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 鄭石岩* 生命教育的旨意,在於教導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活,豐富人生,並發現生命的意義。
人因為生命教育的薰陶,而變得有愛心和智慧,自我功能提升,生活的興致和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良好,從而有個幸福成功的人生。
生命教育在於協助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互愛與尊重。它對於社會的安定,文化的提升,經濟的發展,以及民主素養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作用。
教育的重心應該是生命教育。學校所教的內容,家庭所教導的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培養學生認識生命,發展潛能,締造幸福的人生,開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於是,就廣義來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就狹義言,生命教育在於陶冶個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生命教育包涵甚廣,然而無論那一階段的教育,都沒有生命教育這門課;也沒有一門課可以單獨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態度、能力和觀念作完整的傳授。於是,它注定要交給每一位老師,採用融入式教學,在平常課堂上進行啟發、體驗、探索和陶冶。
於是生命教育需要一個重心或主題,否則就容易流於空泛,甚至被其他教育主題取代。自從教育部於二000年推動生命教育以來,許多中小學校,把環保教育、兩性平等(或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等等,都列入生命教育,這當然有其道理。不過,這一來生命教育的主題模糊了。相對的,生命教育的教學和陶冶,就有被忽視的危險。當然,環保、兩性、法治、人權都應受重視,且應持續地推動。不過,如果把這些教學內涵,納入生命教育裡,不但疊床架屋,彼此效果不彰,生命教育就會在「我們都在推動」的含糊籠統中被疏忽。於是,生命教育必須有個重心。生命教育的重心
生命教育必須有個明確的教育內涵或重心,教育部因此規劃了十二個主題,供學校教師參考。它包含欣賞生命、做我真好、生於憂患、應變教育與生存教育、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良心的培養、人活在關係中、能思會辨、生命尊嚴、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全球倫理與宗教。這些內涵大體已包含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
不過各級學校學生,身心發展程度不同,生命教育的教材和教學計畫,擬訂不免有困難。而且十二個單元,包容甚多,如果沒有一個理論架構做為主軸,則教師在進行各科融入式教學,學校在擬訂單元教學時,就缺乏貫串全盤的視野。於是,透過課程發展技巧(DACUM)以及,透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驗證,提出生命教育的重心。它包括: ˙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實現。˙生命的倫理。
˙生命的興致和快樂。˙生命的意義。
我們可以把這六個重點,視為一座標的橫軸;每一個生命都必須發展這六個基本能力和態度。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必須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的階段和學習能力,才可能把人教好,於是把心智發展的成熟程度,視為座標的縱軸。這一來,生命教育就可以因心智發展階段不同,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教材和教學活動,並兼顧到實用性和現實需要。從而教育部原先規劃的十二個主題,也就自然融入前述生命教育六個重點之中。
