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查与分析考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交通调查与分析试题”。
1、交通调查的含义、研究对象各是什么: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也掌握交通流规律。主要是交通流现象(交通量Q、车速V 密度)
2、交通调查的目的、内容各是什么:为了向交通、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提供用于改善、优化道路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
1、交通量的定义和分类: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如特指时可为某一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为交通流量或流量
2、交通调查的目的、意义:目的在于通过长期连续性观测或短期间歇性和临时性观测,搜集交通量资料、了解交通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规律。为交通规划、道路简述、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提供必需的数据:交通量数据时交通工程学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资料。
4、①年平均日交通量:一年内连续累计交通量之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所得的交通量
②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实测交通量与由5min或15min高峰区间推算所得的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即为高峰小时系数
4、简述空间占有率、时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区别和联系:道路的空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密度不能直接反应车队的长度,而车辆的空间占有率则在测定时就已预见到车队的长度。车辆的时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密度是一个区间段内测定的而道路的时间占有率是在一点测得的,交通量也在一点测得,两者之间可建立直接的联系
5、简述出入流量法调查密度的适用范围及原因:本方法适用于较长的规定区间,以提高量测的精度。随着观测时间的推移,车辆数的误差也累加
6、交通流密度调查中出入流量调查法的基本原理 :出入流量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交通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
7、车流密度调查所需的时间和区间长度是范围:2—4min或3—5min(美国)100m、①饱和流量:是指在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上车队能连续通过停车线的最大流量③可能通行能力:发生阻塞时的通行能力即可能通行能力2基本通行能力:指道路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某车道或某断面无论服务水平,单位时间锁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4设计通行能力:指一设计中的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可以再适宜的支路上行驶。因此,保证公共交通行驶所需的道路网密度,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
3城市公交系统交通调查内容: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 城市居民出行OD调查 城市流动人口出行OD调查 机动车出行OD调查 城市公共交通现状调查 城市道路流量调查 城市道路设施调查。
4公共车站调查内容:车站设置位置 车站的形式 经过该站的线路和条数 站距以及其他枢纽衔接情况。
5城市公共交通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公交客运需求现状调查 公交车辆调查 公交线网及线路现状调查 站点及场站现状调查 主要枢纽情况调查和城市居民的调查
6公共交通调查的目的;一是了解城市公交线路网、公共交通供给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状况,从而找到制约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和思路;二是通过调查,获得优化或规划公交线路网、公交站点及枢纽、公交场站等所需的基础资料。
7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决定着交通系统需求的城市交通出行的强度、密度和时空分布特性,因而从需求发生源上决定了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同时,交通系统的建设又会带动城市土地开发和城市经济发展,并通过影响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布局来引导城市土③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改天日交通量之比值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④度30为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简称第30h系数
⑤方向分布系数:用百分数表示的主要形成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总交通量的比值
8、为什么药进行车种换算、换算的原则和方法:我国道路中,除了高速公路、一级道路和原修建的二级汽车专用道路,其余大部分道路都是汽车与其他各种车辆混合行使,因此就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根据各种车辆在行驶时占用道路净空的程度,可以分别确定它们对标注车的换算系数,在进行交通观察时,必须根据调查的目的和用途、区分不同车种、分别记录、以便利用换算系数换算成统一的标准车
9、交通量调查的地点选择:地点:1交叉口之间的平直路段上2交叉口3交通设施,枢纽的出入口交通量调查种类:1特定地点交通量调查2区域交通量调查3小区出入交通量调查4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
