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讲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
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
(二)————————犯罪行为;
(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原因;
(四)—————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3、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分析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1)确定犯罪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4)了解案犯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刻画犯罪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二讲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
1、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机能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犯罪心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个体对客观现实中的一些不良刺激的积极吸纳、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包括: 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系统,由于构成要素及其构成方
式的不同而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或发生不同的犯罪行为,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
化。
2、消极的社会意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犯罪心理有什么影响?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消极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也就成为了这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目前我国,封建思想意识和辅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是导致一些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是使一些人或迷失方向,或对现实产生怀疑,或对正面宣传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纵自己;二是使人们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承受力和容忍度提高,见多不怪、麻木不仁,也使犯罪人的罪责感和恐惧感减弱,有恃无恐地犯罪作恶;三是使一些人对犯罪产生合理化认识,坦然作案,对犯罪后果漠然置之。
3、大众传媒的失误(不良诱导)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有哪些?
不良文化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大众传媒一旦染上淫秽、暴力、反动的内容,将直接成为犯罪的诱因。因为,它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激活了人们的本能欲望;诱发了消极情绪的发泄;减弱了对犯罪的敏感度和抑制力;提供了可以模仿的犯罪手段和方法。
4、试析家庭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人际关系气氛、组成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言谈举止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通过一下方面发生作用:
一是家庭结构的缺陷;
二是家庭成员行为的缺陷;
三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四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问题。
5、什么是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社会适应不良可使人产生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使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产生成为可能。
6、什么是犯罪机遇?
犯罪机遇是指一种可使犯罪人顺利达到犯罪目的的适宜犯罪的时机在一定意义上说,犯罪机遇会诱发犯罪心理的产生。有时,犯罪机遇会激活或强化犯罪心理。
第三讲 犯罪心理与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什么是犯罪心理?如何理解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
广义的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犯罪心理包括:
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犯罪人预备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犯罪人犯罪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
2、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
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3、犯罪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源。
4、犯罪心理的反社会性有哪些表现?
犯罪心理的反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1)自我中心观念强烈。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这是反社会性的基础;
(2)反社会的需要、动机和目的,偏倾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反社会性的动力因素;
(3)反社会人格。这是一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偏离社会化的消极人格,是反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如,无责任感,无羞耻、悔恨之心,说谎或欺骗,缺乏对他人的忠诚,寄生生活方式等;
(4)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人道主义、友谊和同情等高尚的道德情感,相反具有自卑、冷酷、残忍、自私等不良道德情感;
(5)自我控制力低。性情暴躁,易冲动,意志薄弱,难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反社会性心理极易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发生冲突,导致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5、什么是反社会意识?所谓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6、根据希利和布朗纳(W.Healy&A.F.Bronner)的研究,哪些不良情绪、情感的积累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1)在爱情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的那种强烈情绪;(2)由于自我表现的愿望、特别是由于在儿童期自我满足受损而产生的异常愿望以及青春期的冲动和愿望受到妨碍而引起的不满情绪;
(3)在家庭、学校、交友、体育运动等方面出现的强烈不适应感和自卑感;
(4)对家庭的不和谐以及对双亲在控制和管教中的失误所引起的强烈不满感;
(5)对兄弟姐妹的嫉妒,被作为继子对待的歧视感;(6)基于根深蒂固的内在心理冲突而产生的压抑感;(7)对幼年时期违法行为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罪责感等。
7、犯罪人的哪些性格特征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容易引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的不良性格特征:
1、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都缺乏责任感,生活态度轻率,没有明确的生活动机,嫉妒心和报复心较强,对社会有种种不满;
2、任性、鲁莽、胆大妄为,无组织纪律性,无视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
3、情绪控制力较差,情绪常常不稳定、喜怒无常、心境变化多端,神经质突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外显;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歪曲、以奇为美,不符合社会规范;
4、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明显地偏执、固执,爱钻牛角尖;
5、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评价能力。
此外,自我中心主义、心胸狭隘、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感情脆弱、攻击性强、对挫折忍受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也常常成为犯罪的动因。
第四讲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
1、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功能有哪些?所谓犯罪动机是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不同的犯罪动机,不仅直接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且也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差异。
2、简述犯罪人的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的确立过程 犯罪动机确立的过程,伴随着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所谓动机冲突,即内心中权衡利弊,取舍动机的过程。
2犯罪动机冲突,就是内心中反复权衡作案与否的利弊,以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人在此过程中,往往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要考虑犯罪可能带来的利益,即犯罪收益。二是要考虑犯罪可能付出的代价,即犯罪成本。犯罪成本包括犯罪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所谓直接成本,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和犯罪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工具和手段而支付的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犯罪而必须舍弃的其他利益。
所谓惩罚成本,是指因为犯罪败露所直接付出的代价,如被法律惩处而遭受的良心上名誉上、精神上、经济上、肉体上的损失与痛苦等。惩罚成本受破案率、定罪的概率和刑罚轻重的影响。
惩罚成本又分为心理惩罚和社会惩罚
心理惩罚是指某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后,内心的恐惧不安感或悔恨感。
社会惩罚是潜在的、无形的,但它又无所不在,甚至伴随罪犯终生。
其一就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其二是生活空间的缩小;其三是机遇的丧失。
3、简述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互动的过程犯罪心理是客观因素与主体主观因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使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包含“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行为人对外界消极因素积极能动反映的结果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四)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强化,并在犯罪活动中得以巩固的结果
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包括犯罪心理的增强与减弱,量变与质变。其发展方向有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两个方向。
所谓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其错误认识,或使其情绪反应、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向积极方向转化。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1、产生内部的心理矛盾;
2、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3、出现积极的、系统的动因;
4、遵循转化规律。
5、什么是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 恶性发展,是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更加稳固和牢固化的过程。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
1、不良诱因刺激;
2、非法欲望的满足。
◆对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应抓住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年龄特征(生理、心理方面);性别特征;
社会化过程是否存在缺陷;
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与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经历;等等
1、什么是犯罪?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Offense)概念与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与 刑事法学中的犯罪概念 的区别: 1)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包含了刑法学中的犯罪; 2)——也包含违法行为; 3)——还包含不良行为。
2、什么是犯罪人?
犯罪心理学中所说的犯罪人(Offender),是指实施了严重的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刑法学中所说的犯罪人(Criminal)是指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人。
刑法学上的犯罪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达到刑事责任年龄;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既包括刑法学上的犯罪人,也包括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而且还包括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能力和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及精神病人。
3、什么是犯罪心理?所谓的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4、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支配→ ———————— ←反映犯罪行为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笔记一第一章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
第一章 绪论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
心理学培训笔记一、情绪是什么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