此外,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必須視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來設計,於是我們把它視為一個斜邊。這三條線,正好圍成一個面積,這是生命教育賴以落實的基本範疇,也是生命教育的重心所在。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既已找出它的重心,就得進一步了解其內涵,這樣教學才有著力點,學生的學習始有具體的收獲,茲將六個重點扼要說明如下: 生命的活力
生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和調適,因此需要一股強勁的活力。缺乏活力就無法克服困難,展現人生;不能忍受挫折,就會逃避或麻醉自己,造成生命的挫敗。失去活力的人,會顯得退縮、沮喪、憂鬱或自我傷害。現代人生活在快速社會變遷之中,所面臨的是競爭和追求成長。人一旦失去活力,就會產生精神潰敗和自暴自棄的問題。於是培養活力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個課題。其主要觀念: ˙活力包含精神和身體兩個層面。
˙活力表現出生命的實現、喜悅和創造力。˙活力包括健康、樂觀、耐性和堅毅等因素。˙活力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培養的。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或經驗學習)較能獲得這方面的能力。
人必須有活力,才能為生存努力。暮氣沉沉、消極悲觀、退卻與僵化等負面的態度,無法振作精神,適應現代生活。教育工作必須以活力的培養為優先,而它的重心是健康、樂觀與堅毅。
培養生命的活力,除了重視身心健康及體育運動之外,應特別重視樂觀思考模式的培養。根據馬丁‧席爾格曼(Martin E.P.Seligman)的研究:樂觀的人在遭遇挫折或逆境時,採取區隔模式思考,悲觀的人則採取擴散模式思考。樂觀與悲觀的思考習慣,往往從父母、師長和同儕的行為中學習而來。生命教育顯然要從身教做起,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指導。生命的成長
生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從未成熟到成熟,從需要照顧扶持到獨立負責,它的特質是成長。特別是知識與能力方面,更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的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長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結束。
生命必須面對生存環境的不斷改變,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才有好的適應能力。為促進生命成長,教學上應注意:
˙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態度。
˙養成終身學習和隨緣學習的習慣,以適應變遷快速的現代生活。
˙發展良好的自我功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良好情緒生活和堅毅的精神力。˙學習人際、合作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成長的重點包括體能、心智功能、人際能力和社會生活等方面。˙主動學習是從模仿、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中建立起來的。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由於生產方式的快速變遷,知識和技術的半衰期縮短,如果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在職場上勢必面臨被淘汰或失業的危機。生命是一個積極成長的過程,務必隨著時代、潮流和不同年齡階段,作新的學習和成長。生命的實現
人都得實現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生涯路。每個人都是唯一的、獨特的,都注定要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包括體能、性向、興趣和特質),去發展其人生。他不可能變成別人,也不可能抄襲別人;他要接納自己,了解自己,實現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特殊的才能,只要透過明朗化經驗(Crystallizing experience)的教學,就能啟發出它的潛能。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八種智慧類型:語言智慧型、音樂智慧型、數理邏輯智慧型、空間關係智慧型、肢體動覺智慧型、人際智慧型、內省智慧型、自然觀察智慧型。