1、地点车速调查时,作为代表性的样本必须满足的条件①样本的选择必须避免某种偏向。高等车速车辆和正常车速的车辆均有同等的概率被抽作样本。在我国的城市道路上,车辆组成复杂、在相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车速差别很大,为此要取得的样本能代表总体,必须与总体的车辆组成一致②样本的各个单元,相互必须完全独立、如道路上车辆排队行驶时,可以以排头车作为独立行使车辆③选取数据时地区间应无根本的差别,构成样本所有项目的条件必须一致。
2、调查时产生误差按成因为那几类,如何提高精度减少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系统的不合理不完善所造成的,可通过改善测量工具或改进测速方法来消除。偶然误差或称随机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这种误差时正时负,当测量的次数足够多时,它服从正态分布,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的概率相等,因此测量次数越多,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越小精度越高
3、时间平均车速:道路某一断面上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即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某一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8、车速调查时地点车速、区间车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的结果:(地点)交通条件、道路条件、交通管理条件、环境条件。道路上不同类型的机动车混合行使,相互干扰严重。坡度对车辆行驶产生阻抗。阻抗随着坡度增大而提高,平曲线使车辆行驶速度低于直线路段上的车速,而且在平曲线上地点车速与路段设计车速之差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减小。除了与交通流量密切相关外,还受到道路条件,交通组成,交通管理,驾驶员习惯等因素影响1、9、对区间的车速数据整理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法时,试分别介绍其各自的适用条件:u检验适用于“牌照法”的方法测速,样本量一般约用6次或略大于六次,此时应用t检验车辆密度的概念和常用的表示方法: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空间占有率和时间占有率。
2、车流密度调查的目的、意义:仅用交通量等参数难以全面描述交通流的实际状况,而密度的大小可直接判定拥挤程度,从而决定从用何种交通管理和控制措施。密度资料是研究交通流理论的重要基础数据、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分析瓶颈交通
3、车流密度与交通量、车速之间的关系如何:k=Q/V
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某路段或某断面在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所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2、简述停车线法调查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基本原理及观测地点的选择原则:基本思路是以车辆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设计通行能力。所以调查主要集中在对通过某一信号交叉口的饱和车流进行观测和分析上。观测地点—选择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入口车道、交通流量大、右转、直线、左转有明确分工的交叉口进口引道。
3、通行能力调查的目的:了解发生阻塞路段的原因。对特定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设施或交通运营的管理改造。对现有道路进行综合评价。为拟建的交通设施和拟定的交通管理方法提供基础资料,检测新建设和改造道路及交通设施与目前交通需求是否适时。
4、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作用:是道路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道路规划设计必须的基础数据,同时也是交通管理的具体指标。
5、简述定周期饱和流量的测定方法:在绿灯和黄灯期间,以每6s为一个观测单元,记录这些间隔时间内饱和车流通过的车型、车辆数和方向,最后一个间隔一般都小于6s,因此要列出最后间隔的时长、通过的车辆数和车型。
6、简述非定周期饱和流量的测定方法:将每周期分为三个时间间隔,第一间隔为绿灯最初的10s,第二间隔为10s以后余下的绿灯时间,第三间隔为黄灯时间。测量各个间隔饱和连续车流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然后计算饱和流量。
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和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的损失。
固定延误:交通控制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交通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铁道口等都会引起固定延误。
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使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间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差。运行延误: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
行车延误调查的目的、意义、必要性
目的:为了确定产生延误的地点、类型和大小,评价道路上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在交通堵塞路段找出延误的原因。为制定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方案,减少延误提供依据。
意义:通过延误调查可以直接得到行程时间和损失时间的准确资料,这对于评价道路交通设施的服务质量,进行道路交通项目的工程经济分析以及研究交通拥挤程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要性:由于行程时间包括行驶时间和延误两部分,因此,要获得行程时间数据,就必须通过延误调查得到延误数据,此外,在交通流受阻状况评价和其它有关问题研究中,延误调查都是必须进行的工作。
延误的影响因素:1驾驶员和行人2车辆3道路条件4交通条件5交通负荷6服务水平7交通控制于管理8道路环境的影响
分析交叉口延误的原因
