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课堂实录_卢沟桥烽火评课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2:30: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卢沟桥烽火》课堂实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卢沟桥烽火评课”。

卢沟桥烽火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

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跟我书空“烽火”。

(学生书空)

师:谁来读?

生:烽火。

师:后鼻音读得很准确。“烽火”是什么? 生1:在我国古代,烽火是提醒人们有敌人来侵略的信号,让大家一起来打击人。生2:我知道烽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烽火与战争相关,现在把烽火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师:(板书“卢沟桥)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卢沟桥。生1:卢沟桥在北平西南郊。

生2:它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桥,很优美。

生3:卢沟桥的石狮特别多,而且驰名中外。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我也想到了一条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师:齐读——

生:卢沟桥烽火。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1:为什么会在卢沟桥有烽火?

生2:卢沟桥烽火的经过、结果怎样?

生3: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

„„

师:会提问是一种学习的本领,能自己找到答案就更有水平了。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回忆,寻找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开到24页,听老师读课文,大家要特别留意多音字的读音,标出一些长句子的停顿。

„„

生:认真地听,标注停顿标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认真地自读课文。)师:出示词语: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谁来读这些词语。

生:读。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都是四个字。

生2:第一行词语是写敌军的,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可恨、可耻的样子。

师:你能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恨读出来吗?(学生读)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行词语是写我军的。我读出了他们英勇顽强抗战的形象。师:你也来读第二行词语。(学生读)

生:老师我发现狼狈为奸是说日本侵略者像狼和狈一样灰溜溜地逃走了。

师:那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解,沉默)

师:忾左边是竖心旁,有边是气„„

生:老师,是不是一同仇恨敌人,心里非常气愤? 师:对!你真会学习,知道了拆字理解字词的技巧。

一个词语不仅是一幅画,还传递了一种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师:读课文时,哪一段给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与大家分享一下。(生1读第四自然段。)

师:震耳欲聋的聋要注意声母是“l”,齐读。

(学生集体读。)

(生2读第五自然段。)

师:谁来评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听他读,我觉得可解恨了。但要注意“猝不及防”的“猝”

是平舌。

师:你听得很认真!谁来继续分享?

(生3读第二自然段。)

(生4读第三自然段。)

(生5读第七自然段。)

„„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语。

(学生默读,画词语。)

师: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的?

生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卢沟桥烽火的。我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生2:老师,我认为是事情发展顺序。“摸来”,这是事情的开始;“发动进攻”,生2:老师,我认为是事情发展顺序。“摸来”,这是事情的开始;“发动进攻”,这是经过;“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这是结果。

师: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言之有理。

为什么烽火会发生在卢沟桥?自读第一段,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第一段后,同桌讨论。)

师:谁来分享答案?

生:“九一八事变后„„咽喉要道。” 师:你了解“九一八“事变吗?

(学生简单介绍“九一八“事变。)

师:翻开历史的长卷,在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集军队,炮轰沈阳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还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此时,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师:咽喉,我们都有,试着卡住它,会有什么感觉? 生1:不能喘气,很难受。

生2:口中的东西不能进入肚子。

师:这就是咽喉的重要性。如果把我们的头部比作东北三省,我们的躯体就是大部分的国土,把我们的咽喉比作卢沟桥,卡住它,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敌人无法继续侵入我们的领土。

师:如果守不住呢?

生:敌人就会长驱直入。

师:卢沟桥真是——

生:咽喉要道。

师:这一段还有什么词句不理解吗?

生:蚕食。

师:谁来帮助理解一下?

生:蚕食是比喻侵略者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中国。

生:妄图是什么意思?

生:日本侵略者狂妄地想侵占全中国。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词语中认清了日军侵略我国的狼子野心。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很有感情,相信写字也会很用心。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学生同桌讨论。)

师:有想提醒我们注意的字吗?