每一個類型的人,各有其善長,學習的方式不一樣,生命教育必然要秉持因材施教的觀念。每個人的智能傾向不同,發展潛能互異。生命教育應配合多元智慧的教學,啟發個別潛能,協助孩子開展自己的生涯,讓他們都能走出自我實現之路。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的是: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實現,體驗到實現就能帶來歡喜和滿足。˙每個人所具有的潛能要比想像中多。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發現孩子的長才,協助他走上自我實現。˙肯定孩子的才能,建立自信,孩子才會自愛。˙幫助孩子試探和開展其潛能是教育的核心工作。
˙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不同,教學應考慮這項各別差異的因素。
每一個生命之所以覺得有意義、有價值和有樂趣,是因為它實現了它、展現了它的生活與才華。每一個個體都能活出它自己,做一個有用、有價值的人。人能自我肯定,欣賞生命、珍惜人生,都是從實現中得來的。生命的倫理
生命能生存下去,需要一套規範。我們透過生活的規範來保護生命,維持健康,提升生活效能,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並透過合作和溝通解決生存問題。倫理可分為: ˙修己倫理:培養刻苦、愛心、求真、平衡、延緩報償、挫折容忍力等等。
˙工作倫理:培養明白事理、廣博的見識、多方面的能力、好的工作習慣、勤奮、責任和毅力。
˙家庭倫理:培養孝順、友愛、禮貌、肯做家事和基本生活態度等等。
˙社會倫理:培養民主的素養、守法的態度、社會正義,對國家的愛與責任等等。˙環保倫理:培養環保的觀念、資源的珍惜和對自然的了解、欣賞與維護。
生命的倫理建立在愛與智的培養。人人都應愛惜生命、欣賞生命;生命來自愛,最後也歸屬於愛。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佔有。依照弗洛姆(Eric Fromm)的理論,愛包涵四個基本素質,那就是關懷、負責、尊重和了解。無論那一個因素,都必須以知識和智慧,來判斷其正確性,所以愛也是一種能力。每一種倫理都是一種能力,因為它們要以愛和智作基礎。根據葛拉塞(William Glaer)的說法,倫理習慣較好的人,人際支持及自我價值感較高,他們的社會功能好,心理也比較健康。倫理習慣較好者與人合作學習較佳,參與各類活動多,能力的發展亦較好。生命的興致
生命的存續必須是有興致的,這才活得起勁,活得快樂。有興致的人無論在學業、工作、休閒、與人交往都表現得起勁。生命如果缺乏興致,不免會暮氣沉沉,活得沒有朝氣和快樂。有興致的人精神好,活得愉快,生活也跟著豐富起來。興致高的人願意參與活動,創造更多成就。科學家是在興致中研究,文學和藝術家在興致中創作,企業家在興致中經營發展。興致的高低與個人的主動性、思考方式、創意和情緒有關。長期接受填鴨教學,透過威脅和壓力強制學習;缺乏好奇、探究和主動表現的學習;生活經驗狹隘以及情緒低落等等,都足以造成興致的低落。培養興致的重點是: ˙重視樂觀思考模式的陶冶。
˙培養主動、好奇和探究的興致和習慣。
˙學習多方面的能力,以建立信心和參加各項活動的興致。˙重視情緒教育與心理健康。˙培養欣賞、表達和分享的樂趣。
興致屬於情意範疇,因此在教學上要重視身教和體驗學習。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情緒健康受到影響,不少人有了情緒困擾,諸如緊張、焦慮、憂鬱、沮喪、怠倦等等,都足以對生活興致構成嚴重威脅。生命的意義 人如果有了活下去的意義、價值和目標,就能承受生活的種種挑戰。所謂「參透為何,就能迎接任何」,生命除了要讓自己活下去之外,同時也在尋找它的意義。心理學家弗蘭克(V.Frankl)認為:「生命一旦有了意義,就能健康的生活下去。生命的目的不只是要去追尋一個意義,而是有了意義之後,才能活得好。」
於是,一個人若能懷抱著崇高希望和意義,就能不斷鼓勵自己、指導自己,走出光明的人生路。另一方面,人在不斷發現新的意義中,生命變得既豐富又光彩。個人所懷抱的意義,正是他的人生觀的來源。因此正確的、崇高的、符合人類理性與感性的價值,能帶來幸福和成功。反之,則造成個人的墮落和挫敗。在這方面要把握的是:
˙每個人都需要一套價值系統:包括對真理的奉獻、對人的服務、對生命的愛與拯救、對美的追尋、對宗教的虔誠、對人生的珍惜等等都是高貴的價值。˙高級宗教的信仰是發現生命意義的重要線索。
˙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的研究和了解,有助於生命意義的建立。
