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经新关系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农村经济建设”。
构建农经新关系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近年来,为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培育新的市场带动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南江县出现了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站、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五专一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特别是2004年来,南江探索出的“支部+信合+协会”的运行模式,在推进南江“三个转变”的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紧密结合,支部、信合和协会三方定位更明确,思路更开阔,工作更有力,凝聚了人心,汇集了人气,培育了人才,加快了“三个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创新经营组织,形势所迫,改革所需
由于“五专一龙头”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发展壮大和创新的过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一家一户的小商品生产经营者变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经济利益联合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由于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影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不”上。一是规模不大。较为规范的协会不多,会员较少;发展的基地虽多,但多数面积不大;专业市场面积小,标准低;龙头企业产品产量少,“一个背兜装不完,一辆车子装不满。”二是带动力不强。许多“五专”组织和龙头企业,启动阶段自身能力弱,缺乏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少数经济组织领办人和企业法人在经营中,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农民利益,导致专业组织凝聚力不强,发展壮大举步维艰。三是利益联结不紧。以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入会自愿、会员自治、会务自主、协会自立”的“四自”原则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自办、自营、自管、自受益”的内在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内部组织松散,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合作组织与会员、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四是投入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少可作抵押的固定资产,金融投入的渠道狭窄,扶持支撑的力度不够,发展能力脆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破解“三农”难题?南江县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学忠书记关于“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的指示上来,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农业投入的有效载体,千方百计寻求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的途径,千方百计寻求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支部+信合+协会”顺应发展形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新的着力点,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一)“支部+信合+协会”,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南江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农业大县,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一家一户生产的盲目性确定了农民参与生产竞争的能力弱。如何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生产竞争主体?如何在产业链的延伸中,逐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模化和服务人性化的大格局?“支部+信合+协会”这种工作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有生产方式的弊病,有效地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抓发展奔小康的实践中所面临的这一矛盾和
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二)“支部+信合+协会”,破除农业投入“瓶颈”制约的有效载体。投入不足,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推动力,“支部+信合+协会”正好实现了支部与信合、支部与协会、信合与农户、协会与农户和支部与农户的相互结合,既确保了农村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又确保了信合资金的有效投入和良性运转;使支部与信合同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构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效发挥自身资金优势的良好平台,符合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顺应农民群众挑致富领头人、盼资金投入、调产业结构和闯市场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三)“支部+信合+协会”,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的客观需要。采取什么形式,把党组织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落到实处,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重大课题。推行“支部+信合+协会”就是让支部由直接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转变为通过组织领导协会,工作方式从沟通和理顺协会与信合的关系入手,依靠协会的纽带作用和信合的支撑,由直接决策转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转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转变为创造条件和环境,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从而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二、坚持求实创新,多方合力,共促“转变”
“支部+信合+协会”的工作模式,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信合的经济优势与专业协会的信息技术优势有机结合,三方合力,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实现了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对接,提供了信合对农民给予有效支持的广大空间和全新的舞台,找到了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一)“支部+信合+协会”,以支部为核心,建立了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组织体系。全新的农村工作模式不仅使农民面对大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关路乡的柏垭村、关田乡的东坝村、上两镇的庙垭村等地的黄羊养殖协会、石滩乡王光山村的银花协会、流坝乡金台村的食用菌协会、黑潭乡南鹰村的茶叶专业协会等,支部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协会发展了经济,农民真正感受到来自党组织实实在在的关怀,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二)“支部+信合+协会”,以信合为支撑,建立了三者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支部+信合+协会”工作模式的推行,实现了支部组织领导、信合资金支持与专业协会信息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关田乡东坝村在“协会+基地”和“公司+农户”的基础上,以“冉家坝南江黄羊选育场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建立了“南江县东坝村方家坝黄羊养殖示范小区”,组建了黄羊养殖协会,采取“支部+信合+协会”的运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支部领导、信合支持、协会组织、能人带动,干部下村送政策,技术服务到圈舍,皇天不欺公道,厚土不负良民。2004年,采取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南江黄羊4000只,年底出栏10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人均单项收入可达300元以上。
