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京市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校长)徐珍华:谈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都一定会有兴趣点。这个兴趣点未必在课堂内、课本上。在我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考试,而是要发掘出他的兴趣点和闪光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激活他们的信心。
师生俩的初次见面
我的父母是20世纪70年代初移民到香港的普通工人。后来改革开放,父母贷款到深圳开办工厂,经过努力,他们逐渐步入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行列。
我的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爸爸以前是农村的放牛娃,大字不识几个。我小时候他们总是很忙,那是工厂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压力很大。4岁之前,我跟着妈妈在深圳,后来又回到香港,寄宿在亲戚家。再后来妈妈比较清闲了,又把我接到深圳读书。
我从小到大就没有人管,父母也不懂如何管教,他们小时候吃过太多苦,现在生活好了,他们只想给我们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也从来没考虑过要认真读书,上学好像只是父母指定给我的一项任务--去课堂睡觉,铃声响就回家,这就算完成了任务。
我从不操心考试这档子事儿。到了考场,试卷发下来后,我随便填填写写,然后签名交上去就回家了。管它是零分还是20分,老师表扬还是批评,都没关系,我不吃那一套。
等到我14岁时,妈妈在打麻将和享受新富人生之余,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青少年了,可是还什么都不会,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整天就在家里无所事事。她有些着急了,于是,把我送到了贵族学校。我这个从小到大都不知“学习上进”为何物的人,就算进贵族学校又如何?只是更好玩罢了。我们班上几乎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同学中各种奇怪的人都有,我玩起来更疯了。
爸爸就像一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整天兢兢业业地管理工厂生产、联系客户。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妈妈负责。虽然她读书不多,可是她很要强。妈妈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担忧。
有一天,妈妈在聚会中听一位企业家郭先生说,他把儿子送到一位曾老师家里去学习了。妈妈立刻向郭先生详细了解了这位老师的基本情况,然后请求郭先生引见。郭先生说,那位老师只收几个学生,而且还要先看看孩子的情况。妈妈的态度非常坚决,经过多次请求,她终于见到了曾老师。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爸爸妈妈和客人在客厅喝茶聊天,妈妈叫我也出来坐坐。那位客人很亲切,温文尔雅,外表看上去很年轻。我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以为他只是爸爸妈妈的一位普通朋友。
他随意和我闲聊,问我爱看什么书,还让我带他到我的房间里看看。我的书架里有一排漫画书,他问是不是我自己买的,我说都是弟弟的书,放在这里我也就随手拿来看。
曾老师来访后的一天,我隐隐约约听到爸爸和妈妈在房间里发生了争吵。爸爸认为香港的教育水平高过内地,要把我和弟弟送到香港读书。妈妈坚持认为我跟弟弟年龄都不小了,弄成现在这种状况,必须要承认是自己管教不善,应该马上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不要等到将来毫无回旋余地了才接受事实,到时候可没有后悔药吃。
最后爸爸和妈妈达成协议,弟弟左转,还是回到香港去读书,走港式教育的路子。而我右转,到曾老师那里去学习。
几天后,妈妈对我说:“那天来的曾老师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我们要把你送到他家里去。往后几年,你就跟着他学习和生活了。”
我点点头,没有反对。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我对什么都无所谓。反正爸妈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妈妈的性格很强势,我们兄弟几个都被她安排惯了,即使我表示反对也没用。对我而言,去哪里上学都一样。我不学,谁又能拿我怎样呢?于是,我简单收拾了衣物就去了曾老师家里。
摸底测验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太天真了,以为天下的老师都差不多。就算住到老师家里去,我也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可是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曾老师的教育方法无色无味,无影无形,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在我毫无意识的状况下,他就将我改造成另外一个人了。
