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_生态道德的基本内容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3:46: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态道德的基本内容”。

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

林有刚

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严重枯竭等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发展,必须触及人的精神层面,培育人的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态道德培养的主要驻地。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上,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作为人们思想观念应当反映现实的关系之一,指出“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生态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面临自身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重视其生态价值,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育人的生态道德。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须经过一个“知情信意行”逐步递进的过程,所以生态道德的培养需要从普及作为“知”和“情”生态意识;培养作为“信”和“意”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以及践行作为“行”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一、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一直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

着指导地位。强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只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规范,道德义务只是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往往从一己之利益出发,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

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功能局限,拓展其功能领域,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而生态道德的形成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培养保护自然的“知”和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情”开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要破除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陈腐思想观念,明确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与自然和睦共处,与其他物

种和谐共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中国传统“天人和一”的生态价值观,要使人认识到只有“天人”一体,构成完整的系统,二者才能共生共荣,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达到自然生态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

二、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培养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知”与“情”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将其深化、发展,让其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和意志,帮助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即思想品德形成环节中的“信”和“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教学,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在这种宣传教育和知识教学中,“人——自然”道德教育则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种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学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使生态责任感深入人心并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操。

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人口暴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优势培养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在于帮助人们使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统一起来、道德责任和生态主任统一起

来。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价值,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苏联生态学家佩德里茨金指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意识提升为生态责任感,培养人们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以人类生存为出发点,抛开局部利益,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所谓的“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个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应遵守的生态规律及由此制定的生态规范的总和,更是指个人根据自然承受能力,以最优方式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自觉性。”可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不仅要培养生态意识,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更要促使人们把上述“知情信意”外化为“行”,即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目的的。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人的实践又有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之别,人们往往在利用某个层次的自然规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时,却由于没有认识或忽视了相关层次自然规律的作用,而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争取一时的农业增产,乱砍滥伐,引起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 针对人类这种短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述三个方面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共同构成生态道德的培养体系。其中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是基础;培养生态道德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是进一步的深化,是培养生态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后面“行”的动力和杠杆;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最终结果和最终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构成生态道德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1)理念文化体系设计:使命定位、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等(2)行为文化体系设计:领导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规范、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构建生态教研

构建生态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网络的新疆基础教育“234”行动计划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 诸学鸿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是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而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

构建生态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逐步逼近新课改本质【摘要】随着生态学理念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和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本文围绕......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林业体系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构建现代林业体系黄志文 邓杰林业生态建设是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加快......

下载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生态道德的构建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