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能力_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3:19: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能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 增强服务能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司徒渝

我们学校地处四川德阳,是国家在50年前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

四川是工业大省,是三线企业的“聚集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83亿元,占全省GDP的4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亚洲重装产业集中度最高的新型城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德阳重装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传统的冶金、轧钢、低效小型火电等逐步淘汰,基本形成了核电、风电、大型水电、燃气轮机、光伏发电“五电并举”的新格局,产品结构调整率已达到80%以上。2009年德阳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就业导向,践行服务宗旨,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促进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我们的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

一、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搭建服务重装的公共平台

重装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对技能人才的工艺实施能力、实践技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类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一方难以实现。为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学校主管部门省经委、德阳市委市政府、重装企业和学校形成了共识,必须通过体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两张皮”体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把学校搭建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才能适应重装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

三年来,学校通过与二重、东汽、东电等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企业设备5500万元,建立了600余人的“企

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德阳市与学校共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公共图书馆,优惠提供发展用地等,直接和间接投入达两亿多元;四川省在学校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机械工业数控、焊接、电气化等“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配套了技改专项资金,增加了人员编制,并按照超过省内本科生均经费标准拨款;教育部、财政部在国家示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中给予了专项支持。通过三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省、市各种投入3亿多元。

“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体制,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为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实现了学校与行业和地方紧密结合,形成了共同促进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办学合力。

二、创新机制,主动服务,促进重装产业结构调整

四川省将学校纳入全省重装发展规划“1+8”工程产业链成员单位,德阳市将学校作为重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机电职教联合会会长单位,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和科研团队等,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组织框架。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通过“三个对接”,建立起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主动服务重装产业的创新机制。

例如,在人才培养上。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二重研制世界最大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这是国家提升航空、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但,世界之最,谁来操作?为此,我们当年新增了模锻专业,按照“项目建成,人才到位”的思路,成建制举办模锻班。今年该专业毕业生将成为大型模锻压机试运行的首批操作者。2009年,东汽加快发展核电、风电,对焊接高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我们及时跟进,调整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培养。今年3月,71名学生取得了符合美国和欧洲焊工标准的技能证书,现已全部进入核电、风电

生产的重要岗位。

在培训企业员工上,近三年来,学校与重装企业共同开发了核电容器焊接工艺、五轴数控加工等28个培训项目,为企业培训员工8000余人,其中,核电培训项目被四川省委纳入了“天府英才”计划。2006年起,我们连续五年举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班”,现已培养800余人,此举不但满足了重装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还实现了“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惠民目标。

在技术服务上,学校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德阳重装基地公共创新设计平台”建设等项目,为4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工艺技术服务,提高了重装协作企业的配套能力。学校与东汽联合组建的工具研究所完成了叶片叶根铣刀等12项技术攻关项目,获国家专利8项,为实现汽轮机生产刀具的全面国产化作出了贡献。

“5.12”地震后,学校紧急组建的师生“技术服务突击队”,冒着强烈的余震,为东汽抢修出50多台套大中型设备。我们还把东汽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设备和学校实训设备整合,震后14天,东汽就在学校恢复了叶片生产。

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应对地震灾害、金融危机,我们始终与企业并肩而行,相互依赖,学校成为了重装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

三、创新模式,工学结合,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重装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但是,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近几年来,学校与二重、东汽等企业联合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引、三进”和顶岗实习,将工学结合落到了实处。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要求,在课程体系上按基础理论知

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设计,相互融通,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学生就业以后,学校还与企业一起实施延伸培训,提升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生质量持续提高,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近五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13500余人,仅为德阳重装基地就输送了近4000人,很好地满足了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例如,东汽叶片分厂大型设备的主操手80%都是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东电在研制500吨“巨无霸”三峡转轮时,组建的40人“焊接技术攻关队”中,包括队长在内的29人都是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

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学校有幸处在国家重装基地,学校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学校在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继续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在政府、行业和企业支持下,规划建设好设在学校的“重装产学研园区”等一批项目,拓展公共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重装产业结构调整,为推进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中国实现“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提供资料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1.《宜宾市机械行业协会章程》及工作机制(定稿)2.产学研合作项目工作方案(定稿)3.与五粮液普什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实习......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陈祥明 院长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总结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总结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我校......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特别是要瞄准世界科际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谢国明《新闻战线》2006 年 第 09 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如何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能力,是一个十分现实......

下载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