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胎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胎教一览表”。
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报告—母慈子孝之四、五、六 2010-06-04 23:38 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报告—母慈子孝之四
二、家庭教育的起点——胎教
胎教非常重要。做母亲的要培养健康的树苗,日后才能谈到为祖国输送人才。母亲:
教育得从源头说起。茂森的教育,首先得力於胎教。
这要感谢我的母亲给我的的言传身教。茂森是生于1973年,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书籍很少,几乎没有。幸运的是,我的父亲、母亲都和教育有缘。我的父亲在大学教书,我的母亲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没有外出工作,而是在家里专心相夫教子。
由于当时是处在文化大革命的严峻历史时期,许多传统文化都被当作“四旧”破除了。“胎教”这一词,我是第一次从我母亲那里听到的。母亲告诉我,树种要选优秀的树种育苗,育儿要从作胎开始。
母亲她告诉我,因为人在天地之间,必然要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因此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特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在这八大节气的前一天,夫妻不宜同房作胎,因为节令前一天,是季节变化交替的时刻,很动荡,防作胎不稳;另外在雷电交加的日子亦不宜,怕以后生出来的孩子性格暴躁等。
母亲告诉我,在怀孕期间,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摄身、摄心,眼睛要看美好的东西,耳朵要听庄严的声音,口不说轻浮的话,行动稳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到生产时要忍耐,疼痛时不要叫喊,叫喊损伤元气,会增加胎儿的恐惧,要集中心力,忍住痛苦把孩子生出来。母亲亲切的教导,我不仅记住了,而且做到了。在整个怀孕期间,我们夫妻分开,我住在母亲家中,生活是清净而庄严的。十月怀胎,是妇女忍辱负重的日子,应该有一种庄严感。夫妻之间虽然互相关心,但没有男女之间缠绵之语。
我当时白天还有工作,下班回来以后也很少听广播,很少看什么闲书杂报(当时还没有电视)。我每天心态很宁静,每天从早到晚所看到最多的是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气质。
我的母亲是位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典型中国妇女,是在生活中完全做到了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女性,也是至今为止,我心目中最佳贤妻良母的形象。
母亲每天早晨五点前就起床,操持家务,耐心地做一日三餐。她性格柔和,作风稳重,待人宽厚,乐善好施。
我的父亲是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崇尚淡泊,不攀缘权贵,在大学里教书,勤勤恳恳的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曾经发给他荣誉证书。母亲对父亲是非常尊重,在他们六十年的夫妻生活中都如此。我常常看到我的母亲给父亲倒茶、端洗脚水。父亲喜欢吃什么饭菜,母亲就做什么。母亲也很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作品,特别喜欢读孩子们给她写的信,给她的诗词、贺卡等等。母亲是父亲的贤内助,父母是白头偕老的典范,他们做出了一个好样子给我们儿女看。
我童年时代,父亲教我学习《古文观止》,还经常给我讲很多历史故事。我记得我父亲给我讲的故事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讲孝悌的这些故事,比如像“缇萦救父”、“木兰代父从军”、“孔融四岁让梨”;第二个方面就给我讲一些关於教育的故事,比如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第三个方面就给我讲一些刻苦读书和艰苦奋斗的故事,比如像“范仲淹划粥苦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等;第四个方面就给我讲一些忠臣报国的故事,比如像“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第五个方面给我讲一些文学家的故事和轶事,比如像“李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赤壁怀古”等故事。父亲不仅讲述,而且还有评论。这些忠臣孝子,刻苦读书和智慧行事的典范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中,以后我在生活中都学会运用。在“*”期间,没有书读的情况下,这些历史的典范仍是我心中的精神支柱。后来我又把这种精神和这些故事传给了儿子。茂森所受的教育是有家庭的传承的。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在父母的教育下,有两名是内科主任医生、一名是高级工程师、一名是记者和主编,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茂森的童年时代受外公、外婆以及舅父、姨妈的影响都很深,他是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氛围里出生和长大的。回忆当年,在怀孕期间,我也没有特别的营养,当时的历史条件,物质生活清贫,一切凭票限量供应。布票,我记得是规定每人每年七市尺(2.3米,只够做一件衣服)。还有肉票、糖票等等。所以我怀孕期间素食多,当时国情是这样的。
由於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我怀孕时寡欲清净的生活,给茂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胎教基础。国情造成的环境,值得感恩。茂森在以后读书过程中,特别是出国留学后,远离父母,还能保持俭朴清净的生活,远离一切娱乐场所,特别是我要求他在整个读书期间,不谈恋爱,不结婚,茂森完全做到了。而且他还能够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奖学金,每月寄回中国,孝敬父母。我深深体会到,他能做到这些,是完全得力于清净的胎教。
“*”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多起来了,这时候我才看到,中国古代圣贤的君王——周王文,他的母亲太任的胎教方法。人们评论太任说:“有胎教,致使文王有圣德。”太任在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说傲言”。原来母亲教给我的,正是中国传统的胎教。
我有个朋友,她告诉我说,她的弟媳,在怀孕期间,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吃完晚饭,什么活也不干,就坐着不动看电视,听流行歌曲,都是你情我爱之类的节目。后来她生了个女孩,这个女孩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居然会主动给男同学写纸条说:“我爱你”。这件事情发生后,女孩的母亲非常惊讶和生气,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呢?谁也没有教她啊!”我的朋友就对她的弟媳说:“你要反省一下你的胎教,那时你天天看电视听流行歌曲,你女儿在肚子里就学会了这些。”
我还听到很多朋友告诉我,在怀孕期间,父母都读诵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地藏经》和《十善业道经》等,孩子出生以后,在襁褓之中就比较容易护理,儿童时代孩子会表现得善良文明、性格温和,很容易受教。
是的,胎教非常重要。做母亲的要培养健康的树苗,日后才能谈到为祖国输送人才。
我们民族的命运,掌握在千千万万个母亲的手中!我们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千千万万个孩子身上!
母亲的责任有多麽重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重胎教!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报告—母慈子孝之五
三、家庭教育的基础—孝为德之本 世之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母亲:
我曾经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事迹。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赋,在中学时代就被他父亲发现了。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是教书人,但是杨父并没有在数学、物理方面强化儿子的知识,而是在儿子读初中时请了一位出色的国学老师到家中教儿子学习儒家的经典——《孟子》。杨振宁先生能从头到尾背诵《孟子》,他听老师讲解《孟子》,体悟《孟子》。杨振宁先生曾总结说,他一生的事业得力于《孟子》给他的思想启发。
茂森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得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经典有关孝道的教育。特别是儒家的《孝经》、佛家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和《吕祖劝孝文》。
在茂森五岁的时候,我在家中的门板上第一次用粉笔教他唐诗《游子吟》。儿子: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
这首短短的小诗,写出了母爱在生活中的微细处,也表达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是茂森的第一次家庭文化课。当时茂森才5岁多,他天资并不聪明,而且很顽皮、很淘气。这首小诗,他足足学了一个月才会背诵,而他由广州话改说普通话也非常费劲,开始说得很糟糕,但我还是很有耐心教他。克服了初期的困难之后,我们的学习速度就加快了。我们母子共同学习儒、释、道中关于孝道的经典,有时我讲述,儿子听;有时儿子读诵给我听。我们共同进入学习境界,进入孝的氛围,母子都非常快乐。
《孝经》上说的:“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些教诲茂森牢牢地记住了。
1984年春节,茂森11岁的时候,在我们家族传统的春节聚会上,兄弟姐妹都带自己的孩子来到父母这里,给老人磕头拜年,献上礼物红包,而且各家的孩子都要献辞。茂森当时的发言题目是《怎样孝敬父母》: 儿子:
怎样孝敬父母
《孝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孝敬,要让他们丰衣足食,按时给他们一些零用钱,经常给他们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尤其当父母患病时,子女应尽全力照顾好老人,也为自己的子女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孝敬,我们要关心老人,要尊敬他们,有事同他们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精神上感到愉快。母亲:
这是茂森11岁时,在我们家族春节年会上的发言主要内容。在我们家庭的文化箱中,保留着这些资料。
事隔十年,在1994年,茂森21岁时,他正在中山大学读书。在我那年生日的时候,我收到有生以来第一个特大的贺卡,那个贺卡就好像现在的一个大画报的封面。同时也是第一次收到孩子给我的红包——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孝敬我人民币3000元。他在贺卡的封面上写:“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小牛茂森”,他的贺词写得很长,我节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儿子:
亲爱的妈妈:
在我眼里,您是母亲,也是菩萨!
您对我无私无求的布施,给与我衣物、财帛、吃穿用具,使我的血肉之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您教我风度礼仪,人情练达,办事思惟,人生规划„„
您领我走入佛法的殿堂,教我认识三世因果的道理,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您赐给我智慧和力量,使我拥有应付命运风浪的勇气和能力,立志远渡重洋,求学深造。
啊,亲爱的妈妈,您是位育我、教我的母亲,您是位度我、觉我的菩萨!
您的恩赐,不仅使我一生受福,还使我百生千生受福。
这样似海的恩情啊,千生难以图报!
您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我发愿为您做护法人!
我要在世间取得大成就,以此来供养我最敬爱的菩萨妈妈。
儿 茂森 叩呈
一九九四年元月二日 母亲:
茂森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美国著名企业在广州的分公司,就是宝洁公司(P&G公司)打工,所以才能为我的生日献上红包。当时茂森带领的大学生自行车广告队,为宝洁公司在广州市内挨家挨户派送洗发护发的试用装。那年,茂森骑着自行车跑便了广州。
在那个年代,国家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如果不直接在国内服务,而是自费出国留学,那么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要向学校交付一万元人民币,作为补偿国家的教育培养费。茂森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就主动以自己的勤工俭学收入向学校交付了这笔费用。
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报告—母慈子孝之六 母亲:
什么是孝?善事父母是孝。再说得通俗一些: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通称。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着作,在“开宗明义第一章”中,孔子就明确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里孔子为我们揭示了,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儿子:
《孝经》并不长,仅1799字,可是它在儒家最重要的十三部基本典籍中(《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共称为十三经)地位最显赫。因为历代帝王都纷纷为《孝经》作注解,有魏文帝、晋文帝、晋孝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皇帝等。据《后汉书•本传》记载:“汉制,使天下诵《孝经》。”为什么历代帝王都对《孝经》这么重视呢?因为提倡孝道,能使人民心地淳厚,安居乐业,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孝经》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儒学以“仁”为核心,而“孝”为“仁”之根本。《孝经》概括了人一生的行为,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还总结道,“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一个人的身体、毛发、皮肤等等,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敢使它们受到毁伤,所以,自爱自重,就是孝的开始。把孝扩大,效忠国家,服务人民,如果能够进一步修身行道,建功立业,而实现圣人的主张,不但使自己扬名于后世,而且也为父母增光,这就是孝德的最终目标。
孝,开始於奉事双亲,中间经过奉事国君,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最后达到立德、立功、立言,建立千秋的功业。
“孝”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可以分为“小孝”、“大孝”和“至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所有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天下众生,使千秋万代获益无穷,是“至孝”。母亲:
孝,本源于亲子之爱,《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茂森17岁时还在中学读书,那年他父亲过生日,茂森填了一首词《念奴娇.子承父志》,献给自己敬爱的爸爸。(茂森的父亲是广州人,曾在北方工作过,也参过军。)下面与我们大家分享这首词: 儿子:
父亲大人:
今天是您生日的喜庆日子,儿感念您养育的恩情,特填词一首,并用以自勉、发愤立志,以报答您似海的恩情之一粟。
念奴娇.子承父志
辗转北南,冒风雨,为国重任勇担。
半生辛苦,鬓已苍,熬尽人世艰难。
少小凄凉,年长从战,踏遍沪粤甘。
保家建国,安图名利饱暖?
曾忆窗前月下,谆谆育爱子,哪计冬伏?
逝者飞逝,转瞬间,健儿已代小犊。
子承父志,岂惧寒窗苦,愿仿鸿鹄。
恩深难报,惟献鲜英一束。
儿 茂森 敬上
1990年12月23日 母亲:
孝,在人生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中说,“今日是元旦,为人间第一日,吾当说人间第一事。何谓第一事?孝者,百行之原,精而极之,可以参赞化育,故谓之第一事„„”
【注:参赞化育,语出《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赞化育”用在这里,是说明,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是爱心的原点。至诚到了精极之处时,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与天地匹配,并立而为三(三,指的是天、地、人)。】
历史上的舜王,就是一位把孝做到至诚,是“精而极之,可以参赞化育”的典范。据二十四孝的故事记载,舜用真诚至纯的孝心,感动了后母不再迫害他,感动了大象为他耕田,感动了小鸟为他播种,感动了尧王把两个公主嫁给他,后来还把王位传给了他。舜王的确是至孝、纯孝,连父母迫害他,他都不生怨恨,反而检点自己,更殷勤地孝敬父母,关照同父异母的弟妹,感动了天下的人民都向他学习。舜王,是因为孝,而获得家庭幸福,而尊贵至帝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百姓的爱戴。
孝德,是第一重要之事,在生活中如何落实呢? 茂森在美国留学的期间,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他每月按时给父母寄3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400元以上);其中寄给我200美元,寄给他父亲100美元。因为他父亲早年与我分手,那时,我们都还没有学习佛法,他另成立了家庭,而我是和儿子在一起生活。这笔钱,在当时来说,对一个家庭是一份很好的收入了。而当时他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这里摘录一段1996年1月7日,他在留学期间给我的来信: 儿子:
1996年1月7日钟茂森给母亲的信
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母亲:
这里所说的“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我们也可以理解: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是《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中所说的“人间第一事”。儿子:
当年,母亲给我的回信,这样说: 母亲: 寒冷能使人如此的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中国六祖惠能大师说,人的本性(佛性)里面什么都具足,具足智慧、具足福德,只是人们长久以来迷失了,被贪、瞋、痴的尘土封盖了,使其不能显露。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开启人性的宝藏呢?——用“孝”。这是第一把钥匙。孝养父母,扩而大之,孝养一切众生。茂森,你先做一个榜样,给青年们看看。
母亲 后来我到美国参加儿子的博士毕业典礼,从同学们的口中才知道,茂森在生活中是处处节省,从各方面节约开支,那段时间,他主动停止了冬天的暖气,坚持素食,每月从学校的奖学金中省下钱来寄回中国,孝养父母。儿子:
记得我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还真有点艰苦,冬天为了省钱都不肯去买棉被,只盖着家里带来的毛毯过冬。实在冷的时候,都不愿开暖气,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盖上,甚至连书本都压上。很多时候我们去买菜,买的都是胡萝卜加卷心菜。另外我到美国的时候没有炊具,有一位同学他读书毕业了,剩下一个高压锅,准备扔掉的,我一看还能用,於是我就把它捡回来用。那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锅盖上面的垫都没有了,我就拿这个锅来炒菜、煮饭、煮汤,都用它,用了四年。我感到,年轻人身上少一点的饱暖和安乐,心里就多一分的报恩和进取。孟子说“生於忧患,死於安乐”,确实如此。
钟茂森博士.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5)(2010-06-14 20:41:38)转载▼标签:生死轮回科学证明生命不仅仅如此樊馨蔓杂谈 分类: 外缘分享接上文---下面一个疗程医生又给凯瑟琳做催眠,结果......
钟茂森博士.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6)(2010-06-15 21:51:49)转载▼标签:生死轮回科学证明生命不仅仅如此樊馨蔓杂谈 分类: 外缘分享接上文---尊敬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前两天我......
钟茂森博士.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1)(2010-06-09 23:19:59)转载▼ 标签:生死轮回 科学证明 生命不仅仅如此 樊馨蔓 杂谈 分类: 外缘分享有博友建议小舟将“钟茂森博士:生死轮回的科......
钟茂森博士.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9)(2010-06-18 21:27:18)转载▼ 标签:生死轮回 科学证明 生命不仅仅如此 樊馨蔓 杂谈 分类: 外缘分享接上文---现在你看很多人不懂得爱惜动物,不......
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一集) 2007/12/14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二厅档名:52-242-01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尊敬的总务,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菩萨、老师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