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议”。
浅议《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应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遵循生活逻辑,在探究中领悟: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如《由购物想到的》让学生调查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基本常识。在“买东西的学问”《识别包装上的信息》一课中,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选购商品,知道怎样合理购物,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小顾客。同时让学生了解认识 “商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QS标志、条形码、厂家信息”等重要信息。让学生亲自实践,用“慧眼”识破不法商贩的“障眼法”。针对学生吃劣质零食问题,学校反复强调,却收效甚微。可先买了这些零食作为样本,课上让学生来观察他们最熟悉的“美食”。学生积极观察、传阅着这些小包装,然后小组代表信心满满地说明着他们鉴定的包装,接着进一步引申总结,这些原料与他们五花八门的名字相符吗?”“不相符”“哦,原来它们都名不副实。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包装实物标志的“偷梁换柱”之处,让学生知道市场管理还不完善时,要练就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二、在生活中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直接经验。例如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再例如开展“垃圾带来的烦恼”主题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周边去调查、参观、访问,然后交流汇报等弄清“垃圾从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处理”,激发学生憎恨垃圾、树立处理身边垃圾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大社会,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贴近生活实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自主性,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礼貌礼仪、宽容、诚信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小品,在导入中让学生自演小品。学生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车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这样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 2
感就产生了共鸣。再如在教四上《我是理财小能手》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的零用钱当一天家,通过买菜、做饭、体验父母的辛劳。让家长做监督员,并给予评价,通过自评、家长评来督促学生在课后注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以巩固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如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感恩父母。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获取认知。
四、选取典型事例,深化道德认识。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体会感知良好品德的价值。在《温暖的家》这课,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父母”为孩子操劳一天所付出的全部辛苦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让他们身临其境体会“父母”一天是如此的辛苦:要起早为孩子做自己最爱吃的饭,还要背上孩子的书包送孩子上学,还要担心孩子在校的学习和安全,晚上要陪孩子做作业等,可一天的精力却全花在了照顾孩子身上。让孩子看出“父母”为他们付出太多的辛苦,从而萌发了今天晚上就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意识,不要再惹父母生气等。再如在教《诚实有金》这一课,抓住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前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对学生进行了不说谎话、敢于承认错误的教育,哪些在班级中乱丢纸团的学生就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可信性,收到了使学生真正有所悟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就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又如“在生活中消费”主题中设计了通过卖报、卖酒瓶去获取两元钱收入的体验活动;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设计了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挣钱的不易,做班主任的不易,从而养成不乱花钱,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等良好品质。因而只有通过典型事例,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的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五,紧扣教材内容,回归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 3
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等多维的开放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活动的中心、活动的规则、活动的程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如教学《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时,课前带学生到校园去观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通过记录、调查、采访来了解学校,然后就进行课堂交流,汇报。最后课后延伸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又如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讨:
1、家长能否私自拆看自己孩子的信件和日记?
2、请评价肖肖的行为。
3、教室能否安装监视器?
4、银行、超市能否安装监视器?
5、社会上有那些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6、侵犯了隐私权该怎么办?有何法律依据?接着让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紧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反方代表质疑、辩论。教师总结:只要大家在道德上有隐私意识,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就不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当自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就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可以把课堂上的问题带到社会上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探讨。
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让孩子真正走进课堂,步入生活 融入社会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三五三” 课堂教学策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指导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使......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新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人为本。但理想的课程标准及教材要转化为现实,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更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路......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鲁洁在制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定教材时我们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是......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形成的课程。它主要在小学阶段高年级中开展,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