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_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03: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

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的简单嫁接,形成了近年来情与法难以交融的社会现象。近百年西方法治思想的引进,也抵挡不过上千年的历代皇权文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文化建设,也难以摆脱“一言九鼎”形成的人治阴影。百年来,我们引进的西方法治思想,只是引进了法治的骨架,并没完全注入“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这个灵魂。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公平、正义、平等强调得多,仁爱、诚实、宽容等我国传统的人性价值理念强调得少。法,高高挂在民众头上,难以让基层民众理解,难以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导致了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的因素。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并不是立法者有意创制的,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①。萨维尼所想象的“民族精神”,乃是透过共同的生活习惯所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地注入“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这个灵魂,增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考验着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曾有法律工作者呼吁: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法治思想的传播、法律制度的构建和法治的实践,更需要法律文化的培育。

法院是法治文化的执行者之一,是法治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法官作为司法者,通过对个案的审判、释明,分配着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调节和平衡着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公正的审判,维系着法律的权威。法官在立法、司法和守法的法律运行三个环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说白了就是一种需要大众严格遵守的规则。如何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融入这些规则中,让民众能理解、遵守、自觉维护这些规则?如何将这些规则恰当运用于定分止争中,将“纸面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规则”是当前急于解决的课题,是快速提升法院形象的契机。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课题,应从搞好法院的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院文化方面入手:

一、树立特色意识,搭建沟通桥梁

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②。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我们现在虽制定了许多法律,但确实谈不上优良,所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其原因一是法律不够完善和人性;二是法制宣传不到位,没深入人心,没得到民众的普遍遵守。法院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有责任保障司法的公信力。所以,法院对内应以开展“案件大讨论”为主线,对外应以“以案说法”为平台,多提司法建议,大力完善法治,主动和媒体联合,多讲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让民众从身边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从而达到宣传法律的目的。法院应把“案件大讨论”和“以案说法”固定下来,形成法院独特的文化。通过“讨论”和“说法”,加深理解法律的内涵,剖析法治的不足,从而提出更多的、实用的司法建议,帮助完善法律。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内容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法院应创造这种文化,下力培育在法律的框架下,将这种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巧妙地融入案件中的优秀法官,让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每一位法官所在辖区内普遍实现,让正气、温暖、仁爱、诚实、宽容感染每一位法官所在辖区的每一位民众,用法来搭建与民众的沟通桥梁,使民众从心里敬仰法院、尊敬法官,从而自觉遵纪守法。

二、摆脱认识误区,建立考核机制

法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力军。法官既是法治文化的践行者,又是法律法规的宣传者。法院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搞好审判工作,多办、快办几件案子;不仅仅是搞搞文体活动,唱唱歌、跳跳舞,组织几场比赛所能体现,而应该是有全体法律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具有法院特征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法院的徽章、法官的制服、依法有据的裁判文书等等,系法院的特有特征,法院应高调亮出自己的特征,如:干净明亮的徽章,整齐统一的着装,说理深刻、有理有据且言简意赅的裁判文书,精神抖擞、奋发有为的干警。法院还应将法院文化制度化,把法院文化的具体内容纳入考核机制并细化奖励政策。如:用调研文章促学习、以司法建议促思考、以案件讨论活氛围、以物资或精神奖励促有为。通过这些活动,让全体法律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官群体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崇尚得到提升,让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得到整合,从而增强法院凝聚力,展现法院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挖掘培育途径,完善法院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经典的早期的狭义文化。他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给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受其启示,笔者认为法院文化可从物资、制度、知识和习俗、礼仪和心理四个层面培育: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法院物资文化包括两庭建设、警车警具、网络信息、制服设计等等,是一种看得见、摸的着的文化。这些文化彰显了法院特有的特征,它向民众传递着法律的权威、公平和公正。法院两庭建设的是否庄严、经济、实用;警车警具是否滥用、扰民、规范;网络信息是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制服设计是否能体现法官职业特点,工作人员的着装是否干净、整齐、规范,无不影响着法院的形象,所以法院物资文化建设是树立法院形象的窗口,是培育法院文化的前提。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法院制度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组织管理制度、专业管理制度和审判监督制度。其中,组织管理制度是规范组织行为的制度,包括法院章程、机构设置、职责划分、岗位分配等内容。专业管理制度是规范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如:文件管理、档案管理、车辆管理、会务管理、财务管理、公章管理等归办公室管理;工资晋升、干警培训、各类招聘、绩效考核等归政治处;审查案件流程、审查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归审判监督庭管理等等。各类制度是否简洁、实用、高效、统一;制度的起草、审批、执行、修订和废止等各环节是否规范,是维护法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是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的保障。

