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_药剂学教学大纲第8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7:11: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药剂学教学大纲第8版”。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内容:

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

2.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 3. 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1)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

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

6.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7.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及常见试剂。8.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 9.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0.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三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教学内容: 1.噬菌体的定义

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

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

教学重点: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质粒、转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教学内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

3.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4.基因突变

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教学重点:耐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细菌耐药的机制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 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教学重点: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内毒素、外毒素、抗毒素、医院感染的概念,内、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难点: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及感染的类型。教学内容: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

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定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定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定义 3.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主要区别)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 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

(1)获得性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2)抗细菌免疫的特点: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感染的来源(2)传播方式与途径

(3)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的含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含义

6.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教学重点: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方法。教学难点: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教学内容: 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死菌苗、活菌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类毒素

4.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

第八章

球菌

目的要求: 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

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导致疾病的种类。

教学难点: 常见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A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O试验。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SPA)、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

(2)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5)防治原则:医学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 2.链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2)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5)防治原则 3.肺炎链球菌

(1)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2)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5)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4.奈瑟菌属

膜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重点:肠道杆菌共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 教学难点:致病性肠道杆菌的种类、致病机制、肥达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内容: 1.肠道杆菌的共性 2.埃希菌属

(1)生物学性状(2)所致疾病(3)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及其致病机理(4)微生物学检查及其防治(5)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3.志贺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4)耐药性问题(5)菌苗预防 4.沙门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免疫性(4)病原体的分离鉴定(5)肥达反应

第十章

弧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霍乱弧菌致病物质与病原学检查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学难点: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教学内容: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

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厌氧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

(2)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

(3)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2.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

(2)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体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 食物中毒, 坏死性肠炎)(3)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4)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2)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4.艰难梭菌 5.无芽胞厌氧菌

(1)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致病性:致病条件、细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3)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熟悉麻风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

教学重点: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围绕菌体组成含有大量脂质展开)、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2)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3)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5)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教学重点: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难点:卫星现象 教学内容:

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重点: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布鲁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4.鼠疫耶氏菌鼠疫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免疫性与预防。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熟悉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Shick试验原理及应用;卫星现象;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教学重点: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教学难点: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Neier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抵抗力及变异性。

(2)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所致疾病。(3)免疫性:Shick试验。

(4)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

(5)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2.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与预防 3.嗜肺军团菌形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

4.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5.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化特征及致病性(院内感染源之一)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熟悉放线菌和诺卡菌的致病性;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硫磺样颗粒 教学内容:

1.放线菌的定义、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比较。

2.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颗粒的本质及检出意义。

第十八章

支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熟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解脲脲原体的生化反应;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支原体概念、与细菌L型的区别。教学内容:

1.概述: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尿素)、抗原构造、抵抗力、对人致病支原体的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3.解脲脲原体:生物学性状(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

养、血清学试验、PCR技术), 及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熟悉常见立克次体的种类,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抵抗力、微生物血检查及防治原则。教学重点: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外斐反应;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1.概述: 立克次体定义、共同特点与分类(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

2.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4.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

5.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形态结构及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 6.查菲埃立克体: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

第二十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熟悉衣原体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特点;了解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教学难点:衣原体的概念、独特发育周期 教学内容:

1.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培养特性

3.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区别)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

4.肺炎嗜衣原体:致病性及防治 5.鹦鹉热嗜衣原体:致病性及防治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掌握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了解雅司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

教学重点: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主要病原性螺旋体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教学内容:

1.概述:螺旋体定义, 分布、种类(常见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传播途径及中间宿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免疫性;检查方法;疫苗预防

3.梅毒螺旋体: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传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疫苗预防

4.伯道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5.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疏螺旋体所致疾病。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子粒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温度敏感突变株、重组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病毒复制过程,六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干扰现象的概念。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态,其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核酸分类原则。教学内容:

1.病毒的大小(nm)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核衣壳:核酸+衣壳)或 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3.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1)病毒的核酸(2)病毒的蛋白质

4.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周期(2)病毒的异常增殖(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5.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传统遗传学(2)分子遗传学 6.病毒的分类: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粒的基本概念。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熟悉机体抗病毒的主要机制;了解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和途径。教学内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病毒性感染:(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2)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4.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5.抗病毒免疫(1)干扰素与NK细胞(2)特异性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熟悉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了解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感染的常见疫苗及用途。教学内容: 1.病毒的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2)检测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方法(3)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或制剂。3.病毒感染的预防,病毒疫苗的种类。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共同特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所致疾病。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副粘病毒

(1)麻疹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3)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性 3.冠状病毒

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4.风疹病毒 5.腺病毒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熟悉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熟悉轮状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教学内容:

轮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了解HBV的免疫力及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6.GBV-C/HGV和TTV:传染源、传播途径 7.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鉴别要点。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掌握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熟悉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类型。乙脑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教学内容:

1.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乙脑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登革病毒致病性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汉坦病毒致病性,流行环节;熟悉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其他出血热病毒。教学内容:

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疱疹病毒的致病性;熟悉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了解疱疹病毒的防 教学内容:

1.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4.人巨细胞病毒与EB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过程;熟悉HIV的结构,复制过程、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三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内基小体的定义;熟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了解其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教学重点:内基小体的定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难点: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目的要求: 掌握朊粒的概念;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之有关的疾病。

教学内容:

1.朊粒的概念2.生物学特性3.致病性与免疫性4.诊断与治疗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概念及结构,真菌繁殖方式,真菌培养要求,真菌的致病方式;熟悉

真菌检测。

教学内容:

1.真菌的概念及分类2.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 培养特性(培养条件、菌落类型与特点);3.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4.微生物检测与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目的要求: 掌握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熟悉表面感染真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了解其他真菌特点。教学内容:

1.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3.机会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7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使用) 前 言课程编码:071005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授课对象:临床医学......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医学微生物学》大纲(代码:2805)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华中科技大学100102免疫学、1004Z1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博......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 言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

下载《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