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城市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太原城市化水平发展”。
黔江区城市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短短30年间总体城市化就有1978年的19.5%提升到2008年的40%以上,这是一个旷古未有的现象。但是,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那就是各城市的发展在滚滚的投资热潮中或彷徨不知所终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本是谋求城市发展的良好初衷,却在城市间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演变为无休止的过度竞争。城市发展缺乏一种理性的成长机制,城市间缺乏合作机制。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外延极易出现无序的蔓延与粗放扩张,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治理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前途。
重庆市黔江区作为渝东南经济中心,其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且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对城市化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论文主要以黔江区为例,试图探究重庆市黔江区城市化历史演变、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有助于本区城市化发展的措施。关键词: 黔江区
城市化
统筹发展
1黔江区基本情况介绍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南连酉阳,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区内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舟白机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在2010年国庆期间实现通航。近年来,全区大力实施“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发展战略,狠抓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黔江作为渝东南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2城市化的相关概念
2.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传播和渗透的过程。
2.2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延伸出了一些与城市化相关的概念,如郊区城市化、半城市化等。
3黔江区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3.1黔江区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3.1.1工业化的推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工业化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的空间内的高度集合,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黔江区正阳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其宽松的土地资源使用环境及人力资源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迁入,建立了正阳工业园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黔江工业化的进程。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力的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
3.1.2产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黔江区工业化的加深,工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了过去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正阳镇为例,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的大量迁入,很多原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变成工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决定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化和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3.1.3政策的促进
坚持“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住市委、市政府把黔江定位为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机遇,加大力度实施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增强全区各级的信心和决心,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思路。城镇建设应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科学地地编制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以适应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质量的提高。要完善城市功能,尽快完成城区组团式布局的骨架建设,并对各组团功能进行合理定位,要着眼于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质量,加快正阳、张家坝组团建设,特别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制订黔江农村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体系,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以一种主导产业如工业、商业、旅游等的发展带动城镇人口的集聚和城镇规模的扩大,要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
3.2黔江区城市化的外在动力机制
影响城市化的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指来自于区域以外,加速或延缓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影响城市化的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市规模、功能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机理系统,主要有境外投入、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开发区的建设、管理因素的变动等。
3.2.1境外投入
境外投入是指源自区域之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乃至企业的迁入。黔江区处于重庆市经济欠发达的东南地区,经济欠发达,但在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方面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并且因为拥有较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相较于周边城市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吸引了重庆甚至东部大城市的企业迁入和外资的注入,极大促进了黔江区工业化的进程,对本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3.2.2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
自80年代起实施的东部倾斜政策加快了东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以三峡工程建设为起点的西部大开发,也必将带动中西部社会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大发展。中西部要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党的十七大确立重庆市为我国城乡统筹改革的两个试点地区之一,另外,黔江区作为渝东南经济中心,将吸引更多的国家和重庆市的扶持,黔江区要用发展的眼光,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城乡统筹改革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4黔江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研究
4.1黔江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4.1.1改革开放以来,黔江城镇化发展很快。
黔江地区成立以前,城镇化水平很低,1978年黔江区仅有城镇人口0.9万人,城镇化率为
2.4%,1987年城镇人口2.3万人,城镇化率为5.5%。黔江地区成立以后,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区人口(户籍人口)1992年达到3.86万人,1996年达到5.55万人,2000年达到6.29万人,城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近9平方公里。区县合并建立黔江区后,2001年调整乡镇体制,成立了3个街道办事处和15个镇,城镇人口达到10.79万人,城镇化率为21.9%,2002年又对村(居)组建制进行了调整,全区居委会达到了54个,城镇人口达到16.99万人,占总人口的34%。
4.1.2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10月31日,黔江的城镇人口(常住人口)为8.7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比全国平均水平35.4%低15.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33.1%低13.3个百分点,在全市40个区县中排名第21位,远远低于47%的世界平均水平。黔江非农业人口仅有6.87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仅增加0.23万人。
4.1.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按照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规律,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但实际上黔江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1978年,城镇化落后工业化5.7个百分点,而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两者差距不断扩大,1987年差距达到9.9个百分点,2002年二者差距扩大到10个百分点以上。