˙學生對生命意義的領悟,可透過身教、閱讀傳記、參訪及體驗活動等來培養。˙宗教教育是值得現代人重視的,宗教是指高級宗教,而非迷信的宗教。
哲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對宗教研究的結論,發現宗教信仰對於精神生活的提升,有其一定的作用。茲歸納出以下四點:
˙有形的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前者從後者取得它的主要意義,它的根源是愛與智慧。˙人與更高層精神世界會合,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宗教的祈禱和感動,給人實在的經驗;宗教能給人情感的滿足和雄渾的精神力量。˙它能給人一種安全、放心和祥和的性情,並產生自在感。以上這六個生命教育的重心,既可以與教育部所擬十二個單元融和銜接,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可循這六項重點,分年級擬定生命教育的融入式課程,藉以發展其教材和教學活動。
心智發展階段與生命教育的實施
生命教育的課程、教材和教學設計,必須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這六個重心,在不同年級心智發展階段,都應提出合適的教學目標、教材和教學活動。生命教育內容,可以由淺而深,隨著學生成長的需要,作適當的安排、增加和深化。艾力克遜(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
生命發展的各個階段,各自發展不同心力。每一種心力在開始發展之後,即持續配合新的心力,不斷發展下去。其各階段的發展情形是: ˙發展信任(○至一歲)˙建立自律(一至三歲)˙主動進取(三至六歲)˙勤奮與好奇(六至十二歲)˙自我認同(十二至二十歲)˙創意與親密(二十至三十五)˙生產的中壯年(三十五至六十)˙生命的晚年(六十歲以後)的因素互異,生命教育和教材、教學和學習活動,必須配合人格發展的階段,方能做得好。茲分別說明如次: 發展信任(0-一歲)
1.生命的幸福奠基在信任與安全感上。
2.孩子最需要的是擁抱和哺育、溫暖和祥和,如果沒有得到一定的滿足,會衍生出︰ ˙對世界之不信任而不安,不能與人合作。˙害怕去嘗試,而失去良好的主動性,依賴性很強。˙不敢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從而孤獨,不敢去愛人。3.這段時間,最常有的不當教育是︰ ˙常換媬母,會變得很黏人。˙父母的衝突。˙疏於保護和溫暖。˙過度的哺乳規律訓練。
˙太少文化刺激而影響智力發展。學習自律(一—三歲)
發展其自律(autonomy)的開始,自律得不到好的發展,生命將會是混亂失控的悲劇。˙訓練大小便過苛和受挫,就不容易發展自律。
˙既要適應生活最基本規範,又不能有創傷的矛盾。發展自律的特質
˙獲得獨立性,嘗試〈個人能做什麼〉檢驗其侷限性。
˙學習表達負面情緒,如妒忌、憤怒、攻擊、破壞,並學會控制它。˙發展自律性,將來才能抉擇、拒絕別人要求。˙學習自我控制和應付環境的能力。錯誤的教育是:
˙保護太過、不肯讓孩子活動,不但影響身體平衡,更會使孩子怯弱。˙為孩子做得太多,造成依賴,壓抑孩子的自律性。˙怕孩子受傷害的態度。主動進取(三—六歲)
1.發展主動進取,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也是道德發展和快樂人生的基礎:
˙過度的紀律要求建立Super-ego,會對自然的衝動感到內疚,怕提問題,盲目服從權威。˙不建立Super-ego,會造成忽略他人。
˙發展能力(competence)和主動性(initiation),及發展接受挑戰,的勇氣和信心。˙性別角色的自然形成。2.最容易犯的錯是︰ ˙管得太嚴或放縱不管。˙沒有帶孩子做事。
˙疏於獎勵他主動參與活動。˙缺乏成功的經驗,信心不足。˙羞辱孩子的性別角色。勤奮與好奇(六—十二歲)
發展勤奮和好奇,這種特質是自我實現的資材,透過它才有健康的自尊和生涯發展。˙發展獨特的心理社會任務,是健全發展的關鍵。對物理和社會環境的了解。˙發展個人價值觀和參與社會任務:接受不同的人。˙勤奮振作是指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a 樂於學習 b 富於好奇
c 聯想與統整新觀念
˙產生信心、自豪和毅力。1.這段時間的教育應注意︰
˙學習、觀察、教孩子主動嘗試及作實驗。˙參與社團、助人(人際互動)。
˙好奇、思考和活化經驗(crystallizing experience)。˙發展助人的活動,如訪問養老院。˙社會責任的教學——計畫教學。˙發展各項能力和成就感。自我認同(十二—二十歲)
1.自我認同完整,心理比較健康,人格發展趨於健全。生命的充實感與生涯實現的基礎因此奠定。愛人的能力、社會的適應、對人生的珍惜,都因為自我認同而有了基礎。良好的自我認同是:
˙穩定的自我概念。
˙不喪失自我地接納別人。˙較少同儕壓力。
˙接納自己,能作決定。˙有責任感。
2.這階段的教學應注意:
˙反叛性強,教師要懂得處理衝突。˙從優點教導法中建立他的自我認同︰ a 給他成功經驗——認同的動力。
b 發展各種能力與嘗試——發展生涯及認同。c 看出自己的優點。˙學習自己作決定:(自治、自制、成長)a 在一定範圍內,自己作抉擇。b 自己作計畫——讀書計畫。˙主動嘗試的機會
創意與親密(二十—三十五歲)
1.發展創意和親密,使生命變得多采多姿、活力強,並發展幸福婚姻生活和家庭。2.創意是從出生開始一直都在發展。3.創意來自想像
˙想像+事實的精通+溝通→創意的發展。
˙想像+焦慮(孤獨、無助、懼怕)→症狀的出現。1.不要用懼怕來威脅孩子,懼怕是焦慮、緊張之源,任何一個階段用威脅和懼怕督促教學,都會壓抑主動性和創造力。2.形成親密關係的條件是︰ ˙對自己有信心。˙自我承諾與責任。
˙發展生涯,形成自己滿意的生活方式。˙是一個築夢踏實的時代。中年期(三十五—六十歲)
1.是一個生產(generativity)的年代,在事業上發展,在生活上有更大視野的接觸。2.具備適當的愛、工作、娛樂的能力。
3.到了壯年時,開始認識到與子女的漸漸分離,經歷第二次的獨立感。4.對生命死亡的評價會影響後半輩子的生活態度。生命的晚期(六十歲以後)
1.適應晚年的生活:如適應喪偶、戶外活動以保持體能等。2.老人的自我統整,透過回顧過去,發現人生的價值,而感到滿足。反之,則易造成絕望、怨恨、自我否定。
3.在最後的餘生中,更會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希望。生命教育應隨著年齡不同,訂出不同的課程與教材。生命教育的課題隨著生命發展階段作適當教學。生命教育是一個人終生的大事,而不是只有學校教育階段才重視它。它必須擴及到社區大學、社會教育、老人教育等層面才正確。柯柏(L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他對道德發展之研究,著重在學齡兒童以後的階段。因此,國民教育的生命教育教學,可多借重他的理論。柯柏把道德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一)前規範階段(preconventional level):
兒童對於好壞、對錯完全視大人反應或事情後果來決定。這可分兩個階段: 1.懲罰和順從取向階段。
2.工具相對主義取向階段:兒童用互惠、交換、公平的觀念來看人與事。
(二)規範階段(Conventional level):
開始注意社會秩序,忠實於規範,把維護家庭、社群和國家看成是一種責任。這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1.人際和諧或當一個好孩子取向階段。2.法律和秩序取向階段。
(三)後規範、主動和講理的階段(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or principled orientation): 脫離權威以獨立思考道德的價值和規範,這又可分兩個階段: 1.社會契約和守法取向的階段。2.發展普遍妥當的倫理原則階段。
柯柏所提出的理論,大抵符合國小、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配合發展階段的特質,確立教學目標,決定教材和教學方法。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
生命像一條河流,必須用愛與智慧來沃壯它,不斷的調適,迂迴轉彎,才能越過險阻,漸漸壯大,匯集更多支流,流向寬闊的人生大海,進入高層的精神生活。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是面對現實的挑戰,從而成長茁壯,而不是逃避。逃避,使人不能面對現實和負起責任,是生命潰敗的主因。面對挑戰,勤奮刻苦,就能從中看到成長,所以生命是苦中作樂,是發展愛心與智慧的過程,最後含笑接納它的豐收。
為了把一個人教成有活力,能不斷成長,實現其生涯,保持喜樂,不斷維持其精神與德道發展,除了要配合不同年齡層,選取教材之外,還要注重教學方法。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包括: 欣賞教學
生命教育的教學,以欣賞的方式進行,效果最好。一般可採取電影欣賞、文學欣賞及其他表演欣賞。欣賞的方式包括:
(一)非表演式與表演式的欣賞教學模式: 1.非表演式的欣賞,如觀賞、閱讀等等。2.表演式(performance),包括表演、戲劇等,邊表演邊欣賞,教學效果更好。
(二)欣賞教學的原則,要依據學生認知程度和教學目標設計: 1.目標是什麼? 2.主題是什麼? 3.欣賞方式如何? 4.使用的媒體如何?
