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_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0:33: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

创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孟和

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 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 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过农业社会时期的“黄色文明”,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工业社会时期的“黑色文明”,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退化。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建立起新的“绿色文明”,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人的意识开始,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因此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二、赛罕乌拉的自然历史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巴林右旗北部,位于蒙古高原向西辽平原区过渡的大兴安岭山脉的阿尔山支脉的南部地区,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向大兴安岭寒针叶林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赛罕乌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存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赛罕乌拉在契丹时期为契丹的皇陵和皇家狩猎场,直到清代中期还是“松林千里”的景象。赛罕乌拉历史上曾称为“黑山”,可见当时山体主要以暗针叶林为主,是寒温带针叶林的稳定生态类型。考虑自然历史的变迁,宋辽时期,为东亚大陆的小冰期,当时的赛罕乌拉地区为干冷气候,比现在要干冷,清代中期在自然历史上也是小冰期,但是赛罕乌拉地区的植被一直未遭受大的损害。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先是牧区放垦政策,后来在日本侵华沦陷期大规模掠夺式采伐木材,致使赛罕乌拉地区生态遭受灭顶之灾,又逢上个世纪长期的寒冷干旱气候,赛罕乌拉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改革开放之后,农牧民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致使赛罕乌拉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萎缩,草场沙漠化日趋严重。直到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三、赛罕乌拉的自然现状

自1998年起,在旗委旗政府领导和社区支持下,保护区开始实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境内100万亩天然林全部停采,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20万亩。同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近几年,保护区内新增封山(沙)育林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过渡区),退耕还林3万亩。使原来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

由于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有效保护措施,保护成效显著,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如王坟沟地区,4万亩因过牧形成的半流动沙地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大,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青羊)已由1997年的140余只增加到240多只;野生马鹿由1997年的200头增加到300头;2010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哺乳动物:兔狲1种;灰喜鹊由1997年调查的7只发展至今,一次集群近百只,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保护区已知鸟类由2000年151种增至237种,重点保护鸟类由29种增至37种,新发现勺鸡、短趾雕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植物由原来的665种增至791种,其中新发现野大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还发现有2个属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属。

在与北京林业大学、赤峰市林业局野保中心的合作中,监测到保护区内猞猁数量稳步增长,并拍摄到猞猁取食情况。正是因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野生动物数量的稳步增长,猞猁等大型肉食动物能够获得稳定食物,群体数量才能日趋增加,逐步完善了保护区内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和食物网。近两年还完整监测到国家一级鸟类黑鹳的繁殖生活状况,其中一对黑鹳在2012年成功繁殖4只幼雏,这是在黑鹳繁殖中难得一见的奇迹。正是因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黑鹳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环境要素和食物要素,才取得这样可喜的成就。

保护区管理局克服巨大的经济困难,自1983年开始进行科考调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了基础;注重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交流,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取长补短,互相支持,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十年来,保护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最终实现了由一个以采伐为主要任务的经营林场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一重大转变。

四、赛罕乌拉的自然机遇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的共同问题。全球变暖是把双刃剑,从气候历史资料看,变暖后的气候对于赛罕乌拉地区是有利的,能够给本地区带来比现在更加温润的气候,可以促进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和更加丰厚的植被资源。

结合气候变动要使本地区生态向更好发展,前提是现今稳定生态。赛罕乌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好转,正稳步向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只有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度过目前多变的气候波动期。

五、赛罕乌拉的建设管理

为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1、依法保护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2001年由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旗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到“一区一法”,使保护区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林木、偷捕乱猎野生动物及乱采乱挖沙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每年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余起,保护成效显著,没有发生大的破坏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2、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多项保护措施,重点强化防火、禁牧、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区始终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工作方针,全面落实防火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支107人的半专业化快速扑火队,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100公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火路20公里,维修、扩建了望塔两座120m²。加大防火宣传,设置永久性宣传碑(牌)24个,每年刷新防火标语,印发防火宣传单和防火宣传挂历等,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防火期前及时检修防火车辆、维修保养扑火工具,确保发生火警火灾时能够及时出动。完善防火通讯设施设备,移动、固定电话与对讲机等多种通讯方式互补运用,通讯网覆盖整个保护区,信息通讯畅通方便。近十年没有发生火警火灾。

切实抓好禁牧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禁牧,专门成立了生态监管大队,配备了专用禁牧车辆1台,与管护站协调配合,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以打击查处为辅,严查严管,禁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禁牧面积达到120万亩。

落实保护责任制。保护区与22个管护站(卡)和122名管护人员分别签订防火和管护责任状,明确了责任目标,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如:巡护制度、查岗制度、入山登记制度、清山验山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等,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防火应急预案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在野生动物活动区设置饮水池,补加饲草、舔盐,悬挂人工鸟巢等,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

保护区在建设管理同时,还积极创建生态文明。

保护区自2003年开始,利用在科学考察过程中采集制作的2500种2万余号(次)的动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均采集自然死亡个体制作),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建立了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成为自治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右旗青少年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进行布展,展览档次、水平均有很大提高。

保护区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宣教活动。2004年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拥抱大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与赤峰市《红山晚报》联合开展了赛罕乌拉杯“好山好水、魅力赤峰”有奖征文活动;与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合作开展了“好山好水,锦绣巴林”书法摄影大赛;2007年,与越野e族网站联合举办了“感受圣山,体验保护区”摄影之旅活动,来自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河北等六省、市、自治区的越野e族车队参加了活动;2010年成立了赛罕乌拉摄影基地,有多批摄影爱好者到保护区进行摄影采风;保护区还出资支持“全国蒙文书法篆刻大奖赛”和“巴林右旗人防书画展”在自然博物馆举办,均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5年,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评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中心保护协会授予全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2009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成立“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积极协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区社区发展中;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托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为研究站成立了“赛罕乌拉自然与生态保护协会”,形成一个正式的组织开展保护行动,不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一起创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保护区相关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培训一线管护人员1200人次、技术与管理人员200人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关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加拿大、西班牙及国内20多个保护区学习考察交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做到知识与技术共享。保护区还将生态建设融入到本地区社区建设中,积极协调社区关系,注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

六、赛罕乌拉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届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保护区将一如既往的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坚信: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这颗璀璨明珠,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保护区各项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里必须成为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持续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学科、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建设生态文明,铸就美丽家园

思文霞 201301102020 13级心理班 建设生态文明,铸就美丽家园------专题三读后感唐纳德说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县社保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当我国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第一次......

建设生态家园

建设生态家园共享品质生活 ——柳翠井巷社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柳翠井巷居委会成立于1949年秋天,居委会于2001年1月10日与扇子巷和打铜巷两个居委会共同合并......

建设生态家园

那些年,我们一起长大突然想起高中时,操场旁的那几株合欢树和那株老银杏,齐伐的步子经过那儿时,微风乍起,梦里花落。有人说,美好的时光从来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辜负的。辜负或许......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双峰八中初中部74班 朱璐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但近几年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惨遭威胁,保护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当我走在大街......

下载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