4.1.4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
2002年末,全区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为8.7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33万人,城南街道非农业人口不足1万人,城南和城西非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39.8%和49.2%;农村15个建制镇平均人口为1.77万人,总人口最多的两河镇2.76万人,总人口最少的小南海镇仅为0.91万人,平均非农业人口为786人,40%的镇非农业人口少于400人,非农业人口最多的冯家镇为3147人,非农业人口最少的鹅池镇仅有132人,在全区所有镇乡中列最后一位。过小的规模使小城镇建设成本较高,辐射和吸纳能力较弱。很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用水不便、交通不畅、通讯落后、教学条件艰苦、环境卫生与镇容镇貌较差等,对附近的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的甚至不能称为“城镇”。
4.2黔江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
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和农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差距大。据调查,2008年黔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8,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在全区消费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仅为37.8%,在全区储蓄存款中所占的份额仅为28.5%,而占总人口不到30%的城区人口在全区消费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为62.2%,在全区储蓄存款中所占的份额为71.5%。代表生活现代化程度的家用电器普及率,农村居民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如彩电只有城镇的30.5%,冰箱为5%,洗衣机为6.1%,移动电话仅为4.8%。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电力、交通、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推行城镇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4.2.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长期以来采取的严格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镇、农村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尽管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抽样调查资料,目前黔江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6.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3%,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达5.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4.2.3在黔江区城市化发展中,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所限,中心城区存在向四周无序蔓延的趋势,造成了城郊土地利用功能混乱、环境质量下降、设施建设重复无序、交通压力加大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造成了一些无视规划胡乱开发的现象和行为不断出现。黔江城区处于河谷地带,城市发展空间较小,近几年,城市周边无视政府规划自建房的现象比较严重,严重破坏城市形象,也不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对集约城建用地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4.2.4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
乡镇工业长期徘徊在小型化、分散化的低层次上,难以进入现代化工业层次,致使“聚集效应”十分低下,农村的工业化水平相当落后。2002年黔江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3.3%,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0%以上,农民非农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仅为6.2%。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面对不到5%的农村工业就业,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5. 黔江区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黔江地处山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社会、地理条件的限制,城镇化建设较为落后,我们应坚定城镇带动的战略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渝东南经济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各地成功的经验看,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城镇化建设坚实的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正在升级的区位优势,努力把黔江建设成为区域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以烟草、食品、林产、制药为主的特色加工工业,加快传统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壮大卷烟、电矿、建材、林产、食品、医药六大骨干产业。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现有分散布局的企业向小城镇逐步集中,逐步改变乡镇工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的家庭手工业现状,提高乡镇工业的竞争能力。依托正阳工业园区,通过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人口向城镇聚集,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5.2坚持“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住市委、市政府把黔江定位为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机遇,加大力度实施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增强全区各级的信心和决心,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思路。城镇建设应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科学地地编制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以适应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质量的提高。要完善城市功能,尽快完成城区组团式布局的骨架建设,并对各组团功能进行合理定位,要着眼于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质量,加快正阳、张家坝组团建设,特别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制订黔江农村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体系,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以一种主导产业如工业、商业、旅游等的发展带动城镇人口的集聚和城镇规模的扩大,要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
5.3调整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发展。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中心城区用地“退二进三”的调整,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按照城市化的客观要求,推进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 个方面结构的调整。根据区委、区政府规划,黔江老城区主要规划为商业区和生活区,正阳依托正阳火车站、正阳工业园区发展第二产业,舟白依托舟白机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冯家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3] ,避免走国外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空心化”和经济衰退的弯路。
5.4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关于户籍制度,根据区情,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城镇户口迁移政策。关于用工制度,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和外地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关于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通过完善供给制约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供地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提高耕地占用成本,保护耕地。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
苏中地区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苏中地区通常包括宁、镇、扬、通、泰五市。鉴于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镇江位于长江南岸,具有特定的区位条件和经济特点,因此研究苏中地区特别是长江......
乐山市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根据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夏(Fisher......
唐山市房地产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工程管理 学号:********** 姓名:*** 摘 要:唐山房地产业是唐山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链绵长,对唐山经济的安全良性运行影响甚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一、总述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