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今天的城市,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问题 对策
引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在20世纪中叶,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为37.7%,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且城市化模式既保留有计划型城市化的成份,也有市场型城市化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4亿猛增至50亿。中国城市人口也将从1999年的3.8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加速城市化是突破中国面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
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2.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自然会形成贫困的问题。
一是城市化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在农村人口增长、农业比较效益递减、土地资源约束以及技术替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为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加上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人(2002年)计算,估计短期内至少有2.25亿人不得不流动到城市。贫困压迫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表现出的是一种为求生计而萌发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
二是现阶段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逐渐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困状态,这些贫困者在短期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城市贫困问题如处置不当,易于激化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2、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短缺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升和城市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着内在联系,并且都带有一定的紧迫性。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中比较突出的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近十几年来城市化率达到的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为5.03亿),新增的资源需求量将相当于现有消费量的近三分之二。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巨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强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各国中最大的。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人口规模及非农人口比重的扩大,产生对粮食需求量的增长,而我国又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兴盛发展时期,非农用地需求迅速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每年需要增加180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来自人口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将使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3、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的风险。有专家列举了城市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在这六大问题中,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成为国人最焦心的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但确保社会安全的准备并不充分,从而加大了风险威胁;同时,负责危机处理的机构分割严重,配合生疏,很难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更增添了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难度;尤其是不负责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城市风险经常防范失灵,加上我国预警机制还相当落后,而且政府的协调能力也不尽如人意,这样,必然使中国城市化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本,包括社会资本、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损失。
3、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1、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我国实现城市化的最终焦点、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民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也是贫困化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制定并坚持“三集中”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实现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实现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是中国迈向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民转移到城市,也可实现亦工亦农,做“人人有工作,家家有产业,个个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为全面小康打下技能基础。
二是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
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今后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3.1、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城市化是否健康发展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保障程度密切相关。土地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水资源是城市化的生命线,能源是城市化的命脉,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是人居环境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城市化。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美国式或拉美式的城市化道路,必须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能超出区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议国家及全国各城市在“十二五” 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科学估算当地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量力而行,不要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而过分地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或者以剥夺其他地区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提升自身的城市化水平,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总体指导思想,确保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换取高城市化质量。60年来我国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是我国资源和能源集中消耗地区,因而也是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因此资源节约的重点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都在城市。面对我国未来战略与决策研究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城市发展必须走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布局集中、紧凑的节约型、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在发展的模式上突出节约优先,在发展的价值上突出环保优先,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选择,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3.3、对于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要加强预警机制
城市社会安全问题虽然具有突发性特点,不容易预测,却容易引起伤害。但只要做好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城市的安全风险是可以降低的。为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加强平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投资者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状况是非常看重的,如果城市生活和秩序舒适、安全,能够更快地进行人、财、物的流通,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商家的青睐。二是完善公共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绝不能走走转转看看走过场,要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以检查促整改。对所有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特别是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安全技术检查,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部门要做好预防措施和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控制,严格查处危及城市安全的不安定因素,对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点段进行专项治理,并检查验收。三是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公民的公共安全期望值越高,政府投资越大,承担的税负就越重。这种由于政府完全独立承担公共安全保障任务的结果,最终必将导致全民对公共安全期望值降低。要使相助与自助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4、结论
总之,在选择走向城市化道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国际大环境,认清我国经济发展当下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出科学评测,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大用.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J].经济纵横,2005,(1):4-8.[2]王卓.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4,(6).[3]王建刚.中国城市化战略刍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44-48.[4]李建平.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J].理论探索,2004,(3).[5]赵志立.加强危机管理与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5,(5).[6]李宁,郑新奇,王爱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评价模型[J].现代城市研究,2005,(7).[7]李明,马江.土地价格宏观调控政策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5,(经济管理增刊).[8]叶峻,杜永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5,(2).[9]姚兴航.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1年08期.[10]屈晓杰,王理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一、总述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
1、贪大求全,安然公司自取灭亡安然在投资领域、战略发展上定位于“分散化”,战略决策错误早期安然公司只经营天然气,后成功地把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动亢和发电,成为世界能源交易......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使用、生态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拆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