记得那天下午,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刮风,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将我送到了曾老师家。曾老师把我领到卧室,闲聊几句之后就离开了,爸爸妈妈很快也回家去了。15岁的我还不知道,从此以后,我的人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老师的家靠近海边,环境非常舒适。在我到来之前,已经有几个孩子在他家学习:男孩小胖和小可、女孩小雯。曾老师还另外请了几位老师,算是他的助手吧。这些老师全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招聘过来的。曾老师的理念是:为了实现某个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集中一点,所以他常常有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教学行为。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在“教学”,因为他通常不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受教。
第一天,曾老师安排了一位胡老师负责教导我。胡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弱书生。他首先拿出英语、数学和语文的测试题让我做,就像去配眼镜时按验光师的指示看视力表,先给你看1.2的,看不清?那就逐渐放大字体。最终的测验结果是:我的英语和数学相当于小学二年级水平,语文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当时我已经15岁了,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上初二了。对于这样的测验结果,我自己并不意外,也根本不当一回事。曾老师知道我的测试成绩后,也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
接着,胡老师就在房间里陪我玩。他倒是想好好给我上课,但我总是故意问他别的事情,打乱他的节奏,他也没辙。不过他的性情很温和,也不跟我发火。
如果要问我当时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最老实的回答就是“睡懒觉”。真的,我太喜欢赖在床上了。从小父母就不让我出去玩儿,我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加上家里的房间很舒适,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睡觉。到曾老师家后,虽然知道上课时间到了,但我总是起不来,基本上每天早上和下午的第一节课都是胡老师把我从床上叫起来的。
-曾老师谈思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的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想改变一个孩子已经形成的性格绝非易事,也绝非短期内能够达成目标的。人,毕竟不是工业产品。来到我身边的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他们性格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
小松刚来到我这里时,对于他的性格、爱好等情况我都不清楚。我什么都不必做,只是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环境。我越是放松管理,他的表现就越自然,这对于我接下来对他的观察就越有帮助。了解他的心理、看看他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之后,才能准确地出手。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就像两个人最初交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海量光碟的吸引力
晚上,老师们下班后,曾老师问我要不要看电影,我本来就很喜欢看电影,所以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他带我走进书房,打开其中一个书柜的门,哇!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电影仓库,里面收藏了海量的影片。
我好奇地随意拿出来看,曾老师也不反对,而且我拿起一张,他就给我介绍那部电影的内容。整整一个晚上,我居然忘记了要看电影,一直饶有兴趣地听他介绍、讲解。我拿起肖邦的CD,他就随便谈其中一首著名钢琴曲的创作过程,说这是肖邦因为想念情人而写的。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文艺沙龙,我问什么是沙龙,他就顺着我的提问一一讲解。我总会打岔,问他别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顺着我感兴趣的方向一直讲解。直到那时我才见识到曾老师的博学,不管我把话题牵引到哪里,他总能自如地接上,而我也很轻松地了解到许多有关电影和音乐的故事。
将近一年之后,我才明白那是曾老师的一种教学手法。而他的发挥能力实在太强了,能够从蚂蚁搬运米粒的情景说到火星和宇宙大爆炸,并且保证能让我听得兴致盎然。后来,在他使用这种手法启发别的孩子时,我作为旁观者有意识地去观察,更是对他钦佩不已。只要学生开口,他就总能顺着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去深入,不管怎么绕都能绕出知识来。而且他让学生做主导者,随便问,随便聊,遥控器似乎一直抓在学生的手上。
-曾老师谈思路--------------------------
小松刚来时,我知道他之前已和老师、和家长斗智斗勇多年,他对大人早已形成了一套防御系统。青少年一般都会警惕老师和长辈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总想取得互动中的主动权。当他们还没有端正态度,还处于抵触学习的状态时,玩小游戏是他们的乐趣。我故意不动声色,由着小松带领话题方向。通过他的发问,我可以侦测他的思维亮点在哪里,看他是真发问还是在逗我玩儿。然后我在回答他的问题时,看他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从而发现他的兴趣点在哪里。
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都一定会有兴趣点。这个兴趣点未必在课堂内、课本上。在我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考试,而是要发掘出他的兴趣点和闪光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激活他们的信心。