主要受三方面影响。1道路条件如:如引道数,宽度坡度 等2交通条件:高峰小时交通量车辆类型,车速等3交通管理方式:交叉类型,周期长,转向与停车控制等。
1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交通工具 线路网 场站及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系统。
2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大小与居民出行关系: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大小反应出居民接近线路的程度。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在市中心密些,而城市边缘小些。公共交通路线网的密度不能太稀,为扩大公交线网密度,公共交通
地利用形态的演变。
8城市实施畅通工程的目的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进而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9畅通工程调查的目的、意义一是通过畅通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和资料,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得评价一定时期内不同类型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对畅通工程调查情况的分析评价,看到工作的成绩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决策和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引导城市交通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10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政策、城市结构、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管理、技术进步。
11城市交通政策与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1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的五项量化目标:最小交通需求 最佳服务水平 最小资源占用 最小环境影响 最小运营费用
13城市畅通工程调查的内容: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 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队伍建设 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程度 城市交通管理效果评价
14交通规划调查的主要内容:基础资料 交通需求 交通设施 交通现状
15土地利用调查项目:特殊用地的用地量 基础产业用地 非基础产业用地 住宅用地量及开发密度
16社会经济调查的内容包括对象区域的指标:(1)人口:总量、分布、构成、迁移情况、增长情况等(2)国民经济:人均收入、投入情况、各产业产值等(3)产业:结构、布局(4)客货运输:运输量、各种运输方式比重等(5)交通工具:拥有量、构成等
17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步骤:构建可行性研究组织,开始筹划,调查研究,调查资料整理、计算与分析,优化和选择方案,详细研究,编写报告,出版送审
18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1概述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的现状及发展3交通量的发展预测4技术标准5建设条件及路线方案6工程环境影响分析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经济评价9节能评价10推荐方案的综合选定级建设规模11实施方案12问题与建议
19公路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1建设项目概述2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3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4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5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6总结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步骤:1确定目标,提出要求2筹划准备,组织机构3深入调查,收集资料4室内分析研究5编制后评价报告6成果送审
21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后评价的关系: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后评价有密切的联系。从时间上看,可行性研究处于项目决策阶段,而后评价则处于项目的运营阶段,两者共同服务于一个项目,因此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者的资料调查有很多相同之处,在进行后评价时,可利用可行性研究的调查成果
22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后评价的区别:1两者数据性质不同2研究的内容不同3比较的标准不同4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不同
1.起讫点:即起点终点
2.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个小区形心间的直线,它的宽度表示出行的次数。其反映人们期望的最短距离而得名与实际出行距离无关
3.OD表:即表示小区之间出行交换数量的表格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断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小区交通出行的中心点,不一定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5.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家庭一端端点,无论其为出发还是到达点;非家庭的出行点
6.出行吸引:相对于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非家庭一端的端点,无论其为出发点还是到达点;非家庭出行中的到达点。整个调查区域的出行吸引数应等于出行产生数。
