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述评,对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意识接受隐性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在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或者是期刊论文中出现,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现。就期刊论文来说,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通过CIKN论文检索,可以看到从1997年-2011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57篇,其中综述1篇,述评1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4篇;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1篇,其中没综述和述评。总的来说,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不多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查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其中虽然从未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的字样,但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正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再一次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加说明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内容综述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学者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1]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的手段和方式。[2]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3]王瑞荪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向敏青也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显性教育法相对而言的实施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非正规”的形式(“非正规”的形式是相对显性教育法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而言,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来进行教育),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5]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涵义的表述虽然不竟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学术界是从与显性教育方法相反的一面对其进行定义的。认为隐性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一种不为教育者所明显感知的,却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
郑永廷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6]白显良等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在于其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生活性、开放性。[7]张丽萍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8]段鹏飞在《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等特点。[9]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渗透性、互动性、暗示性等特点。[10]
综上所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三点,即潜隐性、渗透性、无意识性。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罗洪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11]徐安鑫、何义圣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拓展合力共育功能、强化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全面发展功能、实现显性配合功能。[12]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就其学科的社会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同化认知、建构心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四个方面。[13]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方法
张耀灿、郑永廷等在2006年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谈到“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并简单介绍了三种隐性教育方法,即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14]刘新庚在2008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从信息方法、决策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评估方法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在特殊方法一章专门提到隐性教育法。[15]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实践内省法、心理咨询法、评价激励法、“三位一体”综合法、网络建设法、环境优化法、渗透教育法(又称:专业课程渗透法)、情感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公正团体法等。[16]此外,涉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张志刚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彭海堂编著,长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探》等。
(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有的学者指出提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将其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作用,并以社团为中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阵地的隐性教育功能。[17]也有的学者指出指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加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立足于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积极扩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划拨专项资金等。[18]尹镇河在《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
较研究》中提出了实现途径的多样化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非专业性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通过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通过完善校园制度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五,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教师关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途径时,都比较注意对隐性资源的充分运用,例如,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等。
三、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现状及内容综述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现就如何扩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领域及其评价体系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提高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等显性教育完成的,从而忽视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他们尽管在一些校园活动开办的目的时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等,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回归到活动本身的机械层面,没有考虑如何适时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职业意识与专业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求做了不求做好,应付了事,对隐性教育更是缺少研究和在具体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只是教条的问答,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在不同的方面还存在不同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负责任的现象时常发生,表现在他们与学生交流时极不严肃的言行上:有的老师大讲西方思想,有的老师高谈金钱,有的老师总是抱怨社会„„更有甚者学术腐败、生活作风不正派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最后,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如何提高思想认识,没有意识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
用,而仅仅把它当成课外活动。比如,在参加唱红歌的过程中,学生考虑的是怎么去获奖,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唱革命歌曲激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没有感情地去参加这种活动。
(二)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方法,扩宽研究领域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说心理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心理认同、接受和使之内化的过程,由此就决定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借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此外,还有教育学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等,运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从更具综合性的视野来审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有助于我们将该研究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或更宽的领域。
(三)健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的评价体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样直观,对于如何去评价一场活动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和暗示性特点,这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无法清楚的把握自己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接受了教育者指定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施教过程完成后,一般不会即时地明确地表现出来,对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影响有可能在其它的德行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也有可能一直察觉不到。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起到观念性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将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以外显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明确的表达出来,因此,教育者完全不清楚受教育者是否按照他本来设计好的教育目标进行,受教育者在同一活动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认知上的偏颇,教育计划实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决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独予以效益评估较难实施。需要引起以后学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6]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79.[2] 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63.[3][11]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3.[7]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J].中青年学者论坛, 2007,(9):11-13.[8][18] 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7.[9] 段鹏飞.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6.[10][13] [16] 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6).[12]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87-88.[1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15]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3.[17] 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4.[19] 尹镇河.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6).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报告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专业教育管理年级1209学习中心辽......
一、简单例举(4×5)1.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用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1) 疏导教育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大家把各自观点和经验都发表出来。主要有分导(分......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高校研......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任课教师: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彭兴富吉首大学研究生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摘要: 方法是主体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方法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