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自然保护事业考察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
南非自然保护事业考察报告
国家林业局赴南非考察团成员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谢红芳
2007年11月8日至23日,由国家林业局世行中心主任王成祖同志为团长,有世行中心、四川省林业厅、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以及白水江、白马雪山、唐家河、小寨子沟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一行九人组成的考察团,对南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进行了考察。
考察团9日下午抵达南非,10日至18日先后考察了南非西开普省tsikamma国家公园、knysna国家湖泊公园、野生动植物国家公园、好望角国家公园以及开普敦植物园,并会见了knysna市市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19日至21日参观考察了南非国内最大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听取了克鲁格国家公园执行主席、社区主管、科研主管等官员及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
16天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活动收获颇丰,也对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非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当地非洲人把南非称为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处,扼两大洋交通要道,具有重要战略位置。面积1221037平方公里,人口4480万。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贫富极为悬殊,种族间收入差距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业和矿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农业较发达,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旅游业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和就业部门,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有700多家大饭店,2800多家小宾馆、旅馆及1000多家饭馆。旅游点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两大最主要的增长点。
中国与南非1998年1月1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到目前,中南友好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行9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踏上南非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的。到南非的第一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境象,南非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确实令人感慨不己,他们在对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有很多地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南非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南非共和国有24个国家公园,其中不仅有野生动物保护类型、湿地保护类型,还有海洋保护类型、森林生态保护等类型。其根据国家保护法采用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标准。国家公园的土地均为国有,国家公园隶属于国家旅游环境部管理——旅游环境部下设
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的官员由旅游环境部直接任命,机构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把旅游与环境合为一个部,颇具南非特色,很值得体味其中的奥妙。
国家公园的任务有三:第一是资源保护;第二是开展旅游;第三是发展社区。其中主业是资源保护。在24个国家公园中,目前有五个旅游收入盈利。国家公园的经费有三个渠道:一是国家预算安排;二是旅游收益;三是国际组织赠款。去年到南非的游客达1000万之多,其中90%是冲着野生动物和未受破坏的自然环境来的,客源主要是欧洲人。其24个国家公园都是对外开放的。
南非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迅猛发展是其旅游业兴旺的基石,但它并不是自然保护的唯一目的。南非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是因为这里的自然资源是其40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从干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海岸森林,从壮丽的山脉到粗犷的灌木丛林无处不体现着其生态状况的独特性和物种的丰富性、多样性——全世界80%的植物、30%的爬行动物、15% 的哺乳动物和6%的鸟类在南非均有分布。南非国家公园是保护这个庞大的保护区体系的主体。这些国家公园也代表着该国的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
一国的自然保护方式及其成效是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在南非580多个禁猎保护区(私有),国家公园(国有)和荒野地区的总面积达72700平方公里,这些地区正在受到国家的正规保护。这面积约占南非国土面积的5.8%。然而即使是这样,它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0%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
南非和中国有着相同和相近的历史背景,同属发展中国家,南非自然保护的决心及其成果对我们的鼓舞和启迪是很大的。
在南非众多的国家公园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这也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国家公园,被称为世界上拥有禽兽和动物品种最多的“储存室”。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在Sabie和鳄鱼河之间的土地都只是一片非洲大草原,建立人类永久居住地的偿试都失败了。因为既便此地不危险,蚊子和苍蝇的袭扰也使生活变得难以忍受。而石器时代的山族(Sam)是唯一能适应这难以驯服的环境的非洲人。凭着他们的游牧、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这里的第一批居民,他们的生存技巧确实值得人类玩味(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
几个世纪以后,这里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克鲁格也变成了官方的狩猎场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 1898年。1898年3月28日,总督保尔·克鲁格(Pail kruger)决定为当地逐渐减少的动物创建一个避难所。这片区域就被划出作为非洲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1903年被命名为Sabie野生动物保护区;1926年扩建至波么河岸,现作为一个国家公园,其面积已达200万公顷,仅视其历史及面积、规模,在世界上也堪称凤毛麟角。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第一个当地和国际野生动物公园,拥有包括所有的“五大野生动物(Bigfive)”在内的147个物种,超过25万只哺乳动物;300头黑犀牛、2500头白犀牛、8000只大象、900只豹子、1500头非洲水牛和2000只狮子;还有507种树木,49种鱼类,34种两栖动物,114种爬行动物。
通过110年的保护区建设,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的基础设施经由国家投资而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公园内柏油路长达2000KM,这还没有把土路网络算进去;近1000KM的保护区边界,已全面建立起了铁网围栏;保护区内部的具有世界水平和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认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成功之关键,还在于其通过百余年的管理、建设、探索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一是管理体制顺。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职能已相当于国内的地方一级政府,无多头管理的干扰;二是管理机制好,机构运转有保障。管理计划执行规范到位,旅游收入可观且全部留用保护事业,社区共管到位,与两省、七市和百余个部落能和谐相处。三是行政区划独特。保护区内的居民已全部外迁,其“社区”的概念是指与保护区(国家公园)接壤的保护区以外的20公里范围内有人居住的地区,这省了许多我们常讲的“林中有村,村中有林”的复杂因素;四是管理水平高。克鲁格建立了动态的监测体系,对物种的动态变化能在两个月一次的数字更新中清晰感知,动态保护有科学依据、科研实力雄厚;五是国际地位高。克鲁格已是南非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知名度越高、国际援助也便越多,现与世界多个著名科研院所签订的合作项目达190多项,实际上,它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多方吸取管理经验,又是克鲁格成功的一大亮点。
三、几点思考
