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用课堂”。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语用课堂案例赏析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小学 马江莲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我的理解,“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课堂上实现语用教学就是要采取“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何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9月20日我参加了曲靖市小学语文培训活动,很荣幸的听到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让对“语用”雾里看花的我,顿觉眼前一亮。下面是我对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赏析:
一、抓住文中关键词,打开读写结合的语用切入点。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生朗读)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学生猜想回答)
师: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月亮升起来的晚上。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生齐读)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教师深情引导,随机指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生齐读)
【这个环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创设各种情景,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品味“天天”,把简单的文字读成了画面。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___ ; 鸟儿呢,长得 __________。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一个词,大师如此睿智地寻觅到期间包罗万象的想象空间与训练元素,为学生找到了读写训练的切入点。大师真高明啊!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中,学生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说写的欲望,何须生硬地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一定会想,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为什么只喜欢跟这棵树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棵树。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只鸟,树为什么只喜欢跟这只鸟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只鸟。
生: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教师板书)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读。)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生齐读)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和鸟的外貌,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敏锐地抓住“天天”这一关键词,打开了启发想象、训练读与写的切入点,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学生们在一次次情景诵读里感受,在想象中发现,在写作中品味,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补白提示语,打开语用训练的通道。
师: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找出他们的对话。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向了对话。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
(学生找出,屏幕出示四次对话,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最后说说谁读的好,谁读的不好,自然引出提示语。)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张一弛,课堂之道。同时,这也为后面补白提示语,打开学生的语用训练通道,做了铺垫。】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巨人的花园》。(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给予引导,在朗读中发现提示语的妙用。由此引出本文故事开头缺乏提示语。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小练笔的范例,一石三鸟。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朗读能力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提升】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大屏幕出示:
1、树______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2、鸟儿 ______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3、“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______ 问树根。
4、她 ______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5、鸟儿______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学生练习加提示语。)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生在反馈中加提示语朗读句子。)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下,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学生朗读)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次朗读那两句话)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一次朗读那两句话)
【一遍又一遍地在朗读中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
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____问树根。)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学生含泪再次朗读)【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鸟儿如何知道啊,那分手时轻轻许下的诺言,竟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兑现!】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鸟儿______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教师板书:伤心欲绝)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内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内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
师:然而,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王老师以前面学过的课文片段《巨人的花园》为例,着力引导学生在加提示语的过程中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打通了语用训练的通道。这种设计、引导,为机械的、无病呻吟的感情朗读指导找到了具体、有效、自然的方法;也于润物无声之中进行了写作上的指导。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补白提示语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捕捉语用训练点,写法引路,习得语用方法。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生朗读)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教师根据画面深情提示,学生再次反复朗读句子“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那曾经像夏日小情歌一样清新、像晚安小夜曲一样温馨的画面。往事重来,悠悠难忘,我曾经就这样唱给你听。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老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可以是伤心的话,也可以是责备的话——(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简单,自然的一句过渡语,再一次为学生捕捉到了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点。同时,写前,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提示,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写作,也更好地为学生打开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为学生的感情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学生在朗读中反馈小练笔)【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内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深情怀恋、责备与不舍。)(学生接答)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自由应答)深厚。
师: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看。
【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里感悟着“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生:自责,内疚)
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是的,世事难料啊,当大树与鸟儿相约春天的时候,他们如何能预知如此的命运、如此的结局?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无常就是宇宙的真相。鸟儿面对生命的无常,寻找,追问,歌唱,并在这永恒的歌唱里得以释然,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鸟儿对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当然,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于是,王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只是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这歌唱的意义——
“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由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
【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这一语用训练的线也绾结,系上。
欣赏完大师的这堂课,教者的审美,音乐的选择,诗意的引导,淡淡的忧伤始终萦绕在我心中。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不难发现,一个词,一个句,一个片段,大师都能寻出语用训练点。如果语文课堂时时都有这样的结合点,并把这个点当成语文课的常态,语文课必然生气盎然,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这种训练中也必将有长足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学习的本体。”这句话是王崧舟老师在《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专题讲座中一再强调的。王老师围绕着“回归本体,指向语用”阐述了:文本细读的视角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文本细读的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堂”。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地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语文素养的体现就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发现文本秘妙”,捕捉语用训练的结合点,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王崧舟老师2014.9.21在曲靖的专题讲座)
(字数9115)
让德育与课堂共生根【摘要】2016年4月,《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德育课程一体化”走入了学校的眼帘。“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
落实语用教学一、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1、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对于......
语用课堂的魅力 普洱观摩心得2014年9月20日至21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普洱思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行。两天时间听了四堂课,一个讲座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让梦想生根发芽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让梦想生根发芽作文当黎明划过天际,中华大地正沐浴着清晨的第一抹阳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梦想生根发芽……中国梦,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在蓝天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使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