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应对心理危机事件”。
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
1、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因素
1.1事件的严重程度 严重程度通常指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实物(如房屋、设施等)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紧张、忧虑及恐惧的程度。一般来说,如果一场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房屋倒塌严重,公共设施被极度破坏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们心理的恐慌程度。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195人遇难,374176人受伤,16221人失踪;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78人,失踪287人;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虽说灾难虽已过去,但人们对此仍然心存畏惧,事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在短期内仍然还没能愈合。
1.2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
政府是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的责任人,也是解决公共危机的重要主体。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爆发过程中以及在对危机的解决中政府自始至终都是信息的主要掌控者。政府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将
极大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2003年非典,在这一点上对政府提出了严重的警告。非典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隐瞒疫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造成非典在我国的大规模肆虐酿成社会恐慌。政府信息的透明化,可以对公众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干预,对于危机的及早控制与解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6.17事件”中的石首市政府在17日事发之后,直到19日才在石首市政府网站上发布了题为《我市发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简短消息;事态在误解及不信任的情绪中严重扩大之后,石首市委市政府才于20日发表《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呼吁广大市民“保持冷静,不被少数不法分子蛊惑,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不起哄,积极支持配合市委市政府平息事态”。正如《人民日报》载文所批评的一样,事发后,“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而网民则在《公开信》发布之后,以“湖北石首政府网站被黑”的事实表达了“真相只有一个”的期待与不满。群众的“不明真相”与“明白真相”,与官方想让群众明白什么样的真相有着很大关系,与官方怕不怕群众明白真相有着很大关系。没有真相的水落石出,自然就有谣言的飞短流长。
1.3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人们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一
般来说,人们对危机了解的程度越深,将越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危机及其造成的影响。反之,如果人们对危机缺乏了解,将越容易轻信谣言,从而加剧心理的恐慌程度,极易造成心理失衡,引发心理危机,甚至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如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爆发过手纸危机。在手纸危机爆发之前,日本民众由于对当前的石油危机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感觉到日本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经济危险。民众认为日本正处在危机当中,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谣言四起,以致于因为一小超市手纸减价,结果市民排队买手纸,后来发展到挤垮超市,并迅速波及全日本,进而引发严重的手纸危机。
1.4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
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自身心理的根本因素。一般来说,心理素质高的人,容易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危机,从而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相反,心理素质低的人,容易受危机的影响,在危机中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进而引起心理失衡,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应着重从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人手。如1997—1998年的经济危机,韩国民众就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韩国民众不仅没有被危机吓倒,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危机,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捐助努力消费,许多妇女甚至排队捐献结婚戒指,以挽救国家的金融。在这样的全民“抗战”中,韩国政府终于在危机中生存下来,并很快开始经济的复苏行动。
2、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的对策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应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缓解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本人认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危机应至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2.1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治理念,消除社会心理危机 各级政府在强化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和诚信政府等法治理念方面成效显着,为世人瞩目。总结这些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增强依法处理非常时期非常事务的能力,能否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直接考验着政府依法行政理念和应急管理能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信息畅通、反映迅速、救助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和权力运行机制。但是,打破常规并不等于可以违反法制规范和法治精神。“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改变“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的现状,应当强化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的监督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应当重在防范于未然,加大财政投入从目前看,处置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和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还需加强,基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还需落实,各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尚需建立健全,矿山、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预案还不完善,组织社会公众学习安全常识和参加应急演练不够广泛等等。因此,应当加
大预防成本的投入。在强调政府的行政救助的同时,要人民群众的“共救”、“互救”,强化社会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理念,提高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与互救能力。
2.2建立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制度,消除社会心理危机
在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应立即成立应急处置协作指挥工作组,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地心理健康服务力量也应迅速成立应急工作组。不同工作组人员应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生成有效的指挥决策。二是有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目标。救援前,要确定接受服务的人群或者覆盖区域,了解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服务背景、当前服务资源,确定心理冲击的严重程度和类别,确定服务的优先级,设定心理救助的目标、制定计划。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兼具滞后性和特殊的时效性,其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可能是长期的,要有效地避免心理危机干预自身的风险,诸如特定心理危机干预可持续性、可接受性,以及技术在行政与法律上的可行性等。三是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实行分级分类响应。无论突发公共事件级别高低、规模大小、损伤轻重,当地或就近的心理危机干预协调机构都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及时向全国性的心理应急机构报告。四是要建立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应急队伍。具体可以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专业人员,以适应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援助工作。一旦发生了灾难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治疗师、咨询员等专业队伍就和救援人员一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
心理救助。五是要及时公开事件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危机情况下,国际、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应和新闻界合作,制定公共信息政策和新闻报道指导原则,使大众获取准确、一致的信息;应重点报导减少危险、加强安全措施的信息;对未知事物应表达清楚,在紧急反应中,对不确定因素的报告应及时解释、纠正。如“瓮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有许多谣言,但是通过媒体披露事件真相后,群众的质疑得到了回应,主要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并借助舆论监督启动干部问责制,平息了事态。”这既是对群体性事件处理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信息公开极端重要性的提示。在公民权利意识日趋觉醒、网络话语时代逐渐来临的今天,必须加强对敏感事件的信息披露,因为谣言不仅止于智者而且止于公开,如果把尖锐棘手的问题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它们就不是问题了。六是要建立服务保障系统。在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该与物质支援结合充分进行社会动员,使足够的社会力量投入心理服务,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力。
从容应对危机五常市第三中学 刘晓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危机产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 能力目标:学习从容应对家庭危机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自身......
如何建立公共安全机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社会影响的涉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复习题名词解释核事故: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生命、健康或财产产生危害的辐射源 失去控制的异常事件。 应急照射:核事故医学应急、生物恐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
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
(幼儿园)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一、目 的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