南非在非洲最南端,中国在亚洲东部,两国相隔迢迢万里,是人类最神圣的、共同的事业——自然保护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地理上的距离已不成为一个问题。南非与中国两国的国情、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文明的成果值得借鉴。照搬照抄是死路、闭门造车同样是死路,只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白马雪山的具体情况,把南非自然保护100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运用过来,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通过对南非自然保护事业16天的考察、参观、学习、培训,自己对白马雪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或者说是感受、意见和建议,试述如下,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议“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工作职责,并建立国家“社区共管”基金。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以面积为基数来统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等贫困地区,保护区周边社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贫困的特点,社区发展和保护区资源管理问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周边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的原始的利用方式,又成为导致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的根本因素,社区问题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建立伊始(1983年),死守严管的管理方式加剧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和对立。自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实施以来,保护区管理人员走进农户家,寻找双方共同的兴趣,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建立社区共管保护基金的格化箐、茨独顶两个自然村,2004年实施社区共管活动以来,2004—2006年已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以上。在社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村民的参与,社区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项目活动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增加了村民对项目活动的拥有感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了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改善了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社区共管开辟了自然保护和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鉴于社区共
管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借鉴南非等国家将社区共管纳入国家公园职责之一的经验,将“社区共管”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之一;二是中央财政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基金”,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社区管理计划”每五年一周期向国家申报社区共管活动资助、组织好活动的实施,努力实现好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建议理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健全规范、有效、科学的投入保障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区所保护对象均为全球稀有、国内仅有,或说在全球和国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派出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专门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议由国务院设置,委托该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同级人民政府设置。国家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家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经费预算。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方自然保护区年度经费预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应当纳入中央人民政府基础建设投资和财政预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
(三)建议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项目列为省政府或国家扶持计划。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横断山脉腹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也是我国特有世界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最主要的栖息地。保护区281640公顷的面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仅形成区内植被类型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动植物区系南北渗透、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多的特点,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划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不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百余条汇集“两江”的原始溪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46000公顷的原始湿地,而且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以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独特,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信仰、多种风俗习惯并存和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高度濒危物种之
一、国家一级保护、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全球现仅存1700余只了,其中70%栖息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对人类秋毫无犯,加之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加上它那最为“时尚”的美丽红唇,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然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云南藏区,保护区内及其周边生存有7.3万农民,他们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划建与管理,社区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目前,保护区已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在省内、国内和国际上已有一定知名度,为此,以保护区示范为契机,“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构建为平台,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管理的必然选择。我们决心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有选择地借鉴南非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出具体方案——建议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滇金丝猴国际研究基地”,项目列入省政府或国家扶持计划,做出真正的示范,力求多出成果,为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南非充填国际充填会议汇报材料提纲2011年3月19日至4月2日,根据中国厂商矿山研究院的统一安排,我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胡继华、采矿场刘乾勇出席了哎南非召开的2011年第十二......
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关于南非民间组织的情况,过去我们基本不了解。这次,根据专家的推荐,受南非社会发展部的邀请,我们一行11人于2005年底考察了南非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尽管......
关于赴南非、肯尼亚、阿联酋开展经贸洽谈活动的考察报告2011年7月13日公司xxx先生、财务部长xxx女士随同商务部出访南非、肯尼亚、阿联酋参加“南非国际贸易博览会”及分别......
赴南非高等教育考察报告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赴南非考察组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1、南非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控制南非高等教育质量享誉非洲大陆,来自非洲大陆的生源是......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胡鼎昌〔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关 键 词〕煤矿 安全生产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