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_黄埔历史文化古村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3:16: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黄埔历史文化古村”。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一、简介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部、古琵琶洲的东南面,总面积60公顷,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的南面,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海舶所集之地”。古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主要工程包括:旅游石板路铺设约2万平方米,立面整饰约8万平方米,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共约3千米,景观节点建设包括公园2个、水体整治7个、绿化小景十余处,古建筑修缮9个(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新建南门楼和展览馆,水利河道整治约2600米等。

二、各古建筑和景观节点简介

(一)南大门牌坊

南大门是黄埔村的大门,当年的门楼就在此地,现状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匾额为梁广尭先生所赠,原有的古代的“凤浦”匾额立于牌坊边上。牌坊两侧有两个考古遗迹,是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遗迹。经过考古挖掘,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建筑的墙体是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的。对于门楼予以复原,采用古代的样式,利用原有的“凤浦”石匾额,梁广尭先生所赠的匾额则用在门楼的后面,以记录捐赠的这一段历史。

修缮拟在门楼的两侧各建一组建筑用于导游、存包、旅游管理等旅游服务,建筑的形式采用传统样式,遮挡形状两侧杂乱的现代建筑。

(二)黄埔公园

改造黄埔公园为岭南特色园林,经过改造后仍作为开放公园,另沿主游线和水上游线开辟一系列公共绿地,供村民、游人休闲、娱乐。

(三)梁氏宗祠

位于阜康里7号东侧。是清代建筑。尚存一进(尚存头门及天井),砖木石结构。坐西向东,面街为宽敞广场,北侧青云巷。面阔18.4米,一进深7米,天井10米,占地面积312平方米。梁氏宗祠后座已毁,另建为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

(四)胡氏宗祠

位于黄埔村保昌大街东侧,埠康里8号。清代祠堂。坐南向北,三间三进两廊,砖木石结构建筑。主体建筑面阔12.40米,连两侧青云巷、衬祠总面阔33.36米。总进深44.85米。主体三进面积540平方米,衬祠面积160平方米,合700平方米。面前广场,临莲花塘。

胡氏宗祠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会址。建筑总体良好。

(五)黄埔直街

为清代建筑,大部分结构保持完整。黄埔直街北面民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44、42、40、38、56、32、28、24、22、20、18、16、10、8),黄埔直街南面名居民房的门牌号包括(21、23、29、33、35、37、39、41、43)。黄埔村曾有东市,西市两条商业街,而东市即黄埔直街,是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

(六)申明大街(祠堂街)

又名祠堂街,在该街有祖祠36多座,现存有19座,有17座被毁。现存祠堂建筑中较有代表的是:化隆冯公祠――位于黄埔村乐善里,其也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建于清道光9年(1829),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该祠始建至今约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黄埔村祠堂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结构宏阔、装饰考究。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碌屋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博古纹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樑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其中的一些内部结构和造型为市内陈家祠所不及。从单体建筑上看去,展现了浓郁的“康乾盛世"的遗风。但部分祠堂内部损坏严重,祠堂与周边的一些新民居也极不协调。

(七)夏阳大街

包括民居四号、八号(梁兰芳故居,部分门窗已封)。属清代建筑,整体保存完好。

(八)沙洞大街(日本楼)

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建于1925年。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阳台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门夹及趟栊大门。在院墙及大门和其他细部装饰显示日本建筑风格,院墙及其大门为红砂岩砌筑,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形式,有拱卷、涡卷,线脚等细部,山花以圆洞中空,寓意日本的红太阳。在第二层阳台栏杆上也有相同的寓意,细部为

放射状的太阳。

日本楼大门及院墙面阔14.8米,总进深16.19米,主建筑为三进两层。楼顶为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主楼硬山碌灰筒素瓦顶,檐饰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首层五房两厅,木楼梯,二楼五房两厅,三楼两边有露台。整座建筑占地240平方米。

室内楼梯的栏杆出现破损,部分楼梯踏板已变形腐朽。

(九)北帝庙

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又叫玉虚宫、水月宫、张王爷庙。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凤浦公园内,坐南朝北,建于清代。由主体建筑偏殿、广场、风水林组成。主建筑三间二进,面阔16.48米,左侧偏殿总面阔24.6米,总进深22.4米,占地面积95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整座建筑基本完整。偏殿为水月宫、张五爷庙,建筑布局与北帝庙同。北帝庙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被破坏,上世纪60年代后一度被用作卫生院。

三、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旅游石板道路的铺设、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立面整饰及大部分征拆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古建筑修复工程已完成南门楼、展览馆主体新建,完成胡氏宗祠、梁氏宗祠(一进)的修缮工作。

下一阶段继续推进部分影响古建筑景观的房屋拆迁、景观节点建设及左恒家塾等七处古建筑的修缮。努力为文物保护作出我们应尽的责任,让黄埔古村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四、水利河道整治

黄埔古村南城河综合整治是黄埔古村古港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内容包括水系连通、堤岸整治、码头、桥梁及水闸泵站建设。工程设计理念尊重周边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当地风土人情,保护和重现南城河的风采,将河道恢复其自然属性。通过南城河综合整治,恢复古护城河萦绕黄埔古村景观,把古村和古港河道连在一起,再现“黄埔”这个岭南古村落的古村遗韵和水乡风情。

海珠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622古建新闻通稿

黄埔古村古建筑修缮工程即将启动历经千年的创造传承,黄埔村不论从整体布局、建筑型制或建筑用材,工艺制作水平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的上乘之作,它是出色的岭南特色古......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我一向喜欢古村落,喜欢它的质朴,向往它的原生态,陶醉于它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多问......

黄龙溪历史文化简介

古镇黄龙溪简介黄龙溪古镇地处成都市双流县西南,距成都4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三县(双流、彭山、新津)交界、二江(府河、鹿溪河)环抱,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历史传承悠远,文......

129运动的历史背景简介

129运动的历史背景简介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而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

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背景简介

南沙群岛问题的由来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直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

下载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