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经济发展调研”。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工业设计年级:2012级
姓名:毛豪杰 王林 王兴 谢德浩 崔新宇 范润 胡益川
指导老师:增进
中文摘要: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作物 农民收入
一、农业方面:
1.作物分布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农业是人类利用植物或动物生长、繁殖机能,通过人工培育,获得食物、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以解决人们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农业单指种植业(或耕作业),全面而言,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1)粮食作物中国立国几千年来的一条根本治国经验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生产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各地粮食生产不平衡,中低产面积广,问题较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因此,我国粮食生产丝毫不能放松,必须抓得狠、抓得紧。充分调动广大粮农的积极性,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投资环境,增加投入,是粮食增产的基本途径。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我国粮食作物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地域不同种类也有异,但主要作物仍然大体类似,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薯类。
(2)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1.稻谷: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为两大产区,见图5-1。
(3)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
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4)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5)小麦: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也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约有4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平均粮食消费构成中,小麦约占1/4以上,其中北方居民的消费比重要高得多。小麦是温带性旱地作物,品种较多,耐旱、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大类,我国以冬小麦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小麦。
2.合川农业
(1)位于重庆合川区南城区的近郊南津街辖区内,涪江以南嘉陵江以
西,由原来的下南村、白塔村和牌坊村合并而成,地势平坦,属河流冲击平原,农业发展以种植蔬菜,饲养奶牛、肉鸭、生猪等为主的商品型农业。蔬菜年产200-300万公斤,肉鸭70-80万只,鲜奶100多万公斤,全村2400余人,年均收入在2万-3万元,是合川地区农村发展前列突破传统生产的先进村。自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后,我国已连续四年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的第一年,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牌坊村立足城郊这一便利条件,提出了“城郊产业富农、依法治村”的发展思路。
(2)从自然条件来看,牌坊村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位于涪江和嘉陵江旁,水资源丰富便于灌溉,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该地农业生产前提条件.从市场条件来看,牌坊村位于合川城郊,城市人口34万,并计划在未来15年将现有的30平方公里的城区扩大到80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0余万增加至100万,同时,牌坊村的产品除供应合川城区以外还统一销往北碚、重庆城区、南充、岳池、广安等地,这为广大城郊片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从交通上看,合川地处重庆西北部,紧邻重庆主城区,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汇处,素有“三江明珠”之美称,历为重庆通往川北、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枢纽、经济走廊。合川作为重庆市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接点,已列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重要板块和发展规划。合川
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渝武高速公路、110省道线、襄渝铁路、遂渝快速铁路、兰渝铁路等,经渝武高速公路到重庆主城区只需30多分钟,到重庆机场仅需50分钟;经遂渝快速铁路到重庆仅需15分钟,到成都仅需2小时。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于合川城区,千吨级客货轮可直航上海,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港口、机场为依托的综合、立体、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为城郊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类似牌坊村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
(4)从农也科技上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农村经济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以科技为动力。就我国目前而言,我国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到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在西北、西南部分地区,每个行政村的社甚至连一名农科人员都没有,传统的小农经营使科技运用存在极大的缺陷,农业机械在全国近近70%的村庄用不上。一是知识水平有限;二是受客观地形、水利等的影响。传统的人力式耕作使农用技术装备在绝大部分村庄无立足之地。因此,发展小型农用设备,进行免费的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提高农民素质,科学种田,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出效益。牌坊村成立了南屏蔬菜专业合作社,每户只交20元即可享受该合作社的科技、信息资源,并组织农民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西南大学的农技专家教授授课,培养了众多专业农科人员使该村的蔬菜、肉鸭、奶牛等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据牌坊村书记粟远金介绍今年合川周边村新招进1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这为城郊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看出加强对农民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可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把传统农业做成特色农业,使之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3.农民收入组成情况。
在所调查的牌坊村,我们依然看到传统的农民收入的类型,全村有2400多人,有33%的人外出务工,而这部分人的务工收入要占到全村收入的60%左右,另外还有10%左右的人员独立经商,这部分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剩下57%的人员在农村种地的收入仅占全村总收入的10%,这种投入与产出仍然不成比例,虽然我们看到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我们更要看到这样投入的大量的人力不是现代农业的最终目标。据我们了解,牌坊村年龄在40岁以上的80%从事农业生产,包括35岁左右的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依然受到土地的束缚。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快农村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之路依然艰巨。
4.现今存在的问题。
(1)征地补偿问题。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开始失业,尤其在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农村居民,缺少技术、外出务工也较为困难,加之家中正是孩子读书的大消费时期,两万多元每个人的征地补偿远远不足以弥补失去土地的损失,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这种动土如动命的措施要想实施的确困难,即便是将其纳入城市居民行列,这部分人也难以立足城市,生活的压力还会让一部分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我认为,政府应当妥善安排这部分人,保证他们就业,这个不是一个短期工作,而应当是一个长期工作,政府除了在对这部分人进行专业培训外,推荐保障就业,甚至再就业,应当多以三峡移民安臵为模范。当然,还应当鼓励这部分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2)固定资产分割问题。由于牌坊村原来是由三个村合并而来的,所以关于建臵取消后三个村应当如何分、怎么分、该由谁分众说不一,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类似的周边的村也存在这种状况,能否把它妥善解决还得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从对牌坊村的调查情况来看,中西部城郊农村经济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道路仍很漫长,国家还应当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丰富内涵,扩大涉及面,不仅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还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信贷支农工作,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农业项目工作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当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切实加强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不仅是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还有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的增强,拓宽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思路,这是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变化。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素质做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作者:马溪乡 木日勿 好范文原创投稿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按照xxxx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安排,我负责联系xxxx,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我积极开展社会调查,问计于群众,了解......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对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抱民区4个村子的调查报告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中文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要想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总体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很显然是和农村的经济发......
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与同伴ZQ主要走访了淮南西部谢家集、八公山区、凤台县的几个农村。每个农村我俩每人各采访一家。总的来说,这些农村的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