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贺州农业产业化发展1017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贺州交通发展篇”。
/ 6
加快贺州农业产业化发展
主讲人:贺州市副市长刘国学
(2012年10月17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其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为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推动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贺州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区位条件。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大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和出海的重要通道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是湘、黔、桂旅游和货物出海的便捷通道。全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5.01%,总人口 2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2万。
(二)气候条件。贺州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49小时,年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温度38.9℃,极端最低温度-4℃,年平均降雨量1558毫米,无霜期达320多天,十分适宜发展农业尤其是亚热带经济作物。
(三)资源条件。贺州土地、水力、森林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生态环境优美。全市耕地面积252万亩,其中水田89.35万亩,旱地43.93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0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8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2%以上。水能蕴藏量80多万千瓦,目前已建成水电站212座,总装机容量61.8335万千瓦,占可开发水电容量的71.86%,每年发电量达9.92亿度,建成了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全市有林面积76.4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414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16%,列广西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广西4个林业大县(区)中占居其二。
(四)农水基础条件。贺州市境内河流及水利工程众多,西江两大重要支流贺江、桂江流经贺州,16条集雨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遍布全境,全市现有水利工程8893处,拥有251座水库工程(含金牛坪电站),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80座,小(2)型水库160座。建有大型灌区1处,万亩以上中型灌区21处,小型灌区59处。目前,我市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0座、大中型灌区24处、引水堰坝1845处、渠道总长度8894公里,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8万亩。
(五)交通条件。国道323线和207线贯穿全境,洛湛铁路、广贺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以及建设中的贵广高速铁路经过贺州,距桂林170公里,距广州260公里。随着 “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立体交通框架的逐步构建,将为我市农产品的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农民素质条件。目前我市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但有着悠久的种养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经验技术,大部分农民在优质稻、蔬菜、甘蔗、烟叶等作物种植和家禽、优质水产等养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推动贺州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农业服务机构。我市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完善。与广西农科院共建的广西农科院贺州分院即将挂牌成立。同时,全市各县(区、管理区)基本完整保留有乡镇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农业服务机构,有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在整个广西,我市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这些服务机构,也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变化
(一)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59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8.89亿元,增长5.1%,高于全区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区第9位。粮食实现连年增产,2011年达到69.95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是建市之初的2.05倍。2012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79亿元,增长5.3%,位列广西第8位,比上年同期前移5位。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8%,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63元,增长15.5%;2012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37元,增长17.6%,位列广西第11位。
(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了优质粮、蔬菜、马蹄、茶叶、红瓜子、脐橙、梅李和瘦肉型猪、优质肉牛、家禽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08.53万亩,同比增加2.04万亩,粮食总产量69.95万吨,八步区荣获2011年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县、市、区);蔬菜基地面积为92.7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20万亩,八步区贺街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广西蔬菜之乡”;脐橙基地面积达25万亩,富川县荣获“中国脐橙之乡”、“2011年度全区农业重点产业(水果)发展先进单位”称号;茶叶基地面积达15万亩,昭平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并成功举办了2012年广西(昭平)春茶节;马蹄基地面积10.2万亩,为广西最大的马蹄生产基地,全市年出口马蹄罐头2.5万吨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三,位居全国第一,平桂管理区鹅塘厦岛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马蹄村”;梅李基地面积20万亩,八步区被授予“中国李子之乡”;红瓜子基地面积达6.5万亩;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149.71万头,位居全区第二。我市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粤港澳绿色“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质粮、柑桔、烤烟、茶叶、马蹄、红瓜子、速丰林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以八步区、富川县为主的蔬菜产业区;以八步区、钟山县为主的优质粮产业区;以富川县为主的脐橙产业区;以平桂管理区为主的马蹄产业区;以昭平县为主的茶叶产业区;以八步区、平桂管理区和富川县为主的瘦肉型猪产业区;以八步区、昭平县、平桂管理区为主的速丰林产业区;以钟山县、富川县为主的鸭产业区;以平桂管理区、八步区、钟山县为主的肉鸡产业区;以昭平县为主的名优鱼产业区。
(五)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累计新建或改造村屯道路1258公里。累计建成沼气池17.41万座,入户率达61.08%,位居全区首位。开工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5座,主体工程完工31座;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1个,主体工程完工8个;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119处,解决了18.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六)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市培育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65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西著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农产品1个,广西名牌农产品6个,广西优质农产品10个。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于2010年在广西率先启动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先试先行,走出了一条促进我市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宽广新路子。目前,我市成为了广西唯一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地级市,实现了2010年提出的创建工作目标。目前,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50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41个;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98.3万亩;建成出口备案基地18个,面积12.84万亩。
三、贺州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挑战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全。由于我市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多数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等因素,致使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土地流转规模效益不显著,制约了我市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逐步减少,农业发展将逐步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
(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由于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洪涝、干旱、冰(霜)冻和病虫害等自然和生物灾害相互作用,叠加影响,灾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重。特别是生物灾害发生速度加快,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上升,远远超过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日益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保障的要求更加迫切。
(三)劳动力和人才缺乏。近年来,全市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在30万人以上,而且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趋势明显,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断下降。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创办人缺乏,农业技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四)农业投入资金不足。我市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较弱,对“三农”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农村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化程度不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2项,地厅级农业科技成果105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36项。但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单学科、单专业成果多,重大跨学科和影响全局的大成果少。
四、“十二五”时期贺州农业发展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贺州的农业发展主要围绕“八个字”,即“稳粮、增收、保质、扩量”。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稳粮”是基础,“增收”是核心,“保质”是保障,“扩量”是手段。
(一)稳粮
1.重要性: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生产的刚性需求。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发展和稳定。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总量将保持增长趋势,未来粮食供给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实现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
2.目标任务:做到“三确保”,即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6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38公斤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
3.主要措施:
(1)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关于促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继续加大“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大中型灌区末级渠道建设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促进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低于251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216万亩。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抓好农业气象、水文等服务。
(4)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良种良法。积极争取增加高产创建项目,扩大高产创建规模。推广超级稻和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集成推广“三免”、“三避”、“三诱”等先进实用栽培技术和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促进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
(5)切实做好科技指导服务。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机制,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
(6)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大力推进农业重大病虫和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能力。
(二)增收
1.重要性:农民增收历来是“三农”发展的核心。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符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目标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赶超全区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主要措施:
(1)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扎实推进“234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粮、水果、蔬菜、茶叶、马蹄等特色种植业,优质瘦肉型猪、优质肉牛、三黄鸡、南乡鸭、龟、鳖等特色水产畜牧养殖业,速丰林、油茶林等特色林业产业,林-药、林-菜、林-鸡、林-禽、林-花(花卉)等林下经济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带,以打造60万亩“万元片区”、建设100个“万元村屯”、培育1000名“示范农户”为抓手,加快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运输、建筑等实业,促进更多农民转移就业,全市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
(3)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扶持政策,逐步提高市财政“三农”补助标准,争取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4)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民增收链条。加快推进土地有效流转和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培育5家10亿元以上、10家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三)保质
1.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数不胜数,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食品安全成为最受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保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提升形象、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同时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外贸出口总量,促进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市于2010年在广西率先提出并启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显著成效。
2.目标任务:从2010年起,利用3年时间,建成种植业出口备案基地50个、面积20万亩,养殖业出口备案基地15个,全市农产品出口量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巩固和提高我市作为广西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地级市的创建成果;到2013年,力争建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
3.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的有效运行、补充完善和执法监督检查,形成工作长效机制,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持续完善、执行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撑。
(2)进一步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体系。根据新形势和发展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贺州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备案审查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给渠道,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
(3)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出口备案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实施主体,通过嘉宝食品公司、富兴农产品公司、杨氏果业公司、亿健茶业公司、将军峰茶业公司、志兴现代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牵头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同时加大出口备案基地建设,全面实现既定工作目标。
(4)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巩固和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我市拟与自治区农业厅合作,共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充分抓住厅市共建的良好机遇,努力争取自治区农业厅从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从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从项目及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加快贺州跻身全国农业标准化先进行列的建设步伐,实现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飞跃。
(四)扩量
1.重要性:科学、适度、有计划地扩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生产规模,是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把贺州如何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市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生产经营的程度依然不高,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挖。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有条不紊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禀赋特色化、特色产品产业化、优势产业品牌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上档次的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实现贺州农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2.扩量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234”农业产业化工程,即培育林业、畜牧水产2个百亿元产业,壮大水电、水果、蔬菜3个三十亿元产业,发展粮食、茶叶、马蹄、农业生态旅游4个十亿元产业。
(1)林业产业。重点打造24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30万亩油茶产业基地、18万亩松脂林基地等。到2015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10亿元。
(2)水产畜牧产业。重点打造年出栏2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6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年出栏8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年出栏2500万羽肉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000万羽肉鸭生产基地、年产2亿尾名特优鱼苗种基地等。到2015年,实现畜禽水产产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3)水电产业。重点抓好上程电站、扶隆电站等一批项目。到2015年,实现水电产业总产值超30亿元,力争达到40亿元。
(4)水果产业。重点打造30万亩富川脐橙生产基地、10万亩钟山贡柑生产基地、5万亩大果山楂生产基地、20万亩梅李生产基地、年产60万株优质柑橙苗木基地等。到2015年,实现水果产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
(5)蔬菜产业。重点打造10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出口蔬菜生产基地、1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蔬菜产品20个以上。到2015年,实现蔬菜产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
(6)粮食产业。粮食面积稳定在206万亩以上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八步区商品粮生产基地、钟山商品粮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75万吨,产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0亿元。
(7)茶叶产业。重点打造20万亩优质茶叶种植生产基地,其中绿色茶叶生产基地8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1万亩,进一步打响“昭平银杉茶”、“昭平红”、“开山白毛茶”、“亿健有机茶”、“将军峰”等品牌。到2015年,实现茶叶产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
(8)马蹄产业。重点打造12万亩以芳林马蹄为主的马蹄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马蹄产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
(9)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点,打造以“观农景、品特色、农家乐、风情游”为一体的生态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
3.主要措施:
(1)大力推进产业规划布局,扩大产业基地。着力抓好“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出口农产品基地规模和档次,争取到2015年,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百十亿元产业生产基地。
(2)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争取2015年,新增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率达60%以上,培育5家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10家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50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品牌建设。抓住与广西农科院共建广西农科院贺州分院的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和研发,培育更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新机制。加强品牌培育,加快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建设,积极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4)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利用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品牌效应,以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为依托,重点搞好市郊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带、富川乡村果园观光采摘农业旅游区、昭平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区、钟山荷塘观光旅游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加强对外推介宣传工作,加快推进贺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总之,加快贺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要立足和发挥自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保质、扩量”的工作重点,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注重特色品牌建设,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贺州农业新一轮跨越发展。
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时间:2009-12-20作者:由朋双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
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农业产业化主要表现在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主导产业规模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
农业产业化,是目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词藻。结合“新丝绸之路功能转型”的提出,中国——中亚地区经济带凹陷的现状,如何高效、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是所有人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