7.出行:指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出发点地点;“讫点”,指一次出行的目的地。
8.分隔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域按天然,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它们将调查区域化成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道路断面的交通量
9.一次出行必备的三个属性:a 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b 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c 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多种交通方式
10.OD调查的目的与意义:目的a 通过收集出行类别与数量资料,在计算机上模拟现状出行,为发现主要的交通症状,调查与改善道路系统功能,从系统上和政策上对近远期工程项目排序提供依据 b 由OD调查资料,土地使用资料建立各类交通预测模型,为远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3交通量比重调查; ○
4其他交通调查。○
8.主控制站,副控制站,关键站(P.28)
对于每一条主要道路都应建立一个主控制站,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主要道路系统中有代表性的交通量及其小时变化和方向分布。
在每一类次要道路上都要建立副控制站,目的是对次要道路系统有代表性的交通量。
为了得到各种不同等级的道路上交通量的日变化和季变化系数,并将观测值换算成平均日交通量,需要在控制性观测站中选择一些观测站作为关键站,其数量至少应保证每类主要道路和每类次要道路各一个。9.高峰小时系数PHF值的计算(P.36)10.环形交叉口调查资料计算(P.41-42)11.雷达测速法(P.57):测出车辆的地点车速(亦称瞬时车速)。
失,以s/辆或min/辆。(P.130)
30.车流延误率:车流中各车辆的延误率的总和,即车流
在单位长度路段上的总的损失时间。(P.130)31.引导延误:引导延误为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使时间之差。排队车辆越多引道延误段就越长。(P.130)32.跟车法的观测方法(P.135): 1浮动速度法; ○
2平均速度法; ○
3最大速度法。通常优先采用最大速度法。○
32.交叉口延误调查方法:点样本法和牌照法。点样本法属于停车时间法;牌照法属于行程世间法。(P.142)
33.OD调查,又称起讫点调查,就是对某一出行点或吸引点交通单元的流量、流向及其通过路线的调查。OD调查主要包括人的出行OD调查、车辆OD调查和货流OD调查三大内容。(P.151)
34.基本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12.第8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8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整群抽样等几种。采用分层比例抽样,抽样误差为最小。
第15%为车速:在样本中有1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P.158)(P.63)
35.分隔核查线检验(P.161)
c 客观的分析评价各类交通出行的特征,特别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提高公共交通体系运行效率,制定近期,远期交通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意义;
11.停车供应:指路内外,路边停放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放车位数。停放供应的计算量在调查中实际可停数表示。
12.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的时间内的停车数量。两个停放量吸引指标,1实际停放量:即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实际停放车辆数,单位辆2延停车数:表示各个间隔观察时段内获得的延停车辆之和,它与采用间隔观测方法有关
13.停放车指数: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了停车场地的拥挤程度
14.停放周转律:表示一定时间段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用停车设施容量除实际停放数求的高峰停放比率:指停车数量在时间分布上的相对变化特征。用某小区或点段上高峰实际停放量与平均停放量的比值来表示。
1.交通调查的定义:(P.1)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2.交通调查的类别:(P.1-2)○
1以查明全国性或全省等大范围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状况为目的的交通调查;
○
2以确立相当具体的道路新建项目、改建项目、城市建设项目为目的和以制定综合交通管制等交通工程措施为目的,以较大范围的地区和道路路线为对象的交通调查; ○
3为改善不良路段和个别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而进行的交通实况调查; ○
4其他的交通调查。3.交通量的定义和分类:(P.8)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4.交通量调查的种类:(P.10)○
1特定地点的交通量调查; ○
2区域交通量调查; ○
3小区出入交通量调查; ○
4分隔核查线交通量调查。5.浮动车法的原理和计算:(P.12)
调查人员需要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对向开来的车辆数;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驶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数和超越测试车的车辆数;另一人报告和记录时间及停驶时间。行程距离应已知或由里程碑、地图读取,或自有关单位获取,如不得已则应亲自实地丈量。6.换算原因和原理:(P.24)
原因:我国道路中,除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原修建的二级汽车专用路是汽车专用的道路外,其余大部分道路都是汽车与其他各种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就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
原理:根据各种不同车辆在行驶时占用道路净空的程度,可以分别确定它们对标准车的换算系数。为此,在进行交通量观测时,必须根据调查的目的和用途,区分不同车辆,分别记录,以便利用换算系数换算成统一的标准车。换算方法:车头时距,车身面积