(三)欣賞教學之後,應對生命教育的主題,進行發表、討論和回饋,教學效果才會彰顯。觀察及參觀
觀察法又稱為直觀教學法,有關生命教育的各類議題,可以透過現場參觀,或者提供實物圖片、幻燈片、電影等,供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啟發,得到正確觀念,了解其中的道理。學生在觀察安寧病房中容易學到慈悲;觀察交通事故傷患中,對自己的生命安全亦多能反省。應用觀察法教學時應注意︰確定觀察的目標;選擇觀察的實物或活動;說明如何觀察、記錄及整理觀察所得資料。觀察的對象除實物及活動之外,旅行參觀也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它可分為兩種︰其一為團體旅行參觀,另一為個別旅行參觀。
(一)團體旅行參觀適用下列情況︰
1.全班學生學習的目標相同,須參觀相同的項目。2.對某一學習單元,必須分工合作進行參觀訪問者。3.班級共同設計的學習活動。
(二)個別參觀訪問,則可適用於下列情況︰
1.學生個別設計之需要,例如某生對於生命教育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興趣或天賦,特別為他安排個人的參觀訪問。
2.配合設計教學之個別設計,或團體設計中分工之需要,由學生單獨參觀訪問。
(三)參觀訪問活動的重要步驟︰ 成功的參觀訪問必須有詳盡的計畫,並須與參觀訪問的機構負責人聯繫,經過學校及學生家長同意後始能進行。
1.計畫︰根據學習的目標決定參觀訪問的地點、時間、參觀的項目、交通、食宿、分工與編組、經費預算等。參觀訪問必須經過學校同意,必要時須經過家長同意,始可進行。2.準備︰由教師指導,對所要參觀研究的單元,多方蒐集資料,研讀討論,作深入了解,對參觀訪問的重點、發現的疑問詳細記錄,並對於如何分工、觀察、發問等詳加準備。3.執行︰執行時應依計畫辦理,經常檢討計畫執行情形,並促進學生分工合作,隨時予以指導。教師在執行計畫之前,必須依計畫逐項檢驗。另外,記得攜帶學生住址、電話等基本資料,以備必要時之聯繫。
4.參觀後的工作︰指導學生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寄發謝函,向接受參觀訪問的機構或人員致謝,並對整個學習活動作一評鑑,檢討改進。角色扮演
每個學生都各有其獨特的待人處事態度和不同的價值觀念,亦即每個人的角色都未盡相同,在生命過程中,必須了解別人的角色,才會產生同理、包容和友愛。透過角色扮演,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角色,從而改進自己,並容納別人的態度。角色扮演與心理劇(psychodrama)不同,心理劇偏重在扮演的角色所遭遇之情緒、態度或價值觀念的表達,從參與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中,互相直接回饋,而很少讓參與者在扮演之後互相討論彼此的感受和意見。教育上所採用的角色扮演,側重於對情感的發現和認識,並從知能與情緒兩方面著手,以達到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價值觀念。因此在扮演之後,接著進行討論,討論修正之後,再繼續扮演,從扮演與討論中,學生對自己和別人的態度、價值和信念有清楚的認識,也正因為彼此互相了解,而使扮演的角色行為逐漸修正改進到彼此都能接受。角色扮演的步驟,依西福特(F.Shaftel)等人的研究,可分為下面幾個步驟︰ 1.準備階段︰說明角色扮演的過程、介紹扮演的故事,使用的故事應具備多面性、發展性、價值判斷性等,好讓學生扮演。例如「張三向李四借錢,約好今天送還,張三於送還李四途中,遇見某甲,某甲因急用而向張三告貸……」根據故事決定學生扮演的角色。2.選擇參與者︰分析故事中的角色,選擇扮演的學生,通常由學生自己決定,亦可依需要,暗示某學生扮演某一角色。3.準備扮演︰決定扮演的起點,分配角色時使學生了解扮演的狀況。
4.選擇觀察員︰說明觀察的要領,包括扮演者的態度、情緒、處理事務的方法、思考的邏輯性及道德性等。5.開始扮演。
6.討論與評估︰對扮演活動做一摘要的敘述,包括活動中所表現待人處事的價值觀念、邏輯推理、道德觀念、符合科學及習慣情形等各項,加以討論及評估。
7.再扮演︰討論之後、扮演者參照討論結果再作扮演,每一次討論都是引發下一次扮演的根源。
8.討論與評估。
9.經驗的分享與類推︰把問題情境與實際經驗結合,歸納為行為規範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角色扮演在生命教育及教學上,能引發學生充分的反省,從而發展正確的生命態度和道德意識。有些學生有了心理困擾,也可以透過這種教學,能得到輔導和治療的效果。體驗訓練(laboratory training)體驗訓練又稱為小組訓練,它是教師用來協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生活意義、發展正確的態度及增進良好人際關係及彼此相互了解的方法︰透過學生們當下參與活動,發現自己的感受,從互動與回饋中,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及相互同情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覺(awarene)。體驗訓練是由學生進行教師安排的團體活動,活動之後再將活動時的感受說出來,或對困擾問題加以討論,從而相互了解、回饋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體驗訓練的主要步驟如次︰
