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_小康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29: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康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的现象:如在认识上有的把二者等同起来,只看到二者的同一性,忽视其差异性;有的把二者对立起来,只看到二者的差异性,忽视其同一性。在实践中有人是先“小康”后“和谐”,而有人是重“和谐”轻“小康”,凡此种种。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澄清理论是非,纠正实践偏差,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此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那么,“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首先,二者提出的背景不尽相同。“小康”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我们知道,“小康社会”有“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分,“三步走”战略也有“旧三步”和“新三步”之别。“新三步”是对“旧三步”中第三步的细化,而“全面小康”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全面发展,由此确立了小康社会的理论。新世纪初,我国人均GDP达到一千美元,各国的经验表明,此时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期、矛盾突显期和问题多发期,和谐社会的 理论主要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和谐”概念最早也是出自十六大报告,并且是作为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提出的。随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针对经济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被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并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和谐社会的特征又作了深刻的论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果说,“小康社会”的提出具有承上性质的话,那么“和谐社会”的提出无疑是有着启下的意义。

其次,二者的内涵和特征不同。就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小康水平也有其相对固定的评价体系,如国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文化娱乐和闲暇时间、人均绿地面积和住房面积以及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和谐社会则标志着特定社会的稳定、有序、优质、效能,表现为社会成员的和睦相处,社会风气的公正祥和,社会秩序的井然有条,社会系统的运转自如等。它涵盖了人自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等基本方面,既指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又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等几种生产的协调发展,也指社会系统诸因素———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等的协调发展。

再次,二者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比较而言,小康社会侧重于量的积累,和谐社会侧重于质的提高;小康社会倾向于既定指标的完成,和谐社会倾向于主体感觉的状态。如果说前者是对特定系统不同层次和构成要素的静态考察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对特定系统诸要素、层次间的动态描述,或者借用列宁的话说,前者是所谓“初级的质”,后者是所谓“二级的质”或“高级的质”。

最后,二者的价值追求和实现途径不同。小康社会任务具体、目标明确,时代感鲜明,可操作性强。和谐社会则是一个逐步发展、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其规定相对抽象,主观性突出。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富裕和兴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协调和共享。小康社会虽然本身也是一种价值选择,但它更多地是一种硬指标,和谐社会无疑要有一定的物质依托,但它更多地是一种软实力。

当然,“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也有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二者都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小康”是一个在我国有着广泛文化认同的概念,“和谐”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二者均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儒家文化典籍《礼记·礼运》篇的描述,小康社会是与大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把上古时代黄帝、尧、舜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把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用礼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家”的社会称为“小康”。在孔子眼里,小康社会比不上“大同”,但要比孔子所处的礼乐崩坏的混乱局面要好得多。“谐和”、“和谐”的说法古亦有之,如《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等。和谐是一种平衡、协调融洽,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理想结构和最佳状态。“和”内涵丰富,有中和、平和、仁和、协和之意,儒家主张“和而不同”,“求和”、“尚和”、“贵和”乃中华文化的特质之一。“和”不仅是中华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国人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

第二,二者无论在目的和手段上都有交叉和重叠之处,且地位和作用同等重要。应该说,小康社会理论的确立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全面小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的本质规定。一个社会,如果贪污腐败盛行,贫富分化严重,管理秩序混乱,矛盾问题尖锐,那就很难说它是一个合格的小康社会;同样,一个社会如果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质量下降,经济基础脆弱,发展前景黯淡,那就很难说它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四,如同福利社会、法治社会乃至学习型社会、节约型社会一样,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的多面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目标的一种理想设计,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二者都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两个不同的战略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社会主义......

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全面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伴随这一新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小康社会与环境保护

发展能否避免环境污染?能否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所谓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要全面建设小......

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

下载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