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作者:丁 恺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6期
摘要: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学生资源是课堂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起点和基质,本文从捕捉和利用资源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的方法。课前的学情分析是捕捉学生资源的前提条件;观察分析、价值判断是捕捉学生资源的有效途径;课堂的“重心下移”是捕捉学生资源的关键。在捕捉学生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分类归纳初步处理资源,通过打磨“半成品”加工处理资源,通过类比转化深度开发资源,最后通过资源的共享广度辐射资源,逐步有效地利用学生资源。
关键词:学生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捕捉;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6-0069-02
学生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它主要来源于学生,其中包括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或回答、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情绪表达等方面。学生呈现的资源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课前与课中的学习程度、思维特点、困难疑惑以及学生问的差异。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展开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捕捉和利用学生呈现出的丰富资源是课堂推进的关键所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方法的缺乏在利用学生资源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学生资源缺乏认识,没有及时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学生资源流失。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束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也少了一条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有的教师意识到学生资源的育人价值,但而对学生呈现的丰富资源无从下手,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效用。因此,本文将探讨有效的捕捉和利用学生资源的方法。
一、学生资源的捕捉
(一)课前的学情分析是捕捉学生资源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火眼金睛”不仅依赖课堂中的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已经有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等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性资源”。而课堂中通过互动交往,学生又会呈现出很多“互动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教师只有通过课前大量的研究工作,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学生差异状态,从而对学生可能呈现的资源进行预设,才能在课堂中开阖自如,对学生的各类资源适
切地利用。学生的前在状态是指学生已经有的知识、个体经验等,它反映的是教师进入教学前的学生真实状态,也是教师教学展开的学生起点状态。潜在状态是指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即学生在教学行进中可能出现的真实表现与潜在发展。差异状态是指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不同方面的差异,也可以说是每个学习主体的独特性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这些资源有大致的了解并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刘学生课堂中可能呈现的资源进行充分预设,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迅速、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资源。
(二)课堂的“重心下移”是捕捉学生资源的关键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的教学看似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但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其课堂是半封闭状态而非完全开放。其课堂主要呈现出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情况,于是便出现了由教师牵引着慢慢“小步走”、“碎布走”现象。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大多是简单、机械重复、没有思维含摄的小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反馈也是简单的、单一的,学生的资源就显得比较贫乏。课堂要让学生表现出各自真实的状态,呈现出丰富的资源,就需要教师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课堂的“重心下移”要求教师提供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改变原来教师主宰或主导课堂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通过开放环节的设计或者开放问题的探讨,让每个学生自主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状态和思维水平。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从而通过学生问的碰撞尽可能地引发出更有价值的学生资源。
(三)观察分析、价值判断是捕捉学生资源的有效途径
只有用心聆听学生的话语,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才可能从学生的所言所行中读懂学生,从而有效地捕捉到学生资源。原来教师往往只听到好学生的声音、响亮清楚的声音,现在教师不妨多去听听学生中异样的、微弱的以及错误的声音,并探究其背后学生显现出的思考过程、思考困难、独特思考视角等等。教师的眼里要有全体学生,通过察言观色,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表情、课堂记录练习中分析出学生的状况,从而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学生资源。此外,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有方向的搜索也是捕捉资源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搜索时要心中有数,带着对学生可能情况的判断基础上,在巡视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捕捉,这样就提高了搜索学生资源的效率。面对学生呈现的纷繁多样的资源,教师要认真分析、判断,看其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发展,从而选择捕捉的时机。经过教师价值判断之后,捕捉到的学生资源便是需要被进行开发利用的。此外,由于学生状态的自发性和偶然性,使得学生资源的呈现往往会受到局限,有些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却在互动中没有呈现的典型资源,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学生资源的利用