1.將學生編組,通常以十二人為原則。
2.進行由教師預先設計的活動,活動性質以能產生對抗、排斥、無秩序、強烈競爭、不公平等反應為原則。
3.活動完畢,讓學生把感受說出來,並討論困擾發生的原因。
(二)注意事項︰
進行這項人格發展的教學,必須具有接納的氣氛,並給予學生安全感,教師不宜在活動中發表感受或在討論中批評、責備學生。這項教學方法能否發揮效果與教師能否提供安全和諧的教室氣氛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白克和穆頓(Black & Mounton)所提出進行試驗訓練的過程是遭遇困擾(dilemma)、發現(invention)、回饋(feedback)、類化(generalization)。析言之,學生的困擾或苦惱是從學生的活動中發現出來,它對學生所造成的情緒、偏見、固執,都能因彼此說出感受而回饋、學習、改進,從而發展良好的人格。探究(inquiry)教學
對於生命的意義、成長、倫理和實現,採取探究教學,經由蒐集資料和討論,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探究教學主要在於發展學生求真的方法和習慣,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independent learners),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探究所面臨的問題。就生命教育而言,探究的目的在於就上述六個生命教育範疇,作探究和思考,以形成正確的態度和能力。根據史其曼(R.Suchman)的理論,探究教學的原則︰ 1.學生因面臨困惑的問題而產生探究的動機。2.須主動蒐集資料,構思解決問題的態度。3.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認清問題。
4.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從蒐集資料、提出假設、考驗假設而至問題獲得解決。5.探究所重視的是方法及過程的訓練,因此教學必須是靈活有彈性的。討論法
討論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指導學生事先蒐集資料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從學生的發表及彼此討論中,不但可以促進對生命的思考,更可幫助整理所學,構成系統的觀念。討論法除用來討論生命教育有關的問題之外,亦用來蒐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培養發表自我發現及綜合不同意見的能力。
(一)常用的方式如次︰
1.圓桌討論會(round table discuion)︰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五到十人,圍坐成圓形或方形,進行發表討論。
2.代表討論會(panel)︰由班上選出四至六位同學,就預訂之題目,經充分準備後,在台上進行發表討論,並有學生擔任主持人,引導討論會的進行,其餘學生則當聽眾。
3.研討會(symposium)︰其組成方式與代表討論會相同,惟發言人發言之後,其他參加人員亦可發言討論,這種方式較上項代表討論會為正式。
4.辯論會(debate)︰即選定一個題目,分成兩小組進行辯論。
(二)使用以上討論或辯論,教師應注意的原則為︰
1.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題目,題目應有趣,並適合學生的能力。
2.決定參與討論會的人選,有些學生善於發表,有些則不善辭令,選定人選時宜作調配。3.協助學生熟習準備資料的方法及資料來源。4.指導擔任主持人的學生。主持人的重要任務︰ ˙介紹題目,說明進行的程序。˙介紹參與討論人員。
˙控制每一位發言者的時間。˙從聽眾發問中歸納發問的問題。˙鼓勵發言。˙摘要討論結果。˙適時結束討論會。
5.指導學生作筆記及評鑑討論會。6.應將討論會結論作一摘述與總評。腦力激發會議
生命教育上的課題,透過學生的腦力激盪,會有更深的體驗和反省效果,因為它生動、多元並能引發學生活潑思考。腦力激發會議(brainstorming seion)又稱為腦力震盪術。在教學上,用以引發學生創造思考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亦可透過這種技術,從學生的創造思考中,獲得改進生命教育教材及教學的意見,或共同構想解決學習上所遭遇的問題。進行的方式是先由教師說明問題,必要時可以加插引言或觀看一段影片,然後每一位學生就自己的意見即席提出,所有提出的建議或意見均被接受,由一位擔任記錄的學生記下,彼此不互相討論和批評,直到意見發表完畢,再行整理、討論、歸納。腦力激盪術主要目的是蒐集意見,在彼此發表意見時,互相激發,而提出更多創造性意見。進行中教師必須從旁指導,必要時加入意見,以激發學生思考。為確保會議順利進行,教師應注意︰
