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地理学_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2:36: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

一、中国城市设置

实体城市:

中国的村落起源很早,距今7000¡ª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代(距今5000¡ª7000年)村落的规模已相当可观,河南绳池的仰韶村遗址面积近30万m2(548×548m),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面积5万m2(224×224m),临潼姜寨村遗址面积5.5万m2(235×235m)。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ª5000年)出现了城市的萌芽¡ª¡ª城堡,如河南登封的王城岗古城,淮阳的平粮台古城,郾城的郝家台古城,安阳的后岗古城,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古城,寿光的边线王古城等。

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3600年前夏末商初,其标志是在河南二里头发现的宫殿遗址。

•计划单列市: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980-1993)

•副省级城市:重庆(1997年直辖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 都、西安、杭州、济南(1994-)

•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994-)

•63标准:市: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一般可以保留市的建制(没有必要保留市建制的,也应该撤销);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必须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者是重要工矿基地,或者是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才可以保留市的建制。其他一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市,都应该撤销。

•同时缩小郊区,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地不应当超过20%,不及20%的,一般不动;超过20%的,应该压缩;确实有必要超过20%的,必须由省、自治区人委报国务院批准。

•镇: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在3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者聚居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足30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地方,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商业和手工业集中地,聚居人口虽然不足3000,或者非农业人口不足70%,但是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现有的镇建制,凡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或者虽然符合上述人口条件,但是以改归乡村人民公社领导为有利的,都应该撤销;即使是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也应该撤销。

•84标准,镇: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

镇的建制。

•86标准: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GDP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边境口岸,虽然非农业人口不足6万、GDP不足2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市的建制。•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GDP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GDP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虽然不足10万、GDP不足3亿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撤县。

•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已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93标准:设市撤县的标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①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③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④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撤镇设市标准

•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城镇辖区非农业人口

•20世纪60-70年代,以城镇非农业人口代表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统计数量低于实际人口数量。1964年¡°二普¡±采用了该标准,城镇人口只计算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农业人口,14.1%的城镇人口不能客观反应城镇化水平。

•城镇地域人口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0年代市镇人口:城镇人口指: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2000年以来城镇地域的人口。

3.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1949¡ª1995年)

城市化中级阶段(1996¡­2040年)2011年我国城镇化达到51.3%

城市化高级阶段(2040¡­)

• 1.郊区化的特点

•(1)被动式郊区化

•(2)居住郊区化略迟于工业郊区化

•(3)圈层扩展式郊区化西方国家郊区化城市空间呈放射状结构,沿伸展轴可达20km以上,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呈¡°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范围有限,仅10km左右

•(4)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

•(5)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

•2.郊区化的成因

•(1)人口政策

•(2)富裕阶层的出现

•(3)家庭轿车的增长

•(4)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住房制度改革

济南城市郊区化

•郊区化的启动

•1990年代,济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1990年为375.49万,2000年增至415.22万,但各地域增长不同时段情况不同。

•1990¡ª1995年,核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64%,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13.61%下降到1995年的12.71%;次核心区人口增长量为12.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7%,人口比重由18.43%增至20.63%;近郊区人口增长量为6.1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63%;远郊区人口增长量为1.3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15%。本阶段核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虽有一定增长,但由于增幅较小,其所占比重均略有提高,次核心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是本阶段人口的主要集聚地,表明郊区化已开始启动。

•1995¡ª2000年各地域单元人口变化保持与上阶段相似特征,是济南城市郊区化启动阶段的延续。

•郊区化的近今发展

•2000-2007年,济南城市次核心区人口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为4.34%;近郊区获得快速发展,7年间人口增加12.59万,年均增长率为2.05%,较上一阶段提高1.17个百分点,人口所占比重由19.88%增至21.00%;远郊区人口增速也不断提高。与1990年代郊区化相比,本阶段济南人口开始迁往离核心区更远的地方¡ª¡ª近郊区,人口的离心力进一步加强,济南城市进入了典型郊区化初级阶段。

•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景观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有些城市功能(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等)已扩散到实体地域范围以外。城市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分界也越模糊,这样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应运而生。都市区是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圈是以一个或两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连同这些城镇覆盖的空间地域形成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呈圈层状布局的空间组织形式。或者说,都市圈是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地域共同组成的紧密的一体化区域。