换算目的:为求得统一标准,使交通量具有可比性。7.交通量调查方法:(P.26)○
1间隙式观测; ○
2连续式观测; 13.汽车牌照号码登记法(牌照法):得到行程车速。14.u检验适用于“牌照法”测速、所抽取的样本量大的情况。
t检验适用于“跟车法”。(P.78)
15.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16.空间占用率是指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
17.时间占用率是指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P.91)18.密度调查所需时间和区间长度:
如果总时间长,区间则宜短。反之,如果总时间短,区间则顺长,两者密切相关。当总时间用3~5min,区间长对观测值的影响比较小。(P.92-93)19.高速公路管制(P.96-97): ○
1美国底特律控制; ○
2美国芝加哥控制。20.探测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P.97):电子监视。当某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时,则该处下行向的占用率下降,而上行向的占用率上升。
21.出入量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量交通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P.97)22.试验车法(P.98)
23.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其单位通常为辆/h。(P.107)
24.道路通行能力可分为四类情况(P.107): ○
1路段的通行能力; ○
2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3匝道的通行能力; ○
4交织路段的通行能力。25.连续通行路段的调查(P.109): ○
1车头时距的观测; ○
2车头间距的观测; ○
3车道利用率的观测; ○
4超车次数的观测; ○
5公共汽车停靠站的通行能力调查。26.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国内常用的有停车线法、冲突点发。(P.111-115)(1)停车线法
饱和流量是指在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上车队能连续通过停车线的最大流量。
饱和流量的测定(停车线法)方法:
○
1统计定周期交叉口入口引道的饱和流量; ○
2非定周期饱和流量的观测; ○
3用测量车头时距的方法计算饱和流量; ○4摄影观测。(2)冲突点法
冲突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车辆通过“冲突点”作为通过路口。该算法所得的饱和通行能力是以车辆通过冲突点的各平均饱和车头时距为基础的。
可穿越空当是指交叉口上对向左转车辆穿越直行车流中的最小空当或直行车辆穿越对向左转车流中的最小空当。27.环形交叉口的调查:阻车观测。(P.116)28.饱和流率(计算)(P.123)
29.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
36.停放车是指车主在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停放。
法定停车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来用停车标志、标线等物理、法制隔离设施指示容许停放的设施。
容许停放则是道路内的法定容许停放部分和因历史沿袭的可以停车部分设施之和,后者包括在市区内一些支路、街巷尚未安排警力或标志标线潜在可停的地点。
违章占路停放:即在凡有禁停标志、标线指示的地点停放车辆。
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时间内的停车数量。
延停车数:表示各个间隔观测时段获得的延停车辆数之和。
停放车指数(停放饱和度):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了停放场地的拥挤程度。停放周转率: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
放车辆次数,即用停车设施容量除实际停放数求得。(P.181-182)
37.停车设施供应调查种类:平行、垂直、斜角。(P.185)38.路上停车对交通流的影响(P.197): ○
1路上停放车对交叉口入口处车流的影响; ○
2路上停放车对无交叉口路段的交通流影响; ○
3路上停放车辆出入时对车行道的影响。38.行人流率:人行道或人行横道上的行人在一定时间内
按指定方向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
步幅,又称步长。指行人行走时每跨出一步的长度,单位cm。
行人动态密度:在某一指定瞬间,位于人行道或人行横道上单位面积上正在行走中的行人数量。(P.216-217)42.交通冲突的定义(P.255):
交通行为者在参与道路交通过程中,与其他交通行为者发生相会、超越、交错、追尾等交通遭遇时,有可能导致损害危险发生的交通现象。43.冲突分类(P.260-261): ○
1正向冲突; ○
2追尾冲突; ○
3横穿冲突; ○4碰撞固定物冲突。
交通调查与分析 第一章1、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断,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2、交通调查与目的:为了向交通,城市建设......
1.交通调查的定义:(P.1)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2.交通调查的类别:(P.1-2)1以查明全国性或全省等......
第一章综述.........................1.1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1.2调查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1.3调查区域定义 .................
贵阳市交通现状调查分析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ITY OF GUIYANG1.综述贵阳市地处贵州省中部,贵州省会,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
消费者行为学 第一章 绪论1.消费者行为 2.消费者 3.经济人理论 4.信息的搜寻 5.购买 险 25.物理风险1.2.简述感觉义和意义。 简述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 1.消费者需要 2.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