1.學生的態度要認真。
2.自由發言不能與嬉戲混為一談。
3.避免少數學生獨佔發言。班級討論會 班級討論(cla discuion)或稱為班會(claroom meeting),是由全班學生參加的討論會。用以訓練學生討論的能力,培養思考的習慣,發展及改變態度、進行價值教學、培養感受性、養成自信自重及綜合歸納的能力。生命教育中有關價值觀念、生活適應、人際關係、珍愛生命之教學等,都可使用。
(一)班級討論會應注意︰ 1.選擇的題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適合學生的能力。
2.討論前應有充分的準備,準備項目包括議程、討論提綱、慎選合適的主席,並應指導學生事先閱讀資料(必要時可以分組準備)。
3.進行討論前宜以生動故事、專題報告、角色扮演、影片及設計好的活動,作為討論的引媒,引發學生思考與靈感。
4.開始討論時應鼓勵踴躍發言,並以重複問題要點或發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做正確的討論。5.為引發學生作高度精確思考,教師應對膚淺矛盾的意見或論述,有技巧地做支持性疑問,讓學生有檢討自己意見的機會。
6.討論時要維持開放的氣氛,且討論的意見或結論,是學生共同創造思考的結果而非教師指示的內容。
(二)柯拉克(L.H.Clark)提出教師教學檢查項目如次︰ 1.引導討論而非專斷的指示。2.詳細說明題目。3.引發學生熱烈討論。4.討論不離題意。
5.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
6.使害羞的學生也能表達意見,保持接納的氣氛。7.防止少數學生壟斷。
8.有技巧地處理少數人發言過多情形。9.保持討論會自由開放的氣氛。10.避免無謂的討論。
11.提示討論的主題與子題。12.必要時應作摘要說明。13.在適當的時間予以結束。
14.學生對完成預定目標感到滿意。15.學生自己認為討論是成功的。在生命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發學生體驗、同理和思考,才能觸動情意與認知的結合,培養生命的正確態度和適應能力。透過體驗、認知和省發,從而發展學生的活力、成長、倫理、快樂,以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生命教育的宗旨。結論
生命從誕生開始,就不斷學習和成長。透過適應、體驗使精神力增強,心智得到啟發,並用它來面對自己的遭遇,能解決問題,從而帶來豐收的喜樂。生命的歷程是艱難的,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歷練;生命同時也是孤寂的,所以要發展愛和互助。我相信生命教育的核心課題是智慧與愛,它正是我們大腦的內容與結構,理智的系統和感情的系統。生命的展現,只有透過智慧與愛,才能落實。生命的意義也建立在這兩個因素上,因為它讓我們學會自愛,並看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為使生命得到好的發展和幸福,生命教育包含了生命的活力、成長、實現、倫理、快樂和意義,這六個向度不是只有學生才學習它,而是從出生到老死都要面對它。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生之事,也是每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的事。因此在教育與學習上,必須考慮不同的人生階段,發展不同的學習內涵、課程和教學,才能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 基础课教学部 张勇摘 要: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
抓实教育科研,提升教育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是人的因素,其次是要有恰当的方法,再之是坚持不懈的做下去。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单元让生命之舟远行第一课 放飞生命的翅膀(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因为有了生命才快乐,我们英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快乐飞翔。二、教学重、难......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杨杰2011年12月8日0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我见【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