3、知识和习俗:知识既包括法律文化知识,也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习俗则是习惯,风俗。在法律实践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情与法经常“打架”,如果单纯地就案办案,会使法律显得机械、空洞,不能让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统一。法官除恰当运用程序法、实体法外,综合运用当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社会学,是现代法官必须储备的知识。正如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大学生阿洛与老法官老冯在处理“猪拱罐罐山案件”中的不同做法及由此产生的截然相反的法律后果,印证了大法官霍姆斯的那句经典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还有一个让我们的心被刺疼的案例: 一个贫寒的农民到城里打工,因没找到工作,一时饥寒交迫,便偷拿了饭店的两捆葱,被警察当场抓住,并在法庭上被控犯盗窃罪。农民辩解到:“我是拿了点葱,可我没有偷。”法官说:“人家告你偷窃,你为什么抵赖?”农民说:“饭店里没有人说我偷葱,而警察说我偷葱,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饭店的人,我偷没偷葱。”法官说:“现在人赃聚合,用不着去问。”最后农民还是被判坐牢3个月。农民只好下跪求饶。法官说:“不能饶恕,这是法律。”农民最后说:“在我们老家,我可以到别家园子里吃点果子和菜,别人也可到我的院子来吃点东西。这都算不了什么,那里说得上偷?说得上犯罪?”但法官坚持说:“不要再狡辩了!法是无情的,这就是法律!。”这个法官与农民的故事,让我们在心痛之余,不得不思考法官应掌握“民风民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法官断案不仅要准确适用法律,更要通过向民风民俗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积极获取办案所需的、丰富的人生阅历、逻辑和经验,法官根据这种阅历、逻辑和经验,将仁爱、诚实、宽容等民风民俗、社情民意融入案件的审理中,案件结果才能广被民众接受、认可,法律才更具生命力。犹如二战后的日本法院,通过发展诚实信用原则,才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取得了一致。因此,法官只有掌握了一种处理社会生活事务的实践理论,才能将枯燥、死板的法律注入灵魂,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使法律文化得到完善。

4、礼仪和心理:著名的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正昆教授说:“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 ③。尊重别人,就是一种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良好的礼仪,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礼仪的缺失,会影响人的心理。而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法院的文化建设中离不开礼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31条、32条、33条都对礼仪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实践中有些法官举止不雅、穿着随便,以权压人、态度蛮横,使当事人丧失对法院、法官的敬重感。所以,法官讲究礼仪,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使用规范、准确的文明用语,应是法官必备的素质,也是法官与当事人交流中应当遵守的一种礼节,关系着法院对外的社会形象。另外,法院干警心情的好坏,也能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也能影响当事人对法院、法律的看法。法院干警均是人,不是神,同样存在心理问题。四川省高院龚小玲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庆林在四川省中基层法院所做的心理调查中发现,法院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普通人群④。法院干警长期吸收的是当事人的纠纷、痛苦、心灵垃圾,加之在办案过程中严格的流程管理,滞后的职称、职级待遇评定,社会舆论、案多人少等职业压力,使部分干警长期处于高压和郁闷状态,久而久之,难免将焦虑、消沉等情绪带入案件审理过程中。所以,培育法院文化,应重视干警的心理健康,在从严治警的同时从优待警,帮助干警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乐观、豁达、真诚、坦然,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综上所述,培育法院文化,应以调研文章、案件讨论、司法建议、法制宣传等为主线,以物资文化为前提,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知识和习俗为灵魂,以礼仪和心理为精髓,高调开展一系列活动,指引干警热爱学习、钻研法律,主动了解民风民俗、掌握社情民意、注重涵养培养、规范日常行为、提升政治和业务素质,大力营造“以院为荣、以我荣院”的健康工作氛围,逐渐让社会关注法院、认可法院,并以此来搞好法治宣传,树好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为推动和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使社会步入依法办事的良好状态尽微薄之力。

注释和参考文献:

①、出自萨维尼的文章——《使命》; ②、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 ③、金正昆的商务礼仪讲座;

④、龚小玲、张庆林,《中基层法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8年第16卷第1期。

法院文化

(四)法院文化的主要内容从比较的角度审视法院文化,之于其他文化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法院文化具有鲜明的审判色彩,其以法官群体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及与之......

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

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49路无小事大众二汽控股的申新巴士公司所属49路车队,是沪上公交的一面红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车队逐步形成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以“49路无小事”......

初探法院文化

初探法院文化 最近各行各业文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各界人士都在绞尽脑汁的“创建”、“构建”、“打 造”、“重构”所属领域的所谓“文化” 谈及文化一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浅谈法院文化

浅论法院文化建设 江巴草【摘要】法院文化就是以法官为核心的法院群体。先进的法院文化是法院的灵魂和血脉。法院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建设更加先进的法院文化?在此,笔者......

培育精神沉淀文化

文章标题:培育精神沉淀文化培育精神沉淀文化---塔西南职工医院努力打造优秀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844804)作者:张自修[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

下载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