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本,让课堂节外生枝(修改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堂对话依文本”。
对话文本,让课堂节外生枝
回浦实验小学 项月琴
《新课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立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几种对话形式的应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充分参与阅读的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根本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前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起一座“ 桥梁 ”,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现在,我结合刚才两节课,跟大家一起探讨以下:
一、以文本为主,实施对话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种本领不能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怎样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
1、搜集材料,全面把握
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疑难处查阅、搜集相关材料,或理解或补充,力求对教材的把握更全面。比如:徐莉莉老师,为了让学生对风筝有更全面的了解,出示风筝的图片,还找了有关风筝的资料。周老师为了让学生知道更多秋之声,找了很多其他秋天里美妙的声音。
2、感悟文本,有效训练
教师要带头全面、细致、深入地感悟文本。采取什么朗读方式、训练的层次、关键词句的内涵等,都要充分考虑。徐莉莉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放风筝的快乐。纵观整个课堂,发现周老师的课堂,训练形式也很多样,体现在以下几个板块:诵诵秋之声;(读读想想、读读说说、读读演演)说说秋之声;写写秋之声等。指导孩子们朗读训练非常多。(1)课题的朗读指导:第二个‚轻‛要读轻声,中间逗号要停顿。(2)指名读,当学生读得不够到位时,周老师就范读,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读,读中表演,走进学生的心里。在训练环节的设计上,目标明确,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做到了扎扎实实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参与,并在长期的训练中使学生在书写、朗读、课堂发言等方面得到有 效训练。
3、创设情境,融入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徐莉莉老师,在课的开始直奔课题,展示各种各样的风筝,把孩子们的兴趣马上点燃。接着,徐老师又说:‚是啊,风筝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它还有自己的小秘密呢!请同学们默读资料袋的内容,说说你了解到的小秘密。‛过渡非常自然。(但同学们,我们都放过风筝,风筝哪有那么容易就飞起来?(看视频)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孩子们不一定都放过。你可以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是怎么放的。然后再出示下面的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而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感受里面的动词:‚一紧一松、凌空而起‛ 再播放视频,再次体会。)
周老师在课的导入时,是这样激发:‚同学们,秋姑娘已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看到了她的五彩缤纷,问到了她的瓜果飘香,触到了她的清凉。这节课,我们走进秋天,去听听秋天里美妙动听的声音。‛周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美丽怡人的情境,学生很就迫不及待地要走进秋天里。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充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以学法为领,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通过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开展阅读,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1、把握时机,渗透方法。
有效对话应以引导为保证。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碰到困难的地方或教材中的难点,学生想说又不能说清的地方适当点拔或讲解。点拨要适时,抓住最佳时机,点拨在学生失误时,犹疑困惑时,课文关键处,以小见大处,平中见奇处等。徐老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让学生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我们‛放风筝时的快乐,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用 圆圈圈出相关词语。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理解‚歇‛这个词时,让孩子们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千呼万唤‛怎么理解?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
周老师在教了第一小节诗以后,告诉孩子们:诗中把大树、黄叶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唰唰,是落叶的声音,但在作者的心里,是它和大树告别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这就为下面的仿写埋下伏笔,是写法的指导。
2、保证时间,有效对话。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这一点可以和预习相结合,让学生凭借教材这一例子,反复阅读,学着写一写批注,逐步训练个性化阅读,培养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周老师在‚说说秋的声音‛这个环节时,她没有很急促地让孩子们马上说,而是引导他们去发现一、二两小节诗的相同之处。然后,让他们再说一说。给孩子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写写秋的声音也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有机会成为小诗人。
3、以读为本,提高效率。
有效对话应以读为基础。精读课文的片断,我们引导自主阅读;抓关键词句探究;学生品词析句;引导深入理解;教师抓住时机,相机指导朗读跟进。徐老师和周老师的课堂上都是书生琅琅。徐老师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放风筝的最大快乐。周老师先让学生听听秋之声音,然后抓住几个关键词句,让孩子们在反复的品读中,感悟秋之声的美妙。特别是教第三节的诗歌时,周老师让孩子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抓住‚叮咛‛这个词,让孩子们读出那暖暖的关爱,和依依的留恋之情。
要保证精读的效果,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除了方式多样、层次分明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通过比较,反复读,凭借语言文字的“形”,读出语言文字的“味”,传达出作者蕴含的情。
4、读写结合,加强练笔。
提高对话的能力。针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作文能力薄弱的现状,立 足课堂寻求对策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练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画面想象、场景描写、作品感受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徐老师在孩子们理解‚千呼万唤‛之后,就让他们动笔写写,同时还渗透了说的三种提示语。徐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千呼万唤‛时,是这样说的‚千呼万唤‛怎么理解?是否可以直接说:‚千呼万唤‛呼什么,唤什么?