目前,很多家长都抱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孩子都不要去碰。结果导致孩子在残酷而死板的规则下丧失信心,他们的自我价值观被牢牢拴在“考试”这根柱明智的师长,应该主动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并认同他们,由此获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帮他们重新点燃自信的火苗,然后再结合特定的方案,将他们的精力引向更高效率的正面战场,力争形成良性互动。
第一次和小松聊电影和音乐,因为话题轻松,看上去和那些恐惧的功课无关,所以他很放松。功课不好的孩子,大多害怕和师长聊学习。这个话题碰不得,一碰他们就会感觉自己窝囊,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其实这种心理成年人也一样会有,当别人谈到自己的弱点时,成年人也会自卑。谁也不愿别人哪壶不开提哪壶。孩子最怕因为考试不好而被家长和老师否定,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成了废物。
当小松放松了心情与我交谈时,我觉察到了他活跃的好奇心,这很重要!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假如此时给他们二选一的暗示(在学习与课外兴趣两者之中选择),他们会很乐意选择课外项目。一来因为畏难心理,逃避弱项;二来也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懂得青少年这种微妙的心理之后,老师和家长还要注意把握细腻的手法,尽量不露痕迹地鼓励孩子先发展课外兴趣点。等到他们的信心复燃后,再回到学习上面。
看电影,先约法三章
第二天,我还是一直缠着胡老师聊天,就是不学功课。胡老师拿我没办法,依然陪着我。到了晚上,曾老师又问我想不想看电影。我当然希望看电影,因为那是娱乐。
他说:“这个电影库里的电影随你挑,想看哪个就看哪个。不过,在我这里看电影是有规矩的,选好了影片就要认真看完,中途不得要求更换。”
OK!当然没问题。我选了一部电影,曾老师又跟我约法三章:
1.观影期间,不得上厕所,不得走动,要坚持到底,茶水也只能先准备好了放在旁边;
2.有任何想法、观点、疑问,可以马上提出来讨论,但是一定要先暂停电影,讨论完了,再3.一定要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全心投入。
看电影是那么好玩儿的事情,又不是做功课,毫无压力,我当然答应这些条件。以后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和曾老师一起看电影,这让我感觉很轻松。
-曾老师谈思路--------------------------
其实孩子们从小被“学习”两个字弄怕了,以至于凡是与“学习”不直接沾边的活动他们都喜欢。其实在我眼中,观看优秀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电影是我们狭隘生活体验的外延,通过别人的故事来获得生活广度的延伸,加上适当讲解,让孩子通过电影获得直观感受,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刚开始和小松一起看电影,看什么内容并不重要。主要是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先让他和我建立起互动关系,增进彼此感情上的互信。
建立任何影响力都必须先有信任,否则将很难开展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
生活中,不少人因为选择太多而淹没在虚幻的自由中。在某种层面上,限制一部分选择权能够帮助小松提高效率。假如我不约法三章,准许他看电影的中途更换影片,结果可能就是他无法认真看完一部电影,因为他当时显然是个坐不住的孩子。
人们进电影院看影片往往会更专注,其实是因为影院的条件迫使观众心无旁骛,无法三心二意。无论读书还是看电影,只要认真专注,必定有助于人们理解生活。对小松这种什么都不想学的孩子来说,专注力肯定是欠缺的。所以一开始需要做的就是训练他的注意力。就用电影让他的屁股安坐下来吧。
努力工作,不断对教育教学工作深感领悟,创新教学方式,做出教学成绩可遇不可及机会加实力努力加上方法,多读书,多做科研,多研究学生,同时还要研究那些成名特技教师的成长之路。还有一......
全国特级教师网总裁郑金池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称号北京消息:最近,经中华慈善奖评选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和公众网评,中华助学助教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全国......
特级教师该怎么评省第七届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送省考评名单新鲜出炉。从公示的情况来看,被推选的人员分布极不平衡,缺乏代表性。在汉川市推荐上报的6位准......
一学期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参加了学部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从中看到了每位领导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昂扬......
工 作 总 结这一年,我担任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数学课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年级主任一职。工作重,任务繁,但我乐此不疲。我努力做到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并重,管理工作为主,教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