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九下第二次语文试题卷”。
乌溪初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①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② 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③ 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④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
⑤《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话语意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dàn,吃)肉的军营生活,有力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⑦《渔家傲》中抒发将士们既想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段文字,完成①—③题(6分)
淮北不仅是一座新兴的能源城市,还是一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缊丰厚的城市。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政治家蹇叔,汉代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和刘伶,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等生长于此,昭示着英才的倍出;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等,传递着古代的文明;抗日战争的熊熊烽火、淮海战役刘邓的运筹帷幄,展示着现代革命的辉煌。①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错别字:改正:错别字:改正:
② “运筹帷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 指出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_______(2分)
3、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后答题(4分)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去。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喝道„„
“生的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身高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
这两段话选自古典小说(书名),其中选段中的“胖大和尚”是,从原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性格特点)。
4、下列语段有两处是错误的,请标明序号并加以改正。(4分)
①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②我们应该积极去实践并提倡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③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④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小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广州将举办第l6届亚运会,学校拟选派l0名同学参加中学生拉拉队,届时到亚运会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拉拉队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以下工作:(11分)
① 请你为拉拉队设计一个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子,要求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3分)
② 拉拉队队员的竞选大会上,选手有一分钟时间亮相并作发言。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要突出自己胜任拉拉队队员的优势,争取评委和与会同学的支持。(回答不少于60字)(4分)③ 拉拉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请你提出两项建议。(4分)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有多少书可以重读》,完成6—11题。(21分)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盘点时下的阅读生活,我们无法放弃这样的追问。因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为书是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责任,不是快餐和一次性消费品,还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出版繁荣、阅读昌盛的时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内在的省察,其指向永远是向着内心,是对心灵负责,无需赶潮流和时髦。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检验一本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讲,阅读是寂寞的,那些像时装一样引领时髦阅读生活的畅销书,其生命力是颇为可疑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能重读,但至少相当部分不能重读的书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都能找到。
盘点时下的书界流行风潮,那些接近一次性用品的畅销书大抵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自恋型,包括一些文艺界的明星大腕、美女和神童作家、通过某些新闻事件爆得大名的“泡沫”人士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自白”、“心声”和“不得不说的故事”之类的图书,其中充满了暴露和自恋:或絮絮叨叨倒腾些鸡零狗碎,或不自量力对什么都指手画脚,或装腔作势扭捏发嗲,其情其状注定其短命;还有一些“神童”的父母在子女一朝成功后,大谈特谈那些纯粹属于个体差异并不具备推广价值的培育经验。
二是搭顺风车型,你这边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我就跟着出《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我要动谁的奶酪》、《我不想动你的奶酪》、《奶酪够了》、《谁敢动我的奶酪》„„或者是某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火爆了,图书出版界也来凑个热闹,来个各领风骚。
还有就是空壳型的,这种书大多空有一个壳子,靠炒卖概念来维持,将一个浅显得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稍加改造,来统领一个寡淡且冗长的故事,敷衍成一部“厚重”的著作,再贴上心理励志、青春成长之类的标签推上书市。还有就是在文字中大量加入插图,也不管图片和文章有没有或者有多少内在联系,只为加大图书篇幅,多赚些银子。有时候甚至能把几万字的文字量出成页码在300页以上的单行本,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
翻检一下自己的书架,相信很多读书人都有过清理这些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的经历。要避免和这些不受欢迎的朋友照面,就不得不加强防范了。走进书市,翻开报纸,打开电视,都得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所谓书评、书介,那些印着某某名家倾情奉献、倾力推荐的所谓精品,那些高踞排行榜多少多少周的所谓宣传,大多是要大打折扣的。把握住这点,择书也就变得简单了,你有时也可以避开它们,径自走向那些寂寞的书架,去选那些在寂寞中散发思想光华的好书。
在数量上的庞大和浩繁面前,质量永远有压倒一切的说服力。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哪一篇不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历无数人诵读留存下来的文化的种子?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阶梯上排列的都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穿越时空魅力永存的深邃思想,而能否经得起重读应该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只有那些在反复阅读中仍不失本质和品性的作品才能丰富人的心灵和文化的记忆。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纷至沓来的书流书潮,我们不仅需要锤炼一双洞若观火的明亮眼睛,更需要一颗冷静理性、求真务实的心灵,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潮中辨清良莠,择而读之,才能摒弃糟粕,获益营养,享受清丽的书香和高雅文化的滋润。(吴锡平)
6、给下加点的字注音:(3分)冗 长()敷 衍()良 莠()...
7、本文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书可以重读?(3分)
8、文中画线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4分)
(1)不受欢迎的朋友:(2)“乱花渐欲迷人眼”:
14、女儿是怎样理解和使用“谢谢”这个词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9、下面关于读书的名言,与作者观点相近的一句是(3分)
15、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联系具体内容做一点分析?(4分)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刘向)B.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莎士比亚)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C.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D.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伏尔泰)
10、本文多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3分)
11、有人认为要多读读流行畅销书,也有人认为要多读经典名著。你认为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4分)
16、阅读本文,联系生活,请你说说对 “感谢”的核心意义的理解。
(二)、阅读《天使的声音》,完成题 12-16题。(19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天使的声音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
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他呢?”“因为没【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①欲信大义于天下()②遂用猖蹶()③先帝不以臣卑鄙()④后值倾覆()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
我又能怎么对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18、选出“于”的意思不同的一项()(2分)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谢谢”A躬耕于南阳B苟全性命于乱世C不求闻达于诸候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得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20、【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乙】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表明诸葛亮对先主怎样的感情?(3分)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
21、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能用对仗并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2分)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下联:高兴地点了点头。三.作文(55分)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22.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你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惊喜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中你会发现——美丽就在生活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不为什么请以“收藏生活的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也可以谢的。”我说。要求:(1)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好感悟,不得抄袭;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者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
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乔叶)(选自央视国际网:电视散文)(3)不少于500字;
12、标题“天使的声音”,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4)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13、“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要求: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⑴无意苦争春, 。 ⑵ ,背灼炎天光。 ⑶燕子来时新社, 。⑷ ,千里共婵娟。⑸ , ,沙场秋点......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初中三个月的紧张学习生活一定带给你不小的收获。现在,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希望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温馨提示:请你看清题目,认真......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测试卷2012年11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分(4分)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滑稽(jī)累赘(zuì)佝......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A卷 (100分) 一、(17分)1.依拼音在田字格里写出汉字,书写要规范,标点要占格。(2分) ɡěizìjǐyīdiǎnxìnxīn,qiántúhuìwúxiànɡuānɡmínɡ。2.默写(7分)(1)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请仔细审题,认真书写,愿每一位同学考出好成绩!)一、积累与运用(26分)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人生旅途上有书相伴,成长就多一分r u ì( )智,走进名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