽今,或衬托,或寓庄于谐,或用典抒怀,极尽婉转曲折之美,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片一会儿伤春,一会儿惜春,一会儿怨春,一连用了四个春字,但用的都是象征手法,春既象征词人自己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无奈,又象征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矛盾和难以言表的忧虑和苦闷,用陈皇后遭嫉,比喻自己遭受投降派的压抑、嫉恨、排挤、打击,知音难觅,壮志成空,用玉环、飞燕的典故来警告宵小,“佳期又误”一个“又”字隐含了作者雄才大略,报国之心被一误再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是怎样的一种苦恼和愤恨啊!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词抒发的是爱国伤时之情,采用的是“借水怨山”之法,作者对沦陷区人民饱含着深切的同情,对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大忧愤,对壮志来酬的无限感慨,都有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山、通过水、通过典故、通过鸟声,千回百转,重山复水,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就是写“泪”也不愿直写,既不说词人感时伤事掉泪,也不说人民丧乱流离落泪,而是拐个弯,说江水中含有很多行人泪,这样,不仅超脱空灵,而且曲折尽意。辛词中还娴熟成功地运用了反衬逆转的手法,形成一种跌宏起伏,一波三折之致,展现出委婉曲折的美感。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由“醉里挑灯看剑”引入梦幻之中,通过吹角连营,分麾下炙,沙场点兵,战马飞驰,金戈铁马,既摹写了战争的激烈与惊险。也表达了词人的报国壮志。写得波澜壮阔、酣畅淋漓,让人激昂振奋,热血沸腾,基调是何其雄壮激昂,可梦想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可怜白发生”,文势陡然跌落,气氛,情调,境界大变,由“雄壮”转为“悲愤”,壮志难酬,而今白发已生,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便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全词感情跌定起伏,但又前后呼应,行文一波三折,前九句酣畅淋漓,正反衬出最后一句的沉重,词尽而意不尽,令人唏嘘感慨万千。辛弃疾的词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多用于讽喻,托古喻今,与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借助一连串典故的类比暗示和启发作用,扩大了词意的深广度,增加了词的含蓄性,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爱与恨,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享》一词中,在下片,词人连用数典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便耻于辞官归乡,再用三国许汜典表明自己的坚定的理想和抱负,后用东晋桓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含蓄婉转的艺术美。又如《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中的串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送别被贬桂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反,皆是。”此言用来说明辛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也是非常适宜的。

词之豪放派,乃词中之伟丈夫。其始于北宋苏轼,却兴盛于南宋辛弃疾。辛弃疾之后,一大批英雄词人: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他们共同高擎抗金大旗,用雄浑高亢的嗓音,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辛弃疾以英雄之气创作的英雄词,洋溢着豪放雄浑的气质,激荡着壮怀激烈的英雄之气,漾动着沉郁悲壮失路英雄的情感,闪耀着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在漫长而姿彩纷呈的中国文化长河中,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英雄已逝,但“杀贼”之声犹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在每个爱国之士耳边呼喊。

参 考 文 献

① 洪迈《稼轩记》:《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259页。② 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79页。

③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37页 ④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136页。⑤ 黄干《与稼侍郎书》:《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164页。

⑥ 陆游《寄赵昌甫诗》::《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97页。

⑦ 谢枋得《寄辛稼轩先生墓》:《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48页。

⑧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宋四家词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6月出版第3页。

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33页。

⑩ 黄梨庄《词苑丛读引》:《词苑丛读》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第21页。

⑪ 刘熙载《艺概》:《艺概·词曲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第146页。

⑫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25页。

⑬ 杜甫《蜀相》:《杜甫草堂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7第68页。

年10月出版 年6月出版 年12月出版 年10月出版 年3月出版

《辛弃疾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辛弃疾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少年英雄辛弃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少年英雄辛弃疾,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少年英雄辛弃疾

少年英雄辛弃疾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少年便是英雄,关于他的事迹,朋友们又了解多少呢?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词坛飞将”。他也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将......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词......

下载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