(一)资源的初步处理:分类归纳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让学生一个个随机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资源以“串联”的方式呈现。资源的这种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资源的比较辨析,不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且教师呈现资源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带来资源的零散、杂乱、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很难从这些资源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更别说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资源分类,不同类型的资源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和不同的思维视角,然后“并联”式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的资源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正确的资源,需要学生普遍掌握常规的方法;第二类是错误的资源,错误资源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源。典型的错误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帮助理清思维、规避同类错误,反衬正确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生成新资源的意义;第三类是学生中一些独特的做法和想法,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活思维。当然,这只是对学生资源的初步分类,教师还可以针对课堂中具体的学生资源进行细分。如:正确的资源显示了学生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采用了什么方法;而错误资源又具体是什么类型的错误,是由于概念不清,还是错解题意,抑或是表达问题等。对学生的资源进行归纳分类后教师便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化学生资源为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
(二)资源的加工处理:打磨“半成品”
混乱的学生资源经过初步处理后,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掌握的程度能够显现出一定的阶层性。多数教师选择对正确的学生资源进行分析、讲解、阐述,最后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资源修正自己的思路、做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正确的学生资源能起到示范性的作用,他们能从中领会思考的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仅能理解或部分掌握正确的方法,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困难在哪里,自己的思考的结症在哪里,如何来解决自己思考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半成品”入手,来利用和处理学生的资源。所谓“半成品”就是指学生未完成的思考过程、未解决问题的方法、未清晰的语言表达等。而这些学生资源是能够通过教师的指点、同学问的讨论、师生间的互动被完善、最终成为正确的资源。通过对学生的“半成品”进行加工打磨,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一起经历从混沌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茫然失措到胸有成竹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如何从表象逐步看到本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穿透能力。
(三)资源的深度开发:类比转化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更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点状、表浅地思考问题,自然也就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所呈现的资源很难具有深刻性,而且往往也不具有发散性。但全班的学生资源又是极其丰富的,因此教师要深度开发多样化的学生资源,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帮助学生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使是同一种思维角度也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尝试方法,教师在讲解某学生的资源的时候不能止于让其他同学理解这种方法思路,还应让其他同学也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尝试多种方法。通过亲身独立地体验这类方法,学生不但可以把这类思考问题的方法化为己有,而且可以通过类比思考的方式产生一类相同角度的“类方法”,他们也就能意识到各种“类方法”之间不同角度的思考差异。同时,学生对于这种“类方法”意识的逐
步建立,又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思考多样化的方法。这样,就有可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从“一”到“多”的追求,实现真正多样的“化”法。
(四)资源的广度辐射:资源共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冒出奇特的问题,独到的见解,新颖的做法等,如果这些个性化的资源有价值的话教师便可充分地利用。教师可将学生的个性化资源加以引申,在师生互动中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研究、讨论、体验,使得个性化的资源充分的共享,个性化思维转化为整体思维。奇特的问题启发全班同学一起思考、辨析,寻求答案,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独到的见解则可以让同学一起来讨论,或者组织小小辩论,在辨析比较中判断正误,让同学一同经历头脑风暴的过程。新颖的做法则可介绍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了解其思考的过程并且也能学一学,试一试,体验不同方法的妙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点,帮助学生提炼问题与思想方法。通过资源的共享就使得一个学生的独特资源被全班同学都享用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认识更具灵活性和全面性,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资源的共享,促使学生认识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生成。
学生资源是教学资源中最有效的资源,也是不竭的动力和能量资源。为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的观点,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资源,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师生互动更有高效性,学生更有发展性。此外,学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它们是相互锁定、环环相扣的两个环节。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它们有时具有共时性,有时具有延时性,有时是更为复杂的相互交织状态,教师在处理学生资源时要适时判定、灵活运用方法。
巧妙捕捉与利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科学课堂如同生命的树林,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独特个性的林中鸟儿,我们无法预知结果。课堂教学虽经过精心预设,但是绝不会按部就班地上......
利用“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错误资源又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如何采用教学行为来优化“错误”资源,让这些错误资......
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我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的角度,来阐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凡对课堂教学起作用的事物,如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佚名[摘要] 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有“预设”的能力,更要有对“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观,促进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