我们千呼万唤着:
‚____________‛一个小女孩直直地盯着远去的风筝。
‚_________‛一个男孩急得直跺脚,‚_______。‛
还有一个男孩边追着风筝,边喊:‚_____________。‛
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呼喊,风筝还是越飘越远……
周老师,在孩子们充分感悟文本,领会文中之情以后,让孩子们说说还有哪些秋的声音。孩子们说了之后,周老师又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周老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二两小节的诗的形式,改写第三小节的诗歌,做到了学以致用。最后当当小诗人。来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此时,孩子们的情感是建立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
三、以激情为源,和谐对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课堂的生命力,提高课堂阅读效率,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富有激情,点亮思维
在阅读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富有激情,以自己的激情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达到的基本素养。有激情的老师每天都是新的,而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都是发亮的。如周彩娣老师,(1)在课前热身运动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秋雨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姑娘来到了我们的 身边,我们看到了她,闻到了她,触到了她,听到了她。‛很快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2)孩子们学习字词之后,周老师又是这样引导的:‚刚才,我们已经与秋天的声音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现在,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再一次带领大家去听听,秋的声音呢?‛让孩子们很乐意去读读课文,走进文本。(3)让我们走进这丰收的田野,让我 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叮咛,这样的喜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节小诗。(4)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呢?快把耳朵、心和想象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还会在哪里呢?……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话语。这些话语多么贴近孩子,贴近课堂。激情给学生带来的是不断的关注,积极的思考,丰富的体验以及深刻的认识。有激情课堂才是生动的。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2、互相欣赏,培养自信
“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对话应以尊重为前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与每个学生交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师生对话中做到互相欣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孩子们读完第三小节后,周老师说:‚读得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我们合作吧‛孩子们听了之后,肯定是自信满满。孩子们写了小诗之后,周老师又是这样鼓励的:‘’
3、认真倾听,善于评价
教育经验证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一言一行,直接鼓励着或打击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教师这些随机的言行中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期望和评价。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迅速发现学生展示阅读体验时的闪光处与不足,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训练,提高学习能力。点评的重点是在朗读指导和发表见解中,评价要及时、到位。
(1)同学们真会听,尽管秋天的脚步轻轻,我们还是听到了这么多丰富而美妙的声音。
(2)指导读词语‚唰唰,唰唰‛时,周老师说:‚我们读这个象声词时轻一点,就更好听了‛孩子们听后,比之前更好了。
(3)孩子们写了小诗之后,周老师把它做成小绣球,这无意中是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有种成就感。
四、以话题为点,拓展对话。
由于有教师、学生与文本课前的对话,因此在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设计),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问题准确了,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性增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偏离也就不会再出现了。徐老师整节课都围绕‚放风筝‛这个话题,让孩子们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话题集中有效,指向性明确。(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这节课孩子们根本没有去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周老师引导孩子们读课文时,给学生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思考,你在诗中听到了谁的声音。再如周老师,让孩子品味‚叮咛‛这个词时,周老师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它的近义词来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问学生:‚你们得到过谁的叮咛?‛在孩子们体会的基础上,老师追问:‚这些叮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是关心,有的说是关爱,有的说感受到了温暖……这些都有效地激起了孩子们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所以学生阅读的结果往往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即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确实是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让师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品位进入语言文字训练的更高境界,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节外生枝,更加精彩。
“节外生枝”让课堂更加精彩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让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变的“枝繁叶茂”周雯雯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课堂中“节外生枝”处理心得体会灵活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精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1、背景我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小学生思......
让“节外生枝”的课堂也能焕发活力新庄中学陈勇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理念,似乎得到了更新,看一看我们的教案,有教学内容,有师生活动的设计;听一听我们的课,有探索;有讨论;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