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在生活体验中发展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时,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探究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教学实践活动,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数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座号,说一说各自座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们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得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
二、从生活情境中理出数学概念
许多数学问题是人们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领悟,会使数学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做实验:把一块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水面会有什么变化?把装满细沙的杯子里的沙倒出来?把装满细沙的杯子里的沙倒出来,再放入一块木块,然后装进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石头和木块占有杯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而且石头和木块的大小不同,所占杯子里的空间也不同,从而理出体积的概念。
在学习‚倍‛的概念时,一位教师说:‚家里来了客人,我们用什么来招待呢?‛学生议论着。‚我们按每位客人2个苹果,来了3倍客人,那应准备几个苹果?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招待。‛一个学生2个2个地往盘子里放了3次。教师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3位客人,要放3个那么多。‛教师又说:‚每位客人按10颗糖来放,要放多少颗糖呢?再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位学生10颗10颗地往盘子里放了3次。教师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因为要放3个那么多。‛教师说‚‘几个那么多’不太好说,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该用什么字呢?‛学生同桌议论,当大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示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常听说谁是谁的多少倍,用‘倍’可以吗?‛教师说:‚我们就试着用‘倍’来说一说前面招待客人时摆放果品的事吧。‛学生说出了上例谁是谁的多少倍。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让学生再到生活中找倍数实例。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有关个数、次数、重量、长度、时间等倍数关系实例。感受了‚倍‛的意义。
三、从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方法
大胆改造课本例题,创设为学生熟知、亲近、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当前‚生活数字‛教学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教学加‚9加6‛时,有位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在教学‚9加6‛时,有位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用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装了一些珠子,在玩扔珠子游戏,①号杯有9颗红珠子,②号杯有6颗黄珠子。两种珠子合在一起共多少颗?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但具有生活性、直观性,而且还蕴含着‚凑十法‛的数学关系,有利学生在‚做‛中探索、理解‚凑十法‛的数学关系,即可将①号杯的红珠子扔进②号杯,发现‚6+4=10、10+5=15‛的计算方法,也可将②号杯的黄珠子扔进①号杯,探索出‚9+1=10、10+5=15‛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因富有生活情趣而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做‛中学数学。
四、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取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会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际测量时‛,一上课,我设计一个情境:学校计划在花园周围建一条绿化带,每隔3米栽一棵柏树。大家想想,需要买多沙棵柏树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说:‚应先量出绿化带的总长度。如果能知道一步的长度,用步测比较方便。‛另一个说:‚步测不准确,应该用测量工具测量。‛第三个说:‚即使用测量工具,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还是量不准确。‛这时,我故作为难地说:‚那该怎么办呢?‛又有一个说:‚我们应先到操场上学习测量的方法,再去测量绿化带的长度。‛我高兴地说:‚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呢?‛经过大家讨论,大家认为,先研究如何用测量工具测量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再研究步测和目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操场。
到了操场,同学们自愿组成若干小组。他们首先研究用测量工具测量地面上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很快就总结出了方法: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测出,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当测量的测离比卷尺或测绳的长度大时,显然仍靠两个人是完不成的。于是各小组内又作了具体分工,有的指挥,有的插标杆,有的拉测绳,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几分钟就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前面的学生讲,后面的学生争着补充、修正。通过交流,同学们明白了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为什么先要通过测定两点一条直线的道理和方法。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一步的较为准确的长度呢?‛同学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总结计算方法时,一个说:‚我用60步走完了40米的一段距离,步长大约是40÷60≈0.67(米)。‛另一个说:‚我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对50米的距离走了三次,第一次走了80步,第二次走了78步,第三次走了79步,步长是0.64米。‛……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让他们利用刚才算出的步长,步测指定的一段距离。当每个学生汇报了各自算出的长度后,我才告诉实际长度,并组织他们讨论怎样才能算出经较准确的步长。在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有了更多阐述自己体验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还能受益于他人,还能体验到他合作的良好情感交流。
没等下课,同学们就已经用掌握的测量知识计算出了绿化带中需要多少棵柏树,还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五、从生活现实中感悟数学
长期以来,学生只能解答课本中的题目,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却常常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的责任必须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把数学还原于生活。例如数学‚圆柱的认识‛,我这是样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数学的: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除了美观、方便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数学因素?把这一个生活中常见,又不为人注意,却很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当时的学生回答五花八门,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留下悬念。在教完‚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又出示一题:李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请你们帮李师傅选择一下,做哪种蜜蜂封盒既省材料,又能盛更多的东西?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通过计算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获得问题的解决。像这样,引导学生就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思想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
联系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
在生活中感悟真情 ----------《敬爱的老师》教学实录及反思惠民县石庙镇梁家小学赵红霞一、材料说明 《敬爱的老师》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学校......
在生活中感悟作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