•济南都市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设区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面积5.23万km2,人口3200万。济南都市圈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了¡°一极、一区、六轴¡±的结构。

•城市群(agglomeration)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或者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的中初级阶段,有时候两者混和使用。对于一些常见的区域,准确的概念应当是¡°上海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沈阳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

•2.代合治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 城市群区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群的界定 作为一个城市群应具备3个条件, 第一, 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 不能被非基本地域单元分隔。第二, 组成城市群的地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若城市型政区总体水平达不到基本地域单元标准, 而其市区与城市群地域相连, 则可将其市区并入相应的城市群。第三, 城市群应达到一定的面积、人口、城市规模, 若一个或几个地域相连的基本地域单元达不到城市群的规模下限, 也不应列为城市群。

•我国城市群的下限标准应为: 地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 总人口在500万人以上, 其中城市人口在150万人以上, 城市数量在5座以上, 其中应有特大城市或大城市

•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

•特大型城市群1个: 即沪宁杭城市群;

•大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型城市群4个:分别是吉中城市群, 黑东城市群、福厦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小型城市群8个:分别是石太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群、郑洛汴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湘城市群、北部湾沿岸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3.山东半岛城市群

胶东半岛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小半岛,即胶莱河以东的半岛。

狭义的山东半岛,地理范围指从寿光小清河口到日照岚山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两点一线以东的部分,行政单元涵盖了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5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指广义的山东半岛。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为14484.52万元,约占山东省总量的2/3,超过了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3市之和。

•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

•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

•2010¡ª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

•2020¡ª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发展轴线:以济南¡ª淄博¡ª潍坊¡ª青岛(胶济线)、日照¡ª青岛¡ª威海¡ª烟台(沿海线)两条空间轴线为发展主轴,以烟台¡ª龙口¡ª莱州¡ª潍坊、日照¡ª五莲¡ª诸城¡ª安丘¡ª潍坊¡ª寿光¡ª东营两条空间轴线为发展次轴。

•规模结构: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弥补城市群薄弱环节和塌陷环节,形成6个等级的城市规模结构。

•规划到2020年,青岛、济南发展成为500万人、430万人左右的超大城市;

•淄博、烟台为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潍坊、威海、日照为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东营、章丘、即墨、胶南、胶州、龙口等为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平度、莱西、莱州、招远、寿光、诸城、青州、安丘、高密、文登、济阳、邹平、桓台、广饶、昌邑、莱阳、蓬莱、栖霞、荣成、乳山、海阳等为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另有平阴、商河、高青、沂源、垦利、利津、昌乐、临朐、长岛、莒县、五莲等一批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

•城市职能:

•都市带Megalopolis最早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于1957年提出的。¡°Megalopolis¡±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再加上戈特曼并未对¡°Megalopolis¡±一词做出明确的定义,因此,国内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周一星、张京祥等翻译为大都市带,顾朝林翻译为大都市连绵带,姚士谋翻译为城市连绵区,还有一些学者翻译为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区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Megalopolis¡±译法在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内涵上还是较为一致的,基本上都认为¡°Megalopolis¡±是由若干大都市区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基于与其他概念相区别的考虑,将¡°Megalopolis¡±翻为都市带比较合适。

•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街区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居民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

•大都市带的形成有5个基本条件和标准:一是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三是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联系密切;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五是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1961年,戈特曼指出当时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包括美国东北海岸地带、欧洲巴黎¡ª阿姆斯特丹¡ª鲁尔三角区、东南英格兰地区、美加五大湖地区、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等都是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概念,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功能地域结构形态的反映,这些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实力、发展程度以及空间范围和形态等方面。

•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都市连绵区)是都市区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城市群在内涵上与都市带接近,只是在外延上要小于都市带,可以看作是都市带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是都市区向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形态。

•思考题

•1.综述我国或我省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2.城市职能定量分类探索

•3.城市群或都市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4.我国(或其他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科学认定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中国大中型城市1城市地理学的兴起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自18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出现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就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由于城......

城市地理学读后感

a contemporary city的读后感这篇文章是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所写的书《明日之城市》的一部分内容,而关于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城市之肺的描述。或许,在这篇文章......

城市地理学论文

2014年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察论文姓名: 年级:2013级 学号:1328010066 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影响城市发展的要素出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条件与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牢固掌......

下载第六章城市地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城市地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整站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