生:喉咙的喉右边不能写成时候的候。

师:谢谢你的提醒。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生字描红。(学生完成描红。)

师:课后请大家熟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下课!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一些历史知识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片空白,而课文讲述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将对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要求学生在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日寇侵略我国的行经,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上课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回顾了“九一八”事变及前后的历史背景,帮助同学们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纷纷对日寇的侵略行经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学生了解了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就显得驾轻就熟。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卢沟桥烽火。(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

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将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 生:他们的魔爪就会伸向全中国。

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

生:不会!

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蹂躏他们的兄弟姐妹吗?

生:不会!

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 生:不会!

师:我军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悲壮的回忆。

(出示要求:读2—5自然段,找出描写敌人和我军举动的词语,读读,想想你读出了什么?写下感受。)

(学生认真地读书,并做批注。)

师:读书,就应该善于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品味。现在我们就要把感受深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学生自主练读。)

师: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同桌交流很认真。)

师:你们都读出了什么呢?

生1:我读出了日本军队的卑鄙无耻,他们搜查失踪的士兵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师:哦,证据呢?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偷偷摸来”,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日寇这种伎俩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用过了,只是故计重施吧了!

„„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大家算是明白了,原来这日本军队的所作所为,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生4:“1937年7月7日深夜„„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有感情地)师:读得恰到好处,把日本军队的丑陋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呀,当他们的无理要求被守桥士兵严词拒绝时——

生齐读: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5:我读出了日本军队的凶狠残暴。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生6:“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地向县城扑来。”他们的枪上面装了刺刀,而且是疯狂地扑来,可见日本鬼子十分凶残。

师:是呀,鬼子的气焰的确十分嚣张,男生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男生齐读。)

生7:我还读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我是从“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看出来的。

师:的确如此,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却无丝毫畏惧。这样的句子你还能再找一些吗? 生8:从“英勇的中国守军„„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狼狈而桃。”也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十分英勇。

生9: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时,我们的援军„„抱头鼠窜。” 生10:我从“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小鬼子,看刀!’”读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出示:

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师:同样是晚上的行动,敌我双方用词却不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偷偷地、摸”写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有鄙视的意思。

生2:“悄悄地、进发”写出了我军足智多谋,有称赞的意思。

师:意思差不多,但用词不同,向我们传递的情感也就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中国军队同仇敌忾的气势,读出中国军队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生齐读。)

生11:我还读出了日本鬼子的狼狈相。

师:是吗?说来听听。

生11:我是从“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这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师:看到敌人被我军杀得狼狈不堪,我们的心中也是大呼痛快呀。在敌人这狼狈表现中,你也感受到了什么?

生12:这其实也写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

师:说得真好。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用心感受。(播放《大刀进行曲》,学生认真地听。)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指名读4、5节)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如临其境。(分组读2——5自然段。)

师:我们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你们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吗?同桌试试看。

生:同学接龙。

师:谁来试试看?

(学生复述正确流利。)

师:正确流利,我想这一悲壮的事件已经给你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生2复述。)

师: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大声疾呼——

生: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危急!

师: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自读第8自然段。

(学生自主读。)

师: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1、2„„: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 师:1937年7月7日,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性时间!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师: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课件出示卢沟桥: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它似乎在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诉说着什么呢?

生1:中华儿女不能忘记这段悲壮的记忆。生2:落后就要挨打!

生3:希望世界没有战争,永远祥和!

„„

师: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你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清代梁启超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编辑成一份小报。

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从词入手。由词入手,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英勇顽强,敌军的疯狂、狼狈;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文字,充分合作,自主探究,通过敌我双方言行的对比来感悟。在对比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他们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将思想呈现给大家,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内回响,同时又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自我感觉努力地实践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主备人:徐兰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其中......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3、......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精选8篇)由网友“眼里没了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卢沟桥烽火》,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篇1:《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一、导入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受歌曲的情绪。(课前)2、在歌曲中,同学们关注到了“九一八”吗?就是九一八事变,你们了解“九一八”事变吗?3、简介“九一八”事变的经......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烽火......

下载《卢沟桥烽火》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卢沟桥烽火》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