(三)“支部+信合+协会”,以协会为纽带,开辟了促进农村发展和稳定的新天地。“支部+信合+协会”三位一体的推行,支部有了“智囊团”。过去,关路乡柏垭村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有意见。2004年3月底支部牵头成立了“柏垭村黄羊养殖协会”,养殖大户吴德华等人成为村党支部的智囊团成员,弥补了党支部成员在信息、技术
等方面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目前,全县共建立“支部+信合+协会”模式的黄羊养殖、茶叶、食用菌等各类专业协会145个,协会会员达到6500余人,带动了
7.5万户农户积极从事种殖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贩运业。关路信用分社探索出了一条充分发挥支农、助农作用的新路子。通过和专业协会联合,今年来支持柏垭村黄羊养殖协会发展南江黄羊专项贷款45万元,发放给关田东坝村黄羊养殖协会会员贷款38万元。信合的鼎力支持使广大农户发展南江黄羊的热情空前高涨,关路柏垭村南江黄羊总量突破2000只,据统计,南江信合2004年1-11月累计发放农村贷款23740万元,净投放6669万元,其中专业协会会员贷款2489万元,覆盖面达145个村,565个社。“支部+信合+协会”的推行,使科技兴村不再是一句空话。政治民主延伸到经济领域,把农民的注意力引向发展生产,引向致富奔小康,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支部+信合+协会”,农民长期得实惠,促进了农村大发展。“支部+信合+协会”这种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民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的信心和能力,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流坝乡金塔村食用菌专业协会会员家庭比其他家庭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元以上。关田乡东坝村黄羊养殖协会会员家庭比全乡人均纯收入高出近200元。关路乡柏垭村黄羊养殖协会采取了“六统一、一保护”的发展机制,即统一协调养羊贷款、统一配置草场资源、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把握配种标准、统一组织疫病防治、统一组织对外销售,推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羊积极性。最终体现在让农民得实惠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健康发展
推行“支部+信合+协会”,是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促进了“三个转变”。红光乡黑池村支部引进外来业主黎茂,以每亩300-400元的价格租赁150户农户土地1200亩,建成千亩生态农业红提园。信合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农户也可以投资或以土地入股经营,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正式投产后,每亩可年创产值5000元,实现了土地增值、农户挣钱、会员增收、业主增效、信合增利、支部增加凝聚力的“六赢”,促进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由于农户既可以就地转为民工,又可以学到很多农村实用技术,为协会和当地造就一批专业人才,促进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二是带动了结构调整。黄梁村、王光山村、活水村等地依托“支部+信合+协会”、“支部+信合+协会+基地”或“支部+信合+协会+专家”等多种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金银花,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银花示范基地,提高了生产效益。新民乡、关田乡等地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优势,狠抓南江黄羊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支部的领导,强化了组织保障;有信合的支持,强化了资金保障;有协会的组织,强化了信息保障、技术保障、价格保障。黑潭乡南鹰村茶叶生产协会走“改工艺,精加工,闯市场”之路,形成了“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格局,推动茶叶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益方向发展,茶叶基地亩增纯收入2000元左右,茶农户均纯收入比其他农户高出1000元。
“支部+信合+协会”在南江的生动实践证明,要使这种工作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实施好“1234”工程。
(一)一种好形式,因地制宜是前提。“支部+信合+协会”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村党支部可以牵头建协会,通过兴办协会,管理协会,让村干部与协会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部分村干部可以通过会员选举成为协会领导;也可以在已经建立协会的地方,通过村干部兼任协会负责人,或通过村干部担任协会顾问或名誉理事长,或吸纳协会党员负责人参加支部工作,达到优势整合,使党支部和协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支部在协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成员在协会中发挥核心作用。不能片面理解“规范化”,一味追求“模式化”,势必影响支部形象,损害会员的利益。
(二)两个积极性,积极引导是关键。成功推行“支部+信合+协会”的模式,支部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好引导工作,调动信合和协会的积极性。既要通过组织的引导和发动,使协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又要加强对信合的联系和沟通,充分调动信合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投放支农贷款,扶持地方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三方有机结合,市场导向是根本。“支部+信合+协会”是调整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目前,南江县不少村支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时建立金银花、茶叶、食用菌、养殖等专业协会,使协会发展与结构调整互相促进,实现农村专业协会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信用社介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支部、协会有机联合,在把握市场、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好四种关系,互利共赢是目标。村支部、信用社和协会服务“三农”的目标一致。支部必须为协会的发展起到服务、协调、支持和保护的作用,利用协会引导和带领群众调结构、发展生产;协会必须在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向会员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信用社必须自觉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支持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使支部的堡垒作用得到加强,协会的资金周转得到保障;农民必须主动接受支部的领导,认定了的发展路子就要积极参与,争取信用社的扶持,使支部、信合、协会和农民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推进“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新华社信息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陈瑜)当前,我国步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张华建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顾益康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
龙源期刊网 http://.cn加快乡镇职能转变 推进乡镇健康发展作者:张晓红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的发展却